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辙主题演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辙主题演练.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苏辙主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初,神宗以夏国内乱,用兵攻讨,乃于熙河增兰州,于延安增安疆、米脂等五寨。二年,夏遣使贺登位,使还,未出境,又遣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请兰州、五寨地意,大臣议弃守未决。辙言曰:“顷者西人虽至,疆埸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朝廷深觉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势穷,始来请命,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间不容发,正在此时,不可失也。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
2、听断,将帅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于是朝廷许还五寨,夏人遂服。迁起居郎、中书舍人。朝廷以吏部元丰所定吏额,比旧额数倍,命辙量事裁减。辙乃白宰执,请据实立额,俟吏之年满转出,或事故死亡者勿补,及额而止。不过十年,羡额当尽。功虽稍缓,而见吏知非身患,不复怨矣。吕大防命诸司吏任永寿与省吏数人典之,遂背辙议以立额,日裁损吏员,复以好恶改易诸局次。永寿复以赃刺配,大防略依辙议行之。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中,蔡京当国,又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
3、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中,谥文定。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B.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C.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D. 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4、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举,宋代又称特科,经大臣引荐由皇帝直接主持考试,主要为选拔特殊人才而设。B.刺配:古代刑罚,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 水浒传多次提及此刑罚。C.罢祠:祠,指祠禄官,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罢祠”就是免去祠禄官一职的意思。D.致仕:古代官吏交还官职告老退休,“解官”“下车”“乞骸骨”等与之意义相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祐二年,西夏派遣使者来宋,表面上恭贺神宗登基,实质上想要请求安疆等五座营寨归属他们。B.为改善人浮于事的现象,朝廷命令苏辙依据各机构的具体情况裁减多余吏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C
5、.苏辙晚年境况颇为失意,近十年的时间内,居住在许州自建的房屋内,每天沉默独坐,直至逝世。D.苏辙在为人方面低调内敛,在写作方面文风鲜明,颇具特征,有些佳作可以与苏轼的作品比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4分)_(2) 辙乃具以白宰执,请据实立额,俟吏之年满转出,或事故死亡者勿补,及额而止。(4分)_14. 结合本文,概括朝廷授予苏辙谥号“文定”的依据。 (3分)_10.B他们如果调集兵马,驻在边境上,答应他们就是怕兵势而给予他们,不再是恩典,不给就开启边界冲突,祸害无穷。11. D D.“下车”指官员
6、到某地上任,“悬车”与“致仕”的意思相似。12. AA.“表面上恭贺神宗登基”错误。应是恭贺“哲宗”登基。13. (1)揣测他们的狡诈用心,大概是了解现在朝廷不愿意用兵(战争),所以不主动请求,想要让这样的提议出自朝廷,能够以此来体现他们的重要性。(度,揣测;厌兵,不愿意用兵;重,重要性。)(2)苏辙于是详细报告给宰相,请求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名额,等到吏员年限期满,或者突发事故、自然死亡的,都不再补充名额,一直减到限定的名额为止。 (具,详细;立额,确定名额;俟,等到;事故,突发事故;额,限定的名额。)14. 美德或文学才干;安邦定国。由“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可知,苏辙性情沉
7、静简洁,文章写的好,据此概括出原因有“美德或文学才干”;他进谏和夏交兵之事,语颇中的,一些措施也能收到较好效果,故可概括出“安邦定国”。古今家戒叙(宋)苏辙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 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 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于父也,以 几谏,
8、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把饙饎。岂弟君 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 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
9、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 也。”【注】叙,即序。“诗曰”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泂,远。潦,指活水。饙饎(fn ch),蒸饭、煮酒食。1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就利也果 果:果敢。B. 不贤者不强也 强:勉强。C. 能就其业 就:得到。D. 特患无以发之耳 发:阐明。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辙少而读书 吾尝终日而思矣B. 为之号令以戒之 奉宣室以何年C. 可则谏,否则去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D. 虽广之天下可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本文首先以老子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随之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论述“慈之所以能勇”的道理,赞扬了父母给予儿女们的慈爱之心。B. 为了说明父母告诫子女与其他人不同,作者以老师对于学生、君王对于臣子、臣子对于君王、儿子对于父亲等作比照,使人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至诚至殷。C. 作者借少时读书所记之事来描述自己的父母,把父母教育子女时那种独有的耐心诚挚、循循善诱以及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D. 本文有描写,有议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淋漓透彻;融描写、议论、情感于一炉,或进行比照,或引用古诗,或发出感慨,文势跌宕起伏。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古有 为 是 书 者 而 其
11、文 不完 吾 病 焉 是 以 为 此 合众父 母 之 心 以遗 天 下 之 人 庶 几 有 益 乎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4分)(2)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3分)参考答案:16C 17A 18C19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断对两处给1分。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20(1)纵然他们本身并不贤能,告诫子女时也必定会真诚无私又尽心竭力,更何况那些贤能的父母呢?译出“贤”“忠且尽”各给1分,译出“虽”句式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2)路过街市的人没有谁不(感动而)流泪
12、的。译出“之”字结构的给1分,译出“泣”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附注释:【注释】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出自道德经六十七章。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把饙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 潦:泂:古同“颍”。水名。字汇补水部:泂,与“颍”同。这里用为水淹没之意。挹彼注兹:挹: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说文:“挹,抒也。从手,邑声。”这里用为舀、酌之意。兹: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这里用为这里之意。饙饎(fn ch):指蒸饭煮酒食。毛传:“饙,馏也。饎,酒食也。”行潦之陋:行潦:本来指沟中的流水。后来用“行潦”指祭祀或进献用的酒食。太常少卿: 太常寺的副长官,掌
13、礼乐、郊庙、社稷等事宜。孙公景修:长沙人。成平进士,担任太常少卿。译文:老子说:“做到仁慈就能够勇敢,做到节俭就能够广大。”有人问:“仁慈,怎么会变勇敢?”回答说:“父母对于子女,爱之既深,所以为他们考虑的事情很多也 很深。因为深爱的情感所以才能够做到精深的思虑,所以他们为了保护子女躲避灾祸就很迅速,而为子女成就利益也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导致勇敢的原因。并 不是因为父母比其他的人贤明,这是形势必然到这步啊。”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不厌其烦惟恐有说不到的地方,伤心地惟恐子女听不进去劝 告。那人感叹道:“是啊,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立了规矩传授给他们知识、本领
14、,贤明的人引导他们,不贤明的人也不勉强他们。君主对于 臣子,对他们发号施令告诫他们,对贤能的给予官职,对于不贤能的不授予官职。臣子对于君主,可以的话就谏诤,不然就离职。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劝 谏,不敢太显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约束着。父母就不这样了,儿子即使不好,哪有遗弃儿子的呢?所以他们竭尽所能教给子女,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诗 经说:“从远方酌取流水,从那里舀取注入此中。可以蒸饭煮酒食,不仅仅是君主,更像是父母子女的关系。”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 女一样。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竭尽所能
15、的,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太常少卿,长沙人孙公景修,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等到年纪老了之后,就感激母亲的心意而不能够忘怀,作贤母录以表达他 的心意。以后又编辑古今家诫,得到四十九人,拿来给我看,并说:“古代就有辑集这种书的人,而他们的内容不完整。我对此感到遗憾,所以又作了此书。集 中天下众多父母的心,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希望能够带来益处。”我读了之后感叹道:“即使有凶悍的儿子在集市上狠斗,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却听到父亲的声音 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慈孝的心,所有的人都有,只是担忧没有能够启发它罢了。如今的这本书,大概将会启发吧!即使推广流传于天下也 是行得通的。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戒四十五人,母戒四人,孙公又要将它加以发扬广大,没有停止。”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评析】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诫所写的一篇序言,在这篇序言中,苏辙把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表达了出来。文章紧紧围绕父母对于子女的那种至大至刚的爱,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作出一些超越他们自身能力的事情。在论述的过程中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表现了父母那种无私的爱,同时,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诫给予了很高评价,赞扬了天下能够父慈子孝。文章有理有据,写得很感人。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