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XX市劳动就业二00六年工作总结及二00七年思路.doc





《2022-XX市劳动就业二00六年工作总结及二00七年思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XX市劳动就业二00六年工作总结及二00七年思路.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市劳动就业二00六年工作总结及二00七年思路 市劳动就业二00六年工作总结及二00七年思路 省厅: 2006年,市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得了省劳动保障部门的积极指导,而且赢得了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特别是通过全市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性工作,使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一年来,全市实名制就业再就业60450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再就业4326人,其中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1004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组织劳动输出就业12817人,实名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1744人,实名制培训进城
2、务工的农民工14069人,组织创业培训2133人,1089人通过创业培训创办了小企业,带动4183人就业和再就业,扶持创业带头人267人,带动2685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核发小额担保贷款1137万元,支持536人实现创业式就业;失业保险参保总量252999人,审批、认定“4050”人员灵活就业10575人,核发社会保险费补贴1495万元;接收管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56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这是一组令千家万户倍感幸福的数字,这是一组令人感怀的数字,更是我市实施民生工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其背后不仅体现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实事求是工作之道,而且再现了一支秉承劳动者乐业
3、为天职,不辞辛苦、努力拼搏,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劳动就业服务职工队伍的风彩。 一、二00六年工作回顾 国计为了民生,国计围绕民生,民生之要,就业第一。回顾一年来我市劳动就业工作,倍感欣慰。全市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家乡”这一发展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破解“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难点和强化服务能力建设为主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而且就业再就业工作亮点纷呈。 (一)围绕中心,完善体系,积极履行就业服务职能 一是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作为政府“民生工程”十项之首,纳
4、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将与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状,进行量化,分解到各县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纳入领导任期政绩考核之中。各县区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指标层层分解,重点明确“零就业”家庭随时产生随时安置,实现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履行促进就业工作职能。二是完善就业信息体系。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开通,标志着就业服务步入信息化。通过信息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信息发布,满足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就业服务需求,而且实现了就业服务人性化、信息化,同时使就业服务职能向更宽的领域延伸。三是强化公共就
5、业服务基础体系。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就业服务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建设。目前,我市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场所总面积8250平方米,5个市、县(区)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57个街道(乡镇)、163个社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站),全部实现“七统一”,就业服务平台的就业服务基础效能充分显现。四是建立管理服务体系。市政府将就业管理转变就业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2006年又投资50万元对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进行二次改造,并按一台七区的
6、功能标准进一步完善,开设职业指导、信息发布、政策宣传、职业技能测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创业项目对接、就业困难对象援助、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就业专项服务、“4050”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认定、失业金领取等二十项服务、十八个窗口。规范服务标准,统一服务制度,简化服务程序,市场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五是构建城乡统筹就业体系。我市于2006年9月份成立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城乡就业一体化管理体系,打破人为就业限制、建立平等竞争就业工作机制。同时,建立就业备案、失业登记制度,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与招用城镇劳动力统一流程、统一方式、统一保障。城乡
7、一体化就业格局基本建立,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二)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激发就业再就业工作活力 (三)增进共识,团结协作,同谋就业再就业工作新篇章 一是上下同心,开展入户调查工作。我市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离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入户调查工作,届时抽调了2000余名就业服务机构干部职工和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深入全市57个街道(乡镇)、163个社区(村)进行调查。历经20余天,对全市51009户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涉及总人口132881人。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有离岗人员、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和城镇其他未就业人员共计33500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的愿望的29637人,其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XX 劳动就业 00 工作总结 七年 思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