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预制构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预制构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 /广西预制构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说明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对预制构件的科学拆分,即综合考虑建筑功能、受力、生产、运输、吊装、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将预制部分合理拆分为预制剪力墙、预制楼板、预制楼梯、预制墙板等构件。通过设置建筑模数协调规则和模块尺寸数据库,在细化预制构件尺寸、提升预制构件设计精度的同时,实现少规格、多组合的标准化设计的目标。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8548.6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839.5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01%;建设期利息82.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6%;流动资金1626.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03%。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3
2、8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0615.80万元,净利润2332.3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1.38%,财务净现值3490.83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5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通过分析,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从发展来看公司将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工艺条件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代替目前产品的产业结构。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7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7二、 我国装
3、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概况10第二章 行业、市场分析11一、 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11二、 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12三、 装配式建筑行业概况14第三章 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16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16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16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17第四章 选址分析18一、 项目选址原则18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18三、 创新驱动发展21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4五、 产业发展方向25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0第五章 发展规划分析31一、 公司发展规划31二、 保障措施32第六章 运营模式36一、 公司经营宗旨36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36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37四、 财务会计制度
4、40第七章 法人治理44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4二、 董事49三、 高级管理人员54四、 监事56第八章 技术方案分析59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59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62三、 质量管理63四、 项目技术流程64五、 设备选型方案65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66第九章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67一、 人力资源配置67劳动定员一览表67二、 员工技能培训67第十章 项目节能分析69一、 项目节能概述69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70能耗分析一览表71三、 项目节能措施71四、 节能综合评价73第十一章 环保分析74一、 编制依据74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4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75四、 建设
5、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76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76六、 营运期环境影响77七、 环境管理分析78八、 结论79九、 建议79第十二章 投资计划方案81一、 编制说明81二、 建设投资81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82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83建设投资估算表84三、 建设期利息8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85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86四、 流动资金87流动资金估算表87五、 项目总投资8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89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8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0第十三章 经济收益分析91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91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
6、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5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9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7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98五、 偿债能力分析9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0六、 经济评价结论100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分析101一、 项目风险分析101二、 项目风险对策103第十五章 项目综合评价说明105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面临的机遇(1)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2017年、2018年和2019年GDP增长率分别为6.8%、6.6%和6.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靠前。同时,在稳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财政政策的调控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相对稳
7、定,建筑业产值、房屋新开工面积平稳增长。这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2)建筑工业化产业政策的有利支持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步褪去、环保压力不断加重,推行装配式建筑、实现建筑工业化升级,有助于控制和减少劳务支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十三五”以来,国务院、住建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目前,全国各省市均发布了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支持、激励政策,内容包括用地支持、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税费优惠、容积率、评奖、信贷支持、审批、消费引导、
8、行业扶持等10个小类。(3)下游市场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约60%,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率仍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正规划以超大城市为枢纽、联合周边若干中小城市共同打造城市集群,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催生大量城市建设需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为建筑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强劲助力。此外,以5G网络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新基建”将成为我国未来五年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4)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推进结构调整
9、,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是建筑行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装配式、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有望进一步替代传统建造方式。2、面临的挑战(1)工业化建造技术仍待进一步提高与国外成熟技术相比,我国工业化建造技术仍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还未彻底打破“等同现浇”的理念,施工现场还时有照搬现浇施工的经验主义做法;结构、机电、装饰等各专业的一体化统筹尚有不足,主体结构与其他部件的工业化匹配不够;生产人员缺乏工业化制造的技术和经验,产品质量仍
10、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不足,生产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2)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加码,装配式建筑行业有望迎来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包括意图转型或拓展新盈利点的中大型传统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和传统建材单位。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本行业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人为设置地方壁垒,导致市场分割,不利于行业内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化竞争。(3)装配式建筑成本仍有待进一步下降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推广阶段,应用装配式建筑所带来预制构件成本增量仍高于劳务成本下降量,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较现浇建筑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仍会有差距。伴随劳务
11、成本的继续上涨以及预制构件生产规模效应的提升,装配式建筑当前的成本劣势有望不断弱化。(4)装配式建筑的社会认可度仍有待提升我国民众对新一代装配式建筑技术认识程度仍有待提升。如果未来新技术宣导力度不足导致装配式建筑的社会认可度不够,将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二、 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概况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经验基础上,确立了“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设计和机械化施工”的建筑工业化思路。至20世纪80年代,预制建筑屋面板、吊车梁、空心预制楼板和屋顶预制面梁等构件逐步在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预制构件抗震性能较差、承载力较弱,
12、并出现了防水、隔音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再加上大量乡镇劳动力进城就业及现浇混凝土机械化等因素,导致我国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末未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环保压力日益严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装配式框架结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等多种形式的建筑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也为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二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日益上涨、环保要求的持续加强及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根据住建部统计数据,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已由2015年的7,
13、360万平方米增长到2018年的2.9亿平方米(占新开工面积的13.9%),复合增速达58%。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和住建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至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需达到15%以上(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需达到20%以上);至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对比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超过70%的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房屋新开工面积最近6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04%,假设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仍保持在2%,则2020年我
14、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预计将达4.2亿平方米,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预计将达7.6亿平方米。结合2018年度竣工房屋单位造价和非人工成本占比情况,装配式建筑单位造价按2,300元/平方米计算,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为9,800亿元;至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7,600亿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具有建造维护成本低、耐火性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预制率快速上升。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整体预制率已由2013年的3.3%快速上升至2018年的28%,
15、并预期将于2023年上升至约38%。PC构件市场规模预期将从2018年的148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3,053亿元,32019年至2025年各年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系根据装配式建筑占比在2018年基础上每年提升2.3%、至2025年达30%测算。二、 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日益上涨、环保要求的持续加强及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根据住建部统计数据,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已由2015年的7,360万平方米增长到2018年的2.9亿平方米(占新开工面积的13.9%),复合增速达58%。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和住建部“十三五
16、”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至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需达到15%以上(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需达到20%以上);至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对比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超过70%的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房屋新开工面积最近6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04%,假设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仍保持在2%,则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预计将达4.2亿平方米,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预计将达7.6亿平方米。结合2018年度竣工房屋单位造价和非人工成本占比情况,装配
17、式建筑单位造价按2,300元/平方米计算,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为9,800亿元;至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7,600亿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具有建造维护成本低、耐火性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预制率快速上升。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整体预制率已由2013年的3.3%快速上升至2018年的28%,并预期将于2023年上升至约38%。PC构件市场规模预期将从2018年的148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3,053亿元,32019年至2025年各年新增装配式建筑
18、面积系根据装配式建筑占比在2018年基础上每年提升2.3%、至2025年达30%测算。三、 装配式建筑行业概况1、装配式建筑的概念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提前生产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并采用可靠的安装方式和安装机械将预制构件组装而成的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装配式建筑根据结构构件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木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因其低成本和适用范围广的优势成为国内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如无特殊说明,装配式建筑一般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2、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及应用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通过前期深化设计、工厂化预制生产和装配化可缩短现场施
19、工周期25%-30%,有效提升施工效率;节水约50%,减低砌筑抹灰砂浆约60%,节约木材约80%,降低施工能耗约20%;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显著降低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同时,大幅降低了人工费支出。3、装配式建筑的上下游产业链装配式建筑行业包括装配式设计服务提供商、预制构件生产商和装配式建筑承包商,上游为生产构件所需的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下游为建筑项目的开发商、总承包商。第三章 建设方案与产品规划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一)项目场地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4000.00(折合约21.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26488.68。(二)产能规模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xx投资管理公司建设能
20、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xxx立方米预制构件,预计年营业收入13800.00万元。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和住建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至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需达到15%以上(长三
21、角、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需达到20%以上);至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对比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超过70%的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序号产品(服务)名称单位单价(元)年设计产量产值1预制构件立方米xx2预制构件立方米xx3预制构件立方米xx4.立方米5.立方米6.立方米合计xxx13800.00第四章 选址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2、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4、保
22、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5、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南宁,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广西界于北纬2054-2624,东经10428-11204之间,东界广东,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隔海相望,西与云南毗邻,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南与越南接壤,广西陆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总体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大类构成。广西属亚
23、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地跨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水系。截至2019年末,广西下辖14个地级市,51个县,12个自治县,8个县级市,40个市辖区;常住人口4960万人;生产总值21237.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87.74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7077.43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0771.97亿元,增长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964元,比上年增长5.1%。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财政收入增长6.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其中出口增长18%。先行支撑指标增势良好,工业用电量增长12
24、.5%,居全国前列,铁路货运发送量增长18.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增长14.8%。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把着力点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5%,财政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7%左右,现行标准下
25、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节能减排降碳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十三五”时期,广西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化。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孕育,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趋势明显。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广西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未来五年,广西将由低中等收入向中上等收入跨越,由乡村社会
26、向城市社会转型,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工业化由中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发展,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必须清醒看到,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三期叠加”特征明显,新旧增长动力逐步转换,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广西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严峻,主要是稳增长压力大,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新兴增长动力难以接续;转型升级难度大,传统产业面临困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薄弱;资源约束趋紧,土地、能源、人才等供需矛盾突出,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
27、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差距大,贫困量多面广程度深,短板瓶颈明显;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区位优势和通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与东盟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亟待加强。三、 创新驱动发展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创新人才为支撑,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增创发展新优势,促进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能力。(一)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和重大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重
28、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重大科技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一群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全链条、一体化的创新布局,力争取得重大颠覆性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加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实施高新技术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提升发展工程,推动向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打造创新发展的引擎。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建若干自治区高新园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创新中心,打造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二)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创新支撑能力。在能源、农林、新材料、先
29、进制造、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培育组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020年达到86家。推动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科研院所到广西设立分支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基地、野外科学观测站和检测中心。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建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设区市以上产业园区均建立科技孵化器或孵化园,满足中小企业创新需求。支持高校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和服务平台。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利用,提高科研基础设施利用率和科学普及
30、水平。(三)构建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大型企业技术研发优势,激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参与政府科技创新规划计划和政策研究制定,构建企业主体、政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协同创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投入,推动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支持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建设高水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和服务平台,构建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大力
31、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四)强化创新政策支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普惠性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完善自治区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高效统一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科技成果等评估、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科研项目、成果、人才评价机制市场化社会化,健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保持科研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
32、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准入管理,鼓励发展新业态,加大政府采购对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力度。实施发明专利双倍增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面向东盟科技开放合作,实施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合作建设技术研发和转移机构、科技示范园区、联合实验室,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围绕“两个建成”总体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投资效率、企业效益、财政实力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转
33、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化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城镇人口数量超过农村人口,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7.5%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差距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贫困村全部摘帽。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减排降碳实现国家下达的目标,空气、水体、土壤环境质量优良。生态文明制度建立
34、健全,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各方面制度比较成熟。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基本建成,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民主法治健全完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五、 产业发展方向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环境友好、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推动传统工业优化升
35、级以技术改造、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推动传统工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做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产业升级版。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加大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冶金、石化、建材、轻纺、造纸与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糖业、铝业二次创业。实施“互联网+工业”行动,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深度融合,建设高速、泛在、安全的工业互联网,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放宽企
36、业开展服务业和涉足生产性领域的准入门槛,发展全产业链,推动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引导企业加大绿色生态化改造,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去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广西制造向广西智造、广西创造迈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探索建立智能制造业联盟。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农机装备、通用航空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壮大先进制造业规模,
37、提高产业集聚度,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柳州工业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北部湾和柳州、桂林、梧州、玉林等先进制造业基地。3、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建设。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急需产品,支持优势企业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推动首台套、首批次和跨领域应用。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培养工艺专业人才。强化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和重点学科建设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构建科技基础研发平台;在优势产业技术领域布局建设工程实验室。依托优势企
38、业建设技术中心和创新平台,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平台。转变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政策,逐步从选择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配置资源,转向强化对产业升级共性关键技术的普惠性支持,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公共信息、公共检测等平台建设,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4、增强企业竞争力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企业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和能效环保水平,增强质量品牌意识,加强标准化建设,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
39、产品,提升企业素质。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融资成本和税费成本,降低社会保险费,增强盈利能力。以制糖、汽车、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等为重点,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培育一批规模较大、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和企业联合体,建立一批产业技术联盟。实施“互联网+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推动中小企业优化结构,增强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和协作水平,向专业化、精益化和集群化发展。5、优化工业布局按照区域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布局,促进集聚发展。依托北部湾经济区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延伸产业链,增强配套能力,培育形成临港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沿海
40、石化、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修造船、装备制造、林纸一体化等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重点城市,引导汽车、机械、冶金、食品、化工、建材、再生资源等产业和新兴产业沿江布局发展,增强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发展能力,打造制糖、汽车、机械、冶金、建材等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引导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制糖、茧丝绸、能源等资源性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水平和资源就地转化率,增强桂西地区资源精深加工水平,打造有色金属、制糖、能源、茧丝绸等工业基地。推动工业园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特色化、生态化、智慧化园区,建设一批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和集聚区。(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
41、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为导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培育成为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工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在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基础上,培育一批能够创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体现创新驱动引领的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斗导航、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在人工智能、高效储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形成若干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2、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一批标志性和带动性
42、较强的先进技术、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关键技术和项目,引导新兴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建立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完善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鼓励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设计。培育产业扶持基金、创投基金、引导基金等,撬动社会资本发展新兴产业。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应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满足项目科研、生产要求,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
43、互协调发展。 第五章 发展规划分析一、 公司发展规划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内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规模、人员规模、资金运用规模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随着业务和规模的快速发展,公司的管理水平将面临较大的考验,尤其在公司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后,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将进一步复杂化,在战略规划、组织设计、资源配置、营销策略、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问题上都将面对新的挑战。另外,公司未来的迅速扩张将对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服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公司需进一步提高管理应对能力,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实现业务发展目标。公司将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来满足各项发展规划的资金需求。在未来融资方面,公司将根
44、据资金、市场的具体情况,择时通过银行贷款、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合理安排制定融资方案,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筹集推动公司发展所需资金。公司将加快对各方面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加大对人才的资金投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公司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公司将继续加强员工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营销人才、服务人才、管理人才;对营销人员进行沟通与营销技巧方面的培训,对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教育。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外部人才。对于行业管理经验杰出的高端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保持核心人才的竞争力。其三,逐步建立、完善包括直接物质奖励、职业生涯规划、长期股权激励等多层次的激
45、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公司将严格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要求规范运作,持续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决策和用人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在重大决策、选择经理人员等方面的作用。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决策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保证财务运作合理、合法、有效。公司将根据客观条件和自身业务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促进公司的机制创新。二、 保障措施(一)加大创新投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建立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构建多层
46、次、多渠道投融资保障体系。优化财政资金支出模式,引入后补助等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设立研究开发专项资金,促进企业成为创新投入和资本运营主体。(二)开展宣传教育和检查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行业生产和应用的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对行业政策的理解与参与,使行业的生产与应用成为全行业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开展行业行动检查,对不执行行业生产和使用有关规定的,要加强舆论监督和通报批评。(三)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产业有序转移的需求发现和对接服务机制,探索
47、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措施和创新性政策。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主体市场化合作,协同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联合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转移,合作搭建区域服务业融合创新和展示交易平台,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开展合作。(四)培育品牌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意识地培育、开发新产品,创立名牌产品,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拥有名牌产品的大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步伐,通过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导入国内外名牌,并为自主品牌创立和发展创造崭新的平台。对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应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大型产业产品专卖市场等,着力提高品牌的社会和商业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提升为名牌优势。(五)强化贯彻落实组织编制本地区产业体系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统筹做好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进度安排,明确实施责任主体、责任人和保障措施,确保按计划逐年有序推进和实施。建立完善产业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完善资金、队伍、平台等建成后的日常运维保障机制,保障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全面完成。(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抓住世界范围内第三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根据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