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诗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5_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广东诗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5_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诗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5_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开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2015.12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
2、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收卷时只交答题卷。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
3、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
4、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
5、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不同,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一样,都是为科举。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
6、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 在宋代,书院中讲学的内容只是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
7、会得到发展完善。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
8、天下也。嗟呼!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倚叠:堆积 B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逦迤:委婉曲折 C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磷磷:多而突出的样子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独夫:指秦始皇5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 B句的两
9、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
10、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6 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有一老父,衣褐(h,粗布短衣) B孺子(rz,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ng,勉强) D长跪履之(l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7.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
11、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8.翻译下列句子(7分)。(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4分)(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9.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12、(5分)(2)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阿房宫赋)(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遗璞贾平凹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
13、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叮叮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
14、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
15、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的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他现在怕忙了呢!”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16、”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
17、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
18、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6分)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谢希德的诚与真1949年10月1日新中
19、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l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诗莞市 南开 实验学校 2015 _2016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