《地方博物馆的材料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博物馆的材料运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地方博物馆的材料运用 一、引言 作为一个蕴含着知识、文化、科学技术等人类智慧结晶的载体,一个供人们交流、学习、不断求知的适合场所,博物馆建筑正在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及人民群众的重视。为了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精神层面需求,同时也为了彰显我国日益强大的社会软实力,博物馆建筑在我国发展迅速。除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家级大型博物馆,地方中小型博物馆也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其个体规模不大,容量有限,但在多样性、地域性、灵活多变性上也表现出了不容小觑的优势。一。选题缘起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发展至今,除了容纳、收藏器物,提供展示、交流的场所以外,其本身也肩负起了
2、展示技术、诠释文明的职责矗立在世人面前。无论是轻巧现代的苏州博物馆(图1),还是沉稳传统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图2),再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西藏博物馆(图3),它们的造型特色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精致美好的建筑物当中,造型材料的成功运用功不可没。在设计中,通过材料的创新和造型结构的变化来实现形式的表达正在越来越多的成为建筑师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纵观历史发展延续,从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再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纳米时代,材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一段段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而被记录下来。再横向比较国内外建筑,从国内精巧的木构架传统建筑为主,到西
3、方沉淀的石质宗教式建筑盛行,材料造型的运用也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因此为了能够优秀的设计出一个传承文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合理运用造型材料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这些也可以从近年来国内许多重大的、深具影响力的工程中初见端倪。 如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2021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还有2021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形形色色各具风格的国家展馆。其实作为物的存在,建筑原本就离不开物质的构成,其空间和造型都得通过材料来组织表现出来。材料自古以来都被视为构筑建筑的重要工具以及手段。尤其在博物馆建筑中,其更是诠释文化内涵,展示地方特色,追求个性情感的有力武器。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与
4、德梅隆(herzogdemuron)是成功发掘不同建筑材料特点的大师之一,他们说:“我们需要建筑材料来建造墙体、楼板和整座建筑,所以我们选择任何现有的材料砖和混凝土、石头和木材、金属和玻璃、语言和想象、颜色和痕迹。这不是玩笑。从我们工作开始时,我们就一直试图延伸与扩大建筑的领域,去理解什么是建筑不管我们用什么材料来建造建筑,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在建筑和材料之间寻找一个特殊的相遇,材料是在诠释建筑而建筑,同样,我们使建筑显示出建造它的原料,使材料可见。” 因此作者以为,一个优秀的地方博物馆设计,其建筑本身,造型表现和建筑材料本身特性的利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博物馆自身作为一个“无声的文化传播者”
5、,其独特的情感表达,需要通过材料之间的构成变化来实现。这些效果则具体表现在博物馆外形构造的特点,材料的质地、质感,甚至建筑的场所意义等方面。然而就如同写文章一般我们必须牢记熟悉大量的词汇,并灵活地运用它们才更够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作文要想通过材料造型来表达一栋建筑,尤其这样一类情感丰富的博物馆建筑,则必须对材料有着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我们需要在造型材料及地域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材料的质地质感,造型变化在建筑本体、表皮、结构以及建筑空间上的表达,来丰富材料的表现力,同时强调其地域性。发掘传统材料在现代博物馆建筑中的表现潜力,开发新型材料在地方博物馆设计中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使造型材料在现代
6、建筑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从地域性视角看博物馆建筑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在全方位、高速度地与国际接轨。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可在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的自身意识,自我认知也在悄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方面,自我意识的崛起,强调自我、实现自我,使础,即不损害建筑在其他各个方面与地方的关联性。当符合这些条件时,建筑才整体地融入了地方环境之中。总之,适宜技术不排斥“表现”,但主要关注的是“表达”。 三、从材料视角看地域性 首先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今时尚流行的momo熊系列。(图4)m0mo熊外形酷似泰迪熊,手脚能动,其诞生于1997年,是sony公司推出的电邮
7、宠物之一。其之所以被广大潮人喜爱除了因为它憨态可掬的外表,我们还会发现同样是熊的原型通过表面填充图案的变化后每只熊的形象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带来好运的“福神熊”,非常可爱的“米奇熊”、酷酷的“超级玛丽熊”而这一切的变化远比同样一只熊的外形或动作变化所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大的多。同样建筑亦是如此,相对于建筑平面的变化,体块的调整,建筑外形材料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材料构造方式都更能够给我们的建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地域性建筑的表达上,材料的作用更加凸显。 1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的碰撞 在早期,由于受技术所限,地域性材料是地方建筑表现的重要因素。比如代表荷兰传统地区特色的红砖建筑,比如我国福建沿海的
8、石构民居。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再加上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正在逐渐被割裂开来。建筑从地域情境中的分离,导致了建筑场所感的消失。但是材料本身并不是建筑形式表现的决定因素,我们对材料的利用程度和采用的构造表现手法才最终决定了建筑形式。因此在现代博物馆设计中,建筑师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建筑材料,而是在对新型材料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材料之间的构成效果来表达建筑情感,同样能够做出地域感强烈的地方博物馆建筑出来。 2传统材料与新型的运用 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创作实践中必须致力于寻求一种平衡,即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
9、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平衡。如今运用新材料、新结构、高技术手段来表达中国地方建筑中的文化特征已经成为建筑创作的一条新思路,如苏州博物馆(图1)、上海金茂大厦(图5)、宁波博物馆(图6)。这些建筑不仅仅是表面形式上的符号传承,而是更多的在深层次的文化美学层面寻求一种传统与现代理念的交点,从而真正意义的做到具其“形”。延其“意”,传其“神”。 四、研究意义 “全球化的现象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这一点倒不一定是不可挽回的错误;而且破坏了我们暂且称之为伟大文化的创造核心,这个核心构成了我们阐释生命的基础,我称之为人类道德和神话核心如何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
10、到全球文明中去。”齐康认为:“各城市各地区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基于社会需求、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地质、地方建造技术、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的影响。这种特色有着自身的演变进程,地方性建筑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地方性建筑材料、建筑相关工程措施等都有关联。”而当今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地方与技术的脱节。地方建筑设计理论其中的一个核心即一16“适宜技术”,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说:“当我们决定采用某些技术时,乃根据地区条件来判定,而不论其先进与否。”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其文化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世界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幅员辽阔,
11、广衰的国土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以上条件为我们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作为建筑物质构成的传统建筑材料,其因各地环境文化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仅如此,身处一个高度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新型材料在不断冲击着我们地域隔断的同时也为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继承带来了更多的可行性。但是无论是传统材料的传承,还是新型材料的介入,倘若想达到完美表现地域性建筑的目的,都不可能仅仅是简单符号的堆砌、组合构成的变化就能达到的。通过借鉴国外当代地域性建筑设计经验,我国建筑师已经意识到地方建筑文化的延续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复制再现上,而是可以通过许多其他途径来实现,其中一个表达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对材料的充分了解和结构造型的灵活运用。 五、结语 地方博物馆受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其馆藏藏品的文化性、艺术性,激发着建筑师在创作中将探寻地方建筑文化、研究地域性建筑形态作为创作的重要条件。本论文希望借助地方博物馆这类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建筑,通过批判地域主义、符号学、类型学等与材料学交叉研究,从而探寻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规律,进而举反三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实践中去。 第 7 页 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