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二).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1.环境科学的定义: 以人类为研究主体,因此,在环境科学中,同学行缩成的环境是指人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总和。 2.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目前,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大致有以下3种类型:一是从“容量”角度的定义;二是从“阈值”角度的定义;三是从“能力”角度的定义。 3.环境问题;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 4.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
2、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 5.环境问题的实质: 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气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 6.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7.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
3、积重难返; 二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个复合性环境污染新阶段; 三是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 四是新污染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五是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六是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8.新形势下,做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第二章1.气候变化: 全球或某一地区范围内气候的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
4、义上发生巨大的 变化或者出现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的现象。 2.根据近些年来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和科学家的预测,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有以下方面:一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是冻土消融,湖水“泄露“;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生物多样性,造成物种灭绝;五是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六是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传播和危险。 3.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一是影响人类健康;二是影响陆生生态系统;三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四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建筑材料;五是改变大气结构。 4.酸雨: 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现在泛指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的酸性物质。 5
5、.生物多样性的四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存 第三章 1.大气污染的类型: (1)根据大气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大气环境状况划分:还原型污染,氧化型污染 (2)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组成及反应划分: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2.化学需氧量cod: 在酸性条件下,采用强化学氧化及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水污染控制的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4.固体废物的特点: 资源性,污染的特殊性,严重的危害性5.土地污染的定义;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6、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 6.土壤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第四章 1.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任务: 一是保护盒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2.按照环境标准的适用范围划分: 环境保护国家标准,环境保护国家行业标准,环境保护地方标准3.iso14000系列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汲取世界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于1993年开始制定并相继颁发的一套国际化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4.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法律,经济,行政,教育5.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
7、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6.环保产业的定义: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第五章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发展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瓶颈与挑战; 一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自有分离;二是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急
8、剧背离; 三是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产生严重失衡; 四是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保障社会发展公平之间的不协调;五是成本外部化所导致的“制度失灵”和“政府失灵”。 4.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一是持续发展,中视协调的原则;二是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三是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四是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五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第六章 1.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区域分布不均衡; 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绝对人口数量仍在上升;人口迅速进入老龄化,老龄化问退备受世人关注。全球人口结构呈菱形,人口仍面临一个生育高峰; 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和发
9、展中国家差距较大;人口文化程度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但各地城市化进程快慢不一。 2.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将呈现的特点: 人口数量将快速增加; 新增人口主要来自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显著; 全球人口预期寿命和艾滋病病人的生命均将会延长;人口构成由高生育率转为低生育率。 3.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三个阶段:一是快速老龄化阶段;二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三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4.中国人口发展的对策措施: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目标;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加强人口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
10、与合作;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领导。第七章 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区域性,;两重性,有限性,多用性。 2.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 节约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资源开发遵守一个度原则,资源系统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3.世界水资源消耗过快的原因;一是工业用水量增长快;二是农业用水消耗量大;三是生活用水量不断增长。 4.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原因:一是水体污染严重; 二是水资源浪费和盲目开采较普遍;三是城市和工业区集中发展;四是自然因素的影响。 5.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6.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资
11、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环境压力较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第八章 1.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粗放型经济和城市人口加剧了城市环境压力;城市环境现状好和改善进度尚不能够满足公众要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尚难以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 2.城市可持续发展: 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城市高度发展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人对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群体化;生态化;知识化。 4.实现
12、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立法和制度建设;科学的确定城市发展的性质和规模;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管理的水平;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城市绿化; 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第九章 1.我国现阶段农业环境主要问题;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差;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我国现阶段农业环境问题的对策: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防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投入的合理性,系统的协调性,发展的持续性4.中国生
13、态农业: 依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子啊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于一体并进行集约经营和科学管理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 5.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生物物种共生模式;种养配套互补循环模式;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农田合理间套作结构优化模式;用养结合集约型规模经营模式;农林间作或混农林系统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立体农业模式;庭院经济模式; 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 6.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敬爱强农村
14、城镇化建设。第十章 1.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情节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2.清洁生产面临的障碍:环境责任意识薄弱主要障碍;经济投入及激励不足根本障碍;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瓶颈障碍;外部政策体制环境未形成政策障碍。 3.清洁生产的促进手段:制定足够的清洁生产政策; 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研究及推广;加强宣传教育;加强人员培训; 研究和开发无污染、减少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产品;更新产品; 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搞好末端处理。 4.清洁生产审核: 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
15、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第十一章 1.循环经济的定义: 一种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少,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减物质化经济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的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资源型社会的定义: 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4.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 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转变消费方式;完善节能政策;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节约型机关。 5.20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6.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大原则: 统筹规划,整村推进;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一点为主,区别对待;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第 10 页 共 10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