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的认识与感想(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的认识与感想(二).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的认识与感想 科研学术不端问题的认识和治理 摘 要。学术不端行为是在科学研究中的抄袭、捏造、剽窃等行为,这些行为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初衷,对那些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的科研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不公平。近年来,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爆发的越来越频繁,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介绍了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了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学术不端;科研道德;治理措施;科研体制改革;学术监督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许多负面问题。最近几年,关于科学研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讨论
2、越来越激烈,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中关于学术不端的事例越来越多,而且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有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不仅败坏了学术氛围,也造成了许多研究资源的浪费。最近十年出现了许多学术不端的例子。2021年3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2021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21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2021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21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
3、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2021年6月,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21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2021年8月,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21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202
4、1年9月,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夏纪梅伙同副主任王哲等人,在申报2021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时,张冠李戴,大肆造假。2021年3月,李连生,原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在2021年3月21日被西安交通大学认定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取消教授职务,并解除教师聘用合同。2021年4月,日本理化所认定小保方晴子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于2021年7月撤销stap细胞论文。在北邮,也不乏科研学术不端的例子。2021年8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cpon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设备研制”课题、电子工程学院承担的支撑计划“
5、城市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管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课题、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承担的国际合作专项中芬“基于livinglab的智慧设计创新网络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课题及网络技术研究院作为合作单位参与的863计划“新一代业务运行管控协同支撑环境的开发”课题,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发放不规范且金额较大、以虚假火车票报销差旅费、以零余额账户串户使用资金、关联交易等问题。2021年9月,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被爆学术造假,连论文标题都没改。北邮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对他们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同时也给北京邮电大学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毒化我国的学术环境、学术生态,阻碍学术创新、
6、学术进步,而且还损害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加重全社会的诚信危机。如今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其花样之多、手段之奇、关涉之广,流毒之深,几乎到了令人侧目而又莫之奈何的地步。有鉴于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已是至为迫切,刻不容缓。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对于学术不端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它详细阐述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种表现,即: (一)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 (二)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三)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 (四)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 (五)违
7、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 (六)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中国科协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它明确界定了学术不端的具体表现,分别是: (一)故意做出错误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 (二)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 (三)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 (四)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工作; (五)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 (六)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 (七)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2021年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对学术不端行为作了以下六大分类: (一)故意虚假陈述,比如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
8、; (二)侵犯他人著作权,比如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 (三)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 (四)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比如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将基于同样的数据集或数据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 (五)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 (六)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它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或严重浪费科研资源,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以及公开声明中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以及故意隐
9、瞒重要信息。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它明确了六种学术不端的学术行为: (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四)伪造注释; (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虽然不同机构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包含“篡改、抄袭、捏造数据”三种学术不端行为。 三、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剖析 1、社会环境影响。一方面,社会转型中,传统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道德体系不断受到怀疑、否定,现代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道德体系又
10、未及重构、强化,人们的社会生活处于“自主”的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另一方面,经济转轨中,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导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本性放纵无度,容易诱使人们背弃诚信为本,滋生“一切向钱看”拜金思想。科研工作者一旦红尘迷眼,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将功名利禄凌驾于科学研究、职业操守之上,各种学术不端现象自然应运而生。 2、学术规范缺失。在美国,有两本学界人士熟知的学术写作指南:芝加哥手册和韦伯美国标准写作手册,它们对学术写作的各个细节,包括注释该如何标,引文该如何引,甚至对人名、地名、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作了严格规定;除上述两本通用手册外,美国不同的学术领域,还有各自的专有规范
11、。由于我国没有类似的通用手册,科研工作者对学术写作等科研规范普遍缺乏应有认知,很多时候只能“凭科研良心与从业感觉”做出“或然”判断。因为对科研规范不甚了解,工作中难免就会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问题。 3、评价体系扭曲。目前很多单位的科研评估主要是考评发表论文数、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承担科研项目数、申请到的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等。简言之,基本上是以数字量化指标为主,并据此给被评的单位、部门或个人分档、定级,与个人职称评定、收入挂钩。“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评价体系极易催生浮躁、急功近利思想,诱使一部分人超越底线伦理弄虚作假。袁隆平获评国家科技最高奖曾因没有sci论文受到非议、海归博士涂序新因申报副
12、教授职称未果跳楼以求“解脱”,此类事件皆因不良评价体系而起。 4、权力深度介入。我国的学术研究单位几乎全为公立性质,权力介入太深,学术行政化、科研“官本位”现象突出。一方面,官员掌控大量学术资源,地位强势;另一方面,单位学术成就又事关单位排名、官员政绩。相互需要的结果,是使官员与科研人员连接成官研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一旦发生学术腐败,官员一方往往不愿事态扩大而是选择大事化小,息事宁人。比如:杨杰和陈进造假案东窗事发,二人所在校方在收到揭发报告后的第一反应都是“郑重辟谣”,甚至都表示要采取法律措施捍卫学校和造假者的名誉。 5、刊物把关不严。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论文甄别、评估
13、的合作体系,由于众多期刊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沟通平台,论文重复发稿、稍作修改连续发稿、作者署名权冲突等等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国内的很多学术期刊,迫于生计会按字数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其代价就是少数杂志社对论文的质量没有了底线要求,有的杂志在收到稿件后甚至会第一时间自动生成“来稿符合我刊要求,决定予以刊发”短信回复。而应运而生的各种“论文服务公司”,竟然成了一个年销售产值数亿元的大“产业”。 6、监管惩处不力。目前我国尚无完整、系统、有效的防止、整治和惩处学术腐败的立法,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虽出台过一些条例、规范,但执行力度和强度远未到位;学术规范委员会等组织事实上也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14、如若不存在利害冲突,人们通常对学术不端行为见怪不怪,睁只眼闭只眼;即便被举报查实,有关部门多半也会以初次、下不为例、家丑不可外扬等理由从轻发落。相较于德国抄袭门事件主角古滕贝格被迫请辞国防部长职务,中国造假者成本既低,风险又小,“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太过明显。 7、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最主要的群体是在校研究生。研究生应该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发掘科学界新问题和提出学术新方法,以及用创新的视角看待已有的学术成果。然而,现在的研究生这方面的科研能力很缺失。当今社会的研究生不再向以前一样专注于科研学术,现今的研究生要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当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就业压力
15、,这种大环境导致很多人无心学术研究,更别提对所学专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然而又要毕业又需要发表一定的论文,所以许多研究生同学就会产生一些学术不端行为。 四、以科研诚信反制学术不端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使之不愿为 (1)将科研诚信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必修内容和继续教育重要内容。科研工作者科研道德的提升,是防范科学研究中学术不端行为的最根本措施。重视科研诚信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教育引导,使青年学生深刻领会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高度自觉;使科技工作者牢记社会责任,坚守学术道德,自觉成为科技创新先锋、学术道德楷模、社会诚信表率。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6、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质和自律意识。首先是普及科学教育精神和学术道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其次是将从古至今中国所推崇的诚信品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从而使研究生得到科学道德教育,认认真真做科研。对于高校研究生而言,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所以,研究生自己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科研素养,踏踏实实的做学问。当然,其他科研工作者更要提升自身的科研道德,净化学术环境。 (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唯实、求真、团结、协作”的科学道德风尚,积极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教
17、育警示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宣传本校或本单位有高尚学术道德的个人和求真务实的典型案例,通过榜样的力量教育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工作者产生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意识。 (3)构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理念和行为准则的科研诚信文化价值体系。以科研诚信观念、诚信制度和诚信行为重点,弘扬实事求是优良学风,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积极构建科研诚信文化价值体系,引导科研工作者将科研诚信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使“崇实、唯实、求实”成为每位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 2、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使之不必为 (1)进一步完善科研开发项目管理制度。广泛研究借鉴国际
18、先进经验,通过“完善目标责任制、专家评审制度及程序”,“健全计划管理中的决策与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资助、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制度”等措施,充分发挥好科研项目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使科研诚信要求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 (2)改革和完善现有科研评价制度。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以成果原创性、开拓性、优质性、成果转化、产出效益等为主导评价指标,加快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本变革原有评估体系中片面强调定量指标、评估结果过度功利化的局限性和不良导向。 (3)积极建立、推进“阳光评审”机制。进一步明确评审机构设置及成员组成原则,建立专家评审实名制、多环节评审
19、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作用,尽可能减少行政不当干预,切实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科研项目评审和岗位聘任、人才引进评议等项工作透明度,确保过程、结果公开、公平、公正。 3、推进法制规范建设,使之不能为 (1)积极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将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双向衔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确保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等,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引导科技社团和有关科技行业组织积极制定有关准则和行为规范;支持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研
20、究制定有关科学研究、同行评议、成果发表、决策咨询、技术转移的管理规定。各类出版社、学术期刊还要明确公布投稿指南、争端解决机制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制度。(3)建立科研学术信用数据平台。建立全国联网的科研学术信用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对个人和团队开展学术信用等级评价,并将诚信记录与科研基金申请挂钩;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扩大公众对科技信用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利用反抄袭软件等高技术手段,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4、加大惩戒处置力度,使之不敢为 (1)建立科研诚信监管体系。设立专业监管机构,制定、落实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和程序,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调处,切实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证
21、人及调查人员的安全、利益和声誉。同时,还要切实强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媒体等对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的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学术不端行为监督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地揭露、惩戒违背科研道德的行为。监督体系的具体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对科学研究中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防范。其次是各个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还不够。各监督机制之间不存在层级汇报的关系,这样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过度使用的现象。因此建立各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且规定好各个机构之间的处理权限和汇报层级制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利用行业资源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监督。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机构具有偏行政的性
22、质,缺乏具有行业性质的监督机构。最后,利用社会舆论对科研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规范。将科研不端事件及其处罚结果放到公众面前,不但可以再某种程度上惩罚学术不端者,还可以对其他科研工作者起到警戒和教育的作用 (2)形成严厉打击高压态势。学术不端非但无德而且违法。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言,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采取“零容忍”,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对各类“论文服务公司”尤其要严厉打击,坚决取缔。 (3)加大学术不端惩戒力度。对经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人要按规定给予相应处罚,并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提拔任用中实行“一票否决”;
23、对骗取项目经费、谎报成果者,要取消立项资格,追缴项目经费,限制其科研活动;对因学术不端所获学位、奖励或荣誉称号等,要及时做出取消、撤销等相应处理。 四、结论 科学研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不仅败坏了学术氛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在社会上引起了恶劣的影响,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应该提升自己的科研道德和科研素养,要实实在在做学问,真真实实搞研究。 参考文献 1于丹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研究,海南大学,2021年4月 2马勇进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的神圣职责,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11月3王婉宁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大连理工大学,2021年6月4魏杰,王琳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与分析,传媒实务,2021年 5郭建宏试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及治理,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21年6杨荔晴关于学术不端行为法律规制的思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8月7梁瑞贤对近年来学术抄袭剽窃频发现象的探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21年8曾树基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社会科学论坛,2021年 第 14 页 共 14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