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建设方案(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特色建设方案(三).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校特色建设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2021-06-0708:28:44) 转载 杂谈标签:分类:教学一得在全面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愿望。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其意义在于“以竹文化校本课程研究为载体,实施德智一体化,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特色建设分析 (一)外部条件分析 庙下小学地处龙游县南部庙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峰峦叠嶂,连绵35万亩竹海蔚为壮观,
2、有“浙西大竹海”之美称。1999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2021年被衢州市政府命名为“衢州市毛竹之乡”。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师资条件分析 我校有一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70%以上,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教师们富有爱心,教学水平较高。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教学的本领,还能学会育人的本事,这无疑是意见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特色建设定位 (一)学校办学思想 坚持以“
3、竹文化”为特色,树立“育人为本、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为规范、基础扎实、志向高远、体魄健美”的合格少年,实现“创文明环境、树良师形象、育创新人才、兴特色学校”的目标。 (二)学校特色表示 学校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它具有挑战传统课程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宽容,相信乡土文化对课程建设的参与,不仅不会对具有主流价值的知识构成威胁,还会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为学科课程添翼。 学校特色的实
4、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将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乡土文化根基,给学生打下爱国、爱乡、爱民的情感底色。 学校特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也要依靠家长的关心、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将与家庭成员、竹农、种竹专业人员、竹文化研究人员对话,实地感知、探讨和创新竹文化,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拓宽合力教育的途径。 因此,学校特色的开展将以“竹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前期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采取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
5、总结中提高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竹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跃。这将改变教师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育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并把经验、知识、技术、思想、理论、方法等文化传给学生,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特色建设目标 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
6、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特长,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特色建设构想 (一)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 1、营造氛围,搜集素材。学生从小生活的庙下山区群山绵延,风光旖旎,竹海茫茫,全国汽车拉力赛赛道穿越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灿烂夺目,堪称“花果洞天、世外桃源”。这种天然的氛围使得校本课程素材比比皆是。我们要做
7、的只是如何营造氛围发动学生去搜寻、探访、积累、加工、提炼。开题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型的“竹乡搜索无极限”亲子活动: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集竹乡名人名事、竹乡诗歌、儿歌、竹乡趣闻、竹乡俗语、歇后语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学校汇总成册。学校建立了“校园竹文化”的研究课题专业网站(网址:http:/)。学生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由此,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 2、化整为零,建构框架。根据积累的原始素材,我们建立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竹乡风采:生态竹乡、美丽竹乡、竹之底蕴、竹之运动。竹乡生态:竹经、育竹三步曲。竹乡
8、制品:庙下竹席、翠竹美工艺、竹食品。竹子神韵:关于竹的传说、成语、歇后语中的竹。竹子资源:竹与现代经济、庙下竹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每一单元文本后还有单独的拓展单元“竹海人家”包括:百竹荟萃、竹林园地、竹园论坛、竹海名人。 3、集思广益,积累资料。在框架基础上,2021年6月份开始,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专著,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征集资料。一是向广大家长、所有学生征集。以给家长一封信(附校本课程框架)的形式鼓励家长和子女一起搜集与竹有关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各种资料。很大部分已经收录在各单元中。二是向广大教师征集。通过开展“校本课程金点子评选”也使课题组老师视野大开。三是向本地专业人士讨教。我们
9、邀请了县林业局驻乡林业指导员包乐祥和本地退休老教师叶文标以及当地民间艺人吴德林给课题组的老师作了专门指导。还聘请他们为课题专业顾问,负责教师培训、学生讲座。另外还与专门负责编撰“庙下乡非物质遗产志”的叶文标先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思广益,累积了大量资料。摘抄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达90多篇;撰写有关论文12篇;完成典型课例6例,典型教学设计6篇;撰写各类典型案例12篇。 4、整理材料,编写样本。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每人负责一个部分内容的编写,经过努力,2021年2月编写出了浙西大竹海风采校本课程样本。样本分竹乡风采、竹乡生态、竹乡制品、竹子神韵、竹子资源五个单元。 (二)以“竹
10、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施 1、宣传竹乡竹海。本乡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学生对竹并不陌生,通过对竹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竹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身边的竹文化。向着这一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校园建设,在“人创造环境”的同时,发挥“环境创造人”的育人功能。 (1)利用宣传窗开设“家在竹乡”专栏。宣传窗中每月一期的“家在竹乡”专栏由全校12个班级轮流刊出。每月一个主题,所有的内容都由学生搜集,课题组教师具体指导。主题多样,有“竹乡名人”,“飞雪点竹妆”,“翠竹伴我同成长”,“乡竹,乡心”等。少先队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编辑、美工、作者等,教导
11、处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读者奖、金点子奖和“火眼金睛”(找差错)奖,并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公布名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刊出质量,扩大了阅读面。 (2)利用黑板报开设“竹乡风采”专栏。我校每个教室后都有黑板报。两周一期的板报,内容丰富多彩:竹乡逸事、竹乡趣闻、梦里竹乡、我为竹狂、竹海古道、竹海人家等等。每一期的板报都让人眼前一亮。驻足观之令人感叹:身在竹乡,心情欢畅。更为学生迸发出的热情、无限的创造力而惊诧。它为学生架设了亲近竹,了解竹,感受竹,热爱竹的桥梁。 (3)建立校园“竹林馆”。我们先后共引进了15种竹子移栽在教学楼后的“竹林馆”中。每棵竹子上挂有该类竹子的习性、分布、繁殖过程简介
12、。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记观察日记。 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构建了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打造系列活动。学生在竹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生活,他们赏竹、论竹、研竹、品竹,在探讨中得到情感的提升,在争鸣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我们适时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研竹的过程中画、唱、写、做,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1)找。成立“笋丫儿科学院”,寻找、收集家乡庙下竹子的种类、面积、历史,编写竹子手册。 (2)画。我们成立了“笋丫儿小画院”,由本校美术专职教师和民间画家何仲寅(县书画协会会员)担任辅导员,
13、利用美术课和第二课堂进行素描和野外写生。家乡的一草一竹、一山一水都成了学生心中的“天鹅”。 (3)写:学校创立了“未来星创作室”,其宗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让孩子们用笔描绘家乡,用心感受家乡竹海的壮丽、优美。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我们以自愿申请、现场创作、抽签确定各班6名学生组成创作室班底,再聘请他们为各班的“斑主”,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组建班级创作组。 (4)做。学校成立“竹艺品工作室”,每个班还设有“竹艺吧”。训,我们请民间艺人吴德林和美术老师为各班培训了5名骨干,再由他们辐射培训。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竹制品、竹工艺品,把观察到的画出草图。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要求每
14、个学生和父母一起,但不能由父母代替,用竹子材料制作简单竹制工艺品。创,在模仿的基础上,我 们提高了要求,提倡做有新意的作品。使学生明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情。赛,我们结合县里的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征集创新作品、集体报名参赛。拍,对在县里获奖的作品我们除授予荣誉称号外,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还举行了小小拍卖会,拍卖过程完全由学生组织,少先队提供支持,家长委员会具体指导。 3、营造竹韵课堂。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想更多、更系统的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竹,了解家乡的人。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新奇地发现课程表上多了一门课校
15、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当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差异非常谨慎地选取了三六年级各一个班开始实施这门课程。2021学年第一学期,在实验的基础上,在三六年级全线铺开,并于2021学年延伸到一二年级,实现每班每周有一节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我们建立了“以活动体验为先导,以课堂实施为主渠道”的体验学习模式。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竹艺术渗透中获得精神的熏陶,在感悟竹的品性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1)教师培训。2021年2月25日,我们邀请了县教科室副主任商祝泉老师给全校教师作了“校本课程实施,你准备
16、好了吗。”的专题讲座。商老师从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校本课程实施的注意点、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四个方面作了高屋建瓴地讲解,使每位教师茅塞顿开。2021年3月16日,我们还邀请了省小语会副会长、省特级教师、课程专家赖正清老师给每位教师作了课程实施前的最后培训及动员会,赖老师重点作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评价的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每位校本课程实施教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心里有底。2021年11月28日,衢州日报“教育在线”栏目以大幅版面介绍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并就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宝贵建议。2021年4月16日,高启华副市长来我校检查工作时,也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工
17、作作了重要指示。我们适时抓住这些建议、指示对全体教师多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再培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实施。 (2)精心实施。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2021学年,我们分别挑选了省、市、县骨干教师钟华伟、方忠伟、叶应珩作为第一批课程实施教师。采用集体制定教学计划、即时交流,课题组成员补充的方式,边实践边交流边反思,举行了三次集体备课,全体教师参与备课,使实施教师得到了提高,又储备了新的实施教师。从2021学年开始,我们每月固定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补充校本教材,讨论教学方法,交流实施心得。 (3)联动教研。语文组和综合组、数学组的三组联动教研模式是我们的一个创举。各组老师从不
18、同的角度去冷眼看课堂,他们的建议往往使执教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一次的课堂反思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增强了实施者的信心,更为后来者开拓了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大道。 4、探究竹乡精神。作为竹乡人,竹乡的景,竹乡的人,竹乡的情,一切离学生那么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升华,去提炼把他变为一种精神一种骨子里挥之不去、一种血液里时时流淌、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确的精神竹乡精神。这种精神在校园里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 (1)校本课程有课外拓展这一版块,我们把它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整合。如全校的“竹乡发展,你我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把全校学生分成低、中
19、、高三个年龄段分别围绕认识竹子,竹工艺、竹食品,竹神韵,竹经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每组活 动后学校评选优秀实践活动成果。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身为竹乡人竹子与每家每户息息相关。 (2)我们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实现我能行。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如“竹废料的再利用”、“竹叶的再开发”、“庙下竹工业的现状调查”、“晓溪农家乐的调查”等。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竹与庙下经济的发展不分不离。 (3)我们开展“三个了不起”活动。竹乡了不起、竹乡人了不起、争当了不起的竹乡人。我们适时举行“竹文化”诗歌大赛、“竹文化作文大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子赞”主题演讲等专题活动。赞家乡、绘家乡激发了每一个学生
20、做一个了不起的竹乡人的美好信念。 (4)举办家乡名人在我心中活动。校本课程每一单元都向学生推荐一名竹乡名人。如今,从革命家、著名学者华岗,革命先烈吴雄到全国劳动模范、课题顾问童太科、庙下最大笋竹加工企业老总黄煜俊等学生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五、特色建设 1、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均围绕着“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反思对此核心特色的意义何在,从而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做到四个结合:(1)研究要与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统一筹划;(2)教育教学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统一筹划;(3)德育与教学要紧密结合,
21、统一筹划;(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 2、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所有的发展,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对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反思,不脱离现有基础另搞一套;其次,所有的发展,必须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再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持续地跟进,更准确地说,特色学校创建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历程,在这过过程中,我们需要包容、接纳和精益求精。 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特色就是个性的展现。学校要在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制度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大胆革新,办出特色,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最终打造出庙下小学强烈的个性符号。 4、坚持参与性原则。特色学校的建设,并非校长一个人的事情,也并非管理团队的事情,而是全校教师每一个人的事情。因此,学校必须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描绘愿景,提供支持,重新激励每一个教师的士气,激励每一个教师积极地参与其中,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建言献策。 第 12 页 共 12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