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三).doc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三).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 中国的大学办得成功吗。 分类: 苏明文 中国的大学教育在世界上属于非常成功,还是非常不成功。对这样一个问题,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8月14日在_乌鲁木齐表示肯定地说:“中国的大学不比美国的差,办得很成功。”当然,杨教授同时指出,中国大学的研究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同样是学术大师,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fieldsmedal)的唯一华裔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则毫不客气地指出,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甚至连一些院士的文章,都不如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丘教授同时
2、还痛斥中国学术腐败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并警告如果中国高校的不良学术风气再不整治,中国科技的发展将至少退后20年。 杨振宁教授有关“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的发言经新闻报道后在国内立刻招致了一片批驳和网友的叫骂之声。不过我想以杨振宁教授所处的高位以及年龄的关系,对当今中国大学里面存在的种种弊端可能不是非常清楚、至少没有切身体会。 另外,杨教授的上述发言和表态也要从当时的特定环境和氛围下去理解。我们不可随意妄加指责。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的中国大学的形象可以说是江河日下。市场化、功利化、庸俗化、浮躁之 风日盛一日。 当前大学教育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众人早已耳熟能详,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站出来公开
3、进行批判或以实际行动加以抵制。如此前不久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陈丹青,因为不满艺术类研究生招生中把功课考核重点都放在英语和政治上而忽视了专业能力,一怒之下辞职。 他同时指出,大学管理行政化、各种各样所谓的量化指标和填不完的表格让人无所适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国际知名的美籍华裔学者抱着对故国的深厚情感,利用各种途径回国服务。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对中国大学教育和科研体制深表忧虑,不时能在中国的媒体上看到或听到他们的诤言,但他们也常常表示对这些现状无可奈何。 说白了,现有体制的受惠者大多占据了当前大学和科技界资源分配的决策位置,那些享受各种资源和政策利益的一些院士、大学领导、以及一些知名学者们,
4、是这些体制的坚定维护者。 经费申请过程腐败丛生 中国的大学到底怎么了。除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大背景和体制需要详细解剖之外,我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有两点非常值得有关当局认真考虑,并痛下决心进行改正,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其一就是所谓的量化考核制度。现在对大学教师的考核非常类似于当年农民在没有进行分产到户之前的劳动打分制。而这样量化的打分制表现出了对科研经费和金钱的顶礼膜拜。在很多大学公开的业绩考核指标中可以看到,申请到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本身比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或 专利要重要得多。 另外这样的量化考核制度可以完全不考虑教育和科研本身的特点,逼迫教师匆忙发表低水平或不成熟的科学论文。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真正
5、想潜心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教师要么必须忍受非常贫穷落泊的生活,要么也只能削尖脑袋去找钱。 正如中国媒体上所说,已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当年是非常幸运的。按现在的量化考核指标,陈景润是当不了大学教授的,可能还要卷铺盖走人,因为他几年都没有文章发表。按他的为人和不善于交际应酬,在没有成名前也是不可能申请到大的科研经费的,因此留他又有何用呢。 另一点就是,大学教师的个人收入和申请到的科研经费直接挂钩。这一点既是中国特色又危害性极大,同时也是科研经费申请过程中种种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 举个例子,在上海这样高消费的大都市,一个大学正教授的基本工资一般每月不到3000元人民币,扣除一些公积金和养老金之后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课堂 中国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