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探讨.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探讨 国家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实施:我校每周三节,授课形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上与课下(假期、节假日)相结合。 课程特点。自主性最强、自由选择度最大、活动空间最广、学习方式最灵活等。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实践性、自主性、创作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活动内容构成的课程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授课教师:专制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共同参与,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所一个学科教师都是综合
2、实践课的兼职教师 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的能力、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而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
3、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课题的选择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来源的生活性 (二)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三、综合实践课的实施特点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三、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 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
4、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二)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
5、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四)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五)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课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 一综合性: 1、范围来源于整个世界 2、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3、学生获得整体性的发展:身心和谐发展 二、实践性 1、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2、以实践性学习为主要方式,如: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
6、学习、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 3、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三、开放性 1、课程目标的开放性 2、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3、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的开放性 四、生成性 1、新的活动目标与主题的生成 2、学生新的发展,目标与内容的生成 五、自主性 1、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目标及活动指导教师 2、学生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及活动结果呈现方式 三、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原则 1、密切联系学生和社会实际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 5、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6、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体验、交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
7、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活学习动方案。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2.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求 3.注重学生实践 4.强调活动综合
8、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开设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中小学必修课和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由于观念、制度、机制及教师素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虚无化、学科化等问题,致使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要使其有效地实施,就必须从改变观念和行为入手,加快制度改革和完善,大胆尝试和创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问题;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中开设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中小学必修课和校本课程,它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走出课堂,教本,校门进入现实社会生活,通过自主的丰富的实践活动及反思实现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课程。但是,在实践中综
9、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及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性课程。最早由杜威在批判传统以知识为本,学科课程和分科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解决传统课程一方面脱离社会现实和儿童生活与个性的弊端,站在民主主义这一理想的立场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的课程理论自上个世纪初叶提出后就被广泛接受。虽然各国称谓不同,但生活、经验、儿童中心、做中学仍是该课程的灵魂和基点,经验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本质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基本观点的生活教育观,就
10、是对其理论的改造和经验课程在我国的首次实践。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活动课程也是为了解决传统学校教育学教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弊端而设计的,仍是典型的经验性课程。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以此为起点,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设置的。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赋予了时代价值和本土意义。但是,作为以解决学科课程弊端为任务,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它始终是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视野下,学生不但是教学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还是课程生成的主体,课程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专家化的纯粹知识体系,而是学生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通过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创生出来的,学生发展的
11、过程就是课程生成的过程。教学内容不再是固定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而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的场景不再是封闭的校园和课堂,而是广阔而复杂,生动鲜活的社会现实。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接受 固定的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亲力亲为的社会活动去感知体验理解感悟,批判反思,发现和获得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知识的运用和增值,也不只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而是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发现和揭示,是对人生真谛的把握,从而对人的情感价值态度世界形成优化整合,促进个性化全面发展,不断地改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本质规定下,我国理论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
12、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轴线确立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模块的内容,给出了学习活动主题确立的维度和选择的标准。提出了五大目标: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3、在理想上无疑是完美的,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致使对传统的课程理念、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学校和家庭、社会关系的等方面的冲击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皆超过了学科课程改革,所以在由理论上的课程和官方文本性的课程,转化为合乎要求的现实意义上的课程时,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有名无实,使其虚无化。在实践中有许多学校做的工作是按照要求列入课程表,但在组织上是没有机构,在实践上没有具体的行动。有的干脆让位于学科课程的学习,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像音乐美术一样,落入有名无实的境地。 固守课堂教学,使其学科化。在实践上有所行为,但这种实施行为却停留在校园里、课堂教学中、课本中,成为自然课、
14、科学常识课或者手工课,结果彻底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点带面,不及其余,使其割裂化。割裂化的一种情况是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且把研究性学习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直接挂钩,由教师布置,学生作,实际上是核心性课程的课外作业,有的甚至和大学生做论文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由班主任带领全班搞一些集体性课外活动,如参观,上街服务等。第三种情况就是变为计算机课。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由三大主轴四大模块构成的内容整体被割裂成碎片,把社会生活和经验这一灵魂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躯体。 课程资源建设的非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为活动背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本土化课
15、程,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由于惯性的影响,许多学校努力选取外地的现成资源,把外来的当做标准化教材,致使本土个性、学校特色丧失殆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形。 社会支持乏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社会现实的生活为内容的课程,教学情景、教学评价与家长、社会组织、公众有直接关系。但是在现实中孩子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益设施不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费。对参加公益服务的学生评价不客观,不认真。有的家长出于安全和升学考试的需要,干脆就拒绝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公众大力支持的课程得不到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陷入尴尬之境。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中问题形成的原因析解 造成以上
16、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主要的是以下几条: 认识不到位。一是地方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长和教师三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认识不到位。校长和教师虽经培训,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和趋向,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施条件和环境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准确解读。二是家长认识不到位,只关心学科成绩。三是当地政府和公众认识不到位。看不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社会基础性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工程,涉及全局和社会长远发展,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 课程实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管理、课程开发能力、实施与评价能力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地方、学
17、校三级管理的课程,但课程的管理、实施和建设主要在学校,是由学校管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由于学校在传统上就从没有过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义务,学校管理就是教学管理,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学校领导、教师在课程管理、课程意识、角色认同、实践能力上出现了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课程管理和开发理念、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评价体制不合理。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指挥棒,评价体系是否准确表达该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必然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对该课程的重视与否,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4改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策略 4.1转变观念,改善行为 首要的是当地政府领导
18、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行为的转变。其次,转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方式,促进专业化发展。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师培训方式进行改革,一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到全员培训计划,进行专项培训。二是改变培训方式,由单一的理论培训转化为研讨和实践性培训。三是校本培训要以实践为对象开展行动研究,追求行为的改善。四是必须加强培训者的教育。五是建立培训质量评价和奖惩制度,严防走过场。同时各学校必须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争取其支持。 4.2建立社会支持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决定了当地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支持制度。建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文化、科技、政治等公共设施向学生免费义务开放制度
19、,以便他们参观、阅览;建立社会其他行业和机构对学生调查、参观、访问的服务和保证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对学生公益活动的评价制度,这是教学评价制度的基本组成,应当如实客观地记载和评价,以便在学生个人档案袋中公平公正地体现。 4.3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只有在实践上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纳入升学评价之中,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和促进该课程的进步。但是,该课程纳入升学评价体系,必然意味着我国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的改变,单一的书面化考试决定一切的方式必然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而转化为多元化的评价,一次性考试必然要转化为对个体平常的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结合。评价的组织和主体必然面临多元化,社会组织的评价将成
20、为一个重要向度。 4.4改革现行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然要促使对现行的以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知识为本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新课程实施在客观上要有相一致的制度进行保障规范和促进。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制度,其次要建立课程实施制度,其三要建立教学评价制度,其四改善教师激励机制。这四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难以使该课程进入规范化和日常化的轨道。 4.5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尽管在国外已有历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成熟的经验。但是,中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国外的根本不同,在借鉴的同
21、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地本土的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机械照搬,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围绕社会生活、个体经验、学生主体、教学做合一的本质特点,在理念、行为、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同时,从深层次讲,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课程。课程本身,教和学的双方,课程内容都会随着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生新的生成和转化,这种新的生成和转化就是创新。创新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它建立在学生批判性的感知和认识社会生活的不同对象上,以个性化的独到的视角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而不是像学科课程那样只对标准知识理解和掌握,追求的就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达成。一个没有生成发生的
2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是失败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我国传统课程体系的突破者和传统课程“三中心”的纠偏者。教学生活化,个性化,完整的人,人的完善的理念的落实和实践只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达到落实和统一。他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现实为课堂,以生活为内容,以实践为教学方式的做派,彻底撕破了传统学校教育以知识为本所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三元隔离的铁幕,达成了三者的一体化。使教学生活丰富而完满起来,也是一门课程由教师和学校关起门来实施的惯习开始被打破,为一种由学生、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和创新。 如何上综合实践活动课 听许多领导与老师反映综
23、合实践活动不会上(其实这里的上应该叫作“实施”或者“指导”)。要会上综合实践活动,我认为,当前主要解决应解决好“是什么。”、 “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教好。”五个问题。 一、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一)概念: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 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二)特性 1.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
24、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引领教学方法改革、实现高效课堂的排头兵。目前,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很多单位(院上、李权、四中、北校、二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创造性的归纳出了各式各类的教学模式,比如二中的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一中北校的理科七步教学法等,都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实践、亲身经历,也就是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特 点,强调了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学能力,学生存。 2.开放性。一是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因为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什么。培养良好个性品质,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特殊
25、需要。如何尊重。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实践。我听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时候,老是这样评价一名学生:“上课不能唱歌,你太兴奋了。”先不说教育的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你这种评价值得商榷。学生这一堂课、甚至一辈子认为上课的时候不应该唱歌、不应该兴奋,应该改规规矩矩的做你的小制作。岂不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唱歌、就应该兴奋、就应该充满激情的去探究、实践、创造、发明。在压抑、悲伤中有可能扭曲人的心灵,造就不健全的人格。教师应该顺势利导,引导学生谈谈高兴的原因,用“让我们像这位同学一样,带着愉悦的心情做好我们心爱的作品”作结尾,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劳动。本来
26、我们的目标是做好纸青蛙,因为学生的兴奋影响了课堂纪律,却是一个良好的生成性目标,老师们不要错过。不要随便否定学生学生实践没有错,大人们还摸着石头过河呢。我们在这里提个口号:“合 作探究、快乐实践” 二是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因为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自由度很大,包括自我的、自然的、社会的等各方面。这就为活动内容开辟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活动自主组织、内容自我选择就是在没有大人的干预下的“玩”。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将有效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被网友称作“最牛愤青教授”的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近日做客某高校论坛时,痛批教育“低龄化趋势”。他表示,“我痛心呀。中国的孩
27、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线上”。针对中国孩子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里屡获佳绩而中国人 拿不到诺贝尔奖的问题,郑强在身后大屏幕上打出“强哥语录”:“这是因为在做小 孩时没有玩、不允许玩、被别人玩。”(武汉晚报6月2日) 三是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具有开放性,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可以这样理解:实践没有错,错了再改,知道错了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学习结果评价开放性;结果与原定相反也不叫错误结果开放性;学习地点不局限于教室、不局限学校,学习时间不局限于课内、课外,参加人员不局限班集体、小组活动方式
28、开放性;活动不分步骤、不讲程序,学 生参与就好活动过程开放性。 3.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的界定,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得口吐蘑菇渣、学生看屋笆,教师手忙脚乱、学生呆若木鸡,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当法官、学生如罪犯,教师怕学生不懂、学生怕老师批评等弊端,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特点的落实,削弱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减轻了学生的被压迫感觉,有利于树
29、立“尊重、平等、民主”的良 好师生关系。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过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认识和体验的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我是这样理解的:综合实践活动不 仅可以转话题、拉外传,还可以原定种玉米改为种土豆。 (三)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是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课程活动在实施中遇到难实施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创新精神
30、和实践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举措。 2.个人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具体性,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当今社会发展、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产生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理解、探究、参与新问题提供了机会。 3.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新型人际关系的需要。首先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得口吐白沫、学
31、生听得索然无味现象,师生关系由教为中心,变成了以学为中心,教学思路由跟着教师走,变成了跟着学生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现象,师生关系由注重教师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在实践、在活动、在亲身经历中培养能力。至于学会了哪些知识、记住了哪些要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进行了研究,是否生成了新的目标与课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特点决定的。这样以来,把教师从“法官”的地位上拉了下来,教师的作用 由“教”变成了“指导”,由“评判”变成了“参与”。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和谐关系的形成,影响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进而影响在家庭
32、 与社会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拒绝“满堂灌”,满堂灌异化心灵,不仅异化学生的心灵,也异 化了教师自己。 二、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果简单地说,综合实践活动到底应该“教什么”,或者说达到什么目的。那就是“教给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再简单一点讲就是“教能力、教个性”,再简单一点讲,如果小学其他课程是“教知识”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教方法”。这只是课程目标,还需要课程内容去实现。如何选择。 (一)围绕三条线索选择内容 1.围绕人与社会选择内容。包括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
33、等等。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活动。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城镇小学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
34、,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 教育基地。 2.围绕人与自然选择内容。包括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 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 3.围绕人与自我三条线索选择内容。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 举例说明。济南某小学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框架体系 1.两大领域。指定领域、非指定领域。 指定领域四项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非指定领域五项要求。与班队活动结合、与学科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
35、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与节日活动传统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2.如何理解两大领域。理解一,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学校班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它把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所谓“课外活动”实现了课程化;理解二;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称谓,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的表述,他强调的是活动、是实践、是探究、是自主,把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形式进行了强化;理解三,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包含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内容的选择由学校、教师决定,选择的关键是要结合学校与地方特点形成自身特色。 3.抓住重点。在实施意见中规定,研究性学习要求安排4个课题,12课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要求各安排一次,每次3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求安排9课时,信息技术教育每周1课时;非指定领域安排1次活动,3课时。通过课时安排可见,重点领域在研究性学习,其次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然后是社区服务与 社会实践,最后是非指定领域的内容。 (三)明确本市教学具体要求 1.教学内容具体安排。 2021-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要求 附参考内容: 第 20 页 共 2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