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一).doc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一).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防灾减灾工程中的结构振动控制及应用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对我国试试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着重要的作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成为防灾减灾工程学科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构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车辆、风、海浪、流水、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积累,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抗灾性能,是结构抗振减振和防灾减灾积极有效的
2、方法和技术。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其研究和应用大体上分为三个领域:基础隔震、被动耗能减振以及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 1881年日本河合浩藏提出结构基础隔震的概念,1924年日本鬼头健三郎提出结构基础轴承隔震方案。1978年美国kelly和eidinger提出叠层相交支座隔震方法和技术,从此结构基础隔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kelly提出在结构中设置非结构构件的耗能元件金属软钢屈服耗能器,包括扭转梁。弯曲两二货u形钢器件等,分担和耗散本来由结构构件耗散的能量。这一思想是对结构抗震延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由此形成了结构耗能减振的一个重要方向
3、。20世纪50年代器件,日本kobori提出了结构变刚度的减振概念。1972年,美国yao结合现代控制理论,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开创了结构振动控制的主动控制研究新的历程。由于直接将能量转变为控制力的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很大的能量转变为控制力,人们不得不转向主动变刚度和变阻尼等机械调解式半主动控制装置。近年来,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点/磁致伸缩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等职能驱动材料和期间的发展为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开辟了新的天地。采用职能驱动材料可以制作电(磁)或温度等调节的被动阻尼减振装置、主动控制的驱动装置和半主动控制的变阻尼装置,而且出力大、耗能小、
4、反应迅速,将成为结构振动控制新一代的高性能减振驱动装置或变阻尼装置。例如,美国lord公司已经研制出能耗22w、最大出力200kn的磁流变液阻尼器。这种装置固定磁场强度可以用作被动耗能减振的阻尼器,调节磁场强度可以用作半主动控制的变阻尼装置。 基础隔震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水平柔性层,延长结构侧向振动的基本周期,从而减小水平地震地面运动对上部结构的作用。水平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卓越周期通常在0.1s1.0s之间(gb50011-2021),基础隔震结构侧向振动的基本周期一般可延长到4.0s左右,因此基础隔震结构基本周期远离地震卓越周期,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横向剪力和相对变形大幅度减小,但是
5、水平刚度较小的柔性隔震层变形较大,是整个结构安全保障的关键。基础隔震的水平柔性层通常由隔震垫(水平刚度小、竖向刚度大)和阻尼器组成。隔震垫和阻尼器都已有标准型号和商业产品,隔震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日渐成熟并进入设计规范、规程和指南。隔震桥梁和建筑已经在国内外建成了上千座,并经受了地震的考验。 结构被动耗能减振是在结构中设置非结构构件的耗能元件(通常成为耗能器或阻尼器)膜结构振动使耗能元件被动地往复相对变形或者再耗能元件间产生往复运动的相对速度,从而耗散结构振动的能量、减轻结构的动力反应。结构设置耗能元件一般不改变结构的形式,也不需要外部能量输入。近30余年来研究发展起来的耗能元件基本上可以分为
6、三大类:速度相关型耗能元件,如线性粘滞或粘弹性阻尼器;位移相关型耗能元件,如金属屈服型或摩擦型阻尼器;调谐吸振型耗能元件,如调谐质量阻尼器或调谐液体阻尼器。钢结构低阶阻尼比一般小于2%,钢筋混凝土结构低阶阻尼比通常在5%左右,结构中设置的调谐吸振型耗能元件一般可以给结构附加3%以上的阻尼比,因此对小阻尼比的钢结构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而结构中设置其他类型的耗能元件通常可以给结构附加10%甚至20%以上的阻尼比,对多数结构都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被动耗能元件已有不同形式的。标准型号的商业产品,被动耗能减振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也日趋成熟并逐步进入设计规范、规程和指南。被动耗能减振结构已在国内外建成数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术报告 心得体会 范文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