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2试题试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2试题试卷含答案.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1/8第一单元测试第一单元测试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
2、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
3、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材料二: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老庄世界的逍遥无为,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中华民族留下如此多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传递着民族的智慧,滋养着华夏的心灵。令人诧异的是,这些精神财富却被奢侈地挥霍,政绩工程和
4、文化项目遍地都是,价值观堕落为“价格观”,文化传统变成价格标签。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去智化、粗鄙化。再粗鄙的段子,只要能搞笑,便可风行天下;再低俗的节目,只要能来钱,便被奉为法宝这类文化现象司空见惯。网络时代,传播形态的巨大变革既为文化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也造成了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的低端化。从娱乐化到泛娱乐化再到愚乐化,从泡沫化到泛泡沫化再到飞沫化,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难怪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文化越是泛滥,就越失去独立的尊严和品格。虚无化、空心化是对包容厚载的颠覆,娱乐化、泡沫化是对慎终追远的颠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昭德”“乐以安德”的文
5、化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美学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对“德”的定义与追求,变得模糊,不断退让,不断淡化。价值的迷失严重消解着我们在五千年文明传统中所形成的伦理共识。(摘编自斯文价值迷失阻碍道德崛起)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2/8材料三: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传统文化可以看得到,包括各种典籍以及地下地上的物质历史留存,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文化传统你能看得到吗?那是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规则、理念、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是看不见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血脉的延续,但每一个人又不可避免地命定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
6、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
7、够容而纳之。(摘编自刘梦溪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C.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
8、能得到克服。B.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C.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等滋养着华夏心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某些人赚钱的工具。D.中国文化大传统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其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A.“近十年来,如公祭、剧院等文化政策工程项目在各地大量兴起,且多为耗资大、利用率低的大工程。”B.“文化虚假繁荣,表现为轻浮的喧嚣和肤浅的热闹,文化在泛滥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尊严和品格。”C.“那些泛滥成灾的公祭活动、劳民伤财的评奖作品
9、、好大喜功的工程项目,不仅与中华民族崇尚俭朴的传统美德不相符合,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格格不入。”D.“传播形态发生巨大变革,粗鄙、低俗文化风行,利益至上,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3/85.针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和当代社会的特点,有人说:“现代化是陷阱。”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庄子:一个飞翔的人朱以撒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
10、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
11、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
12、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
13、让我们难以忘记。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4/8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
14、带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
15、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B.文章第段中说“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是因为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自在。C.文章在突出
16、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了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D.文章谈的虽然是历史上庄子和屈原的“飞翔”,但是其目的是在于引起“今人”的思考,希望现代社会多一份宽松与自由,希望现代人多一份怡悦和浪漫。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特点和庄子的人格精神。B.“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理想世界中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C.文章由鸟儿的飞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丰富
17、厚实。D.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8.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4 分)9.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5/8(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
18、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
19、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庄子。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B.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C.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
20、/他与民同乐也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先王之乐:古代贤王所制作的音乐,即清静典雅的音乐,和世俗之乐相对。B.管籥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C.田猎:在田野里劳作。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D.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6/812.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
21、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B.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欣欣然有喜色”等。C.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D.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 分)(2)吾王之好田猎,夫何
22、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5 分)14.孟子在最后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说服大王的?(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漆园王维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一句的“古人”指的是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傲吏”是因为庄子曾啸傲王侯。B.开头两句写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写出了诗人对庄子的批评。C.最后一句的“婆娑”语意丰富,可以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也可以言人“婆娑”,是以树伴人。D.这首诗的
23、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16.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7/8(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要诚实的句子是:“_,_,是知也。”(2)当今世界经济危机重重,正如孟子所说“_,_。”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落后挨打。(3)庄子认为生命有期限而知识无界限的名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儒家学派的创
24、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
25、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别,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目不识丁依赖建造名不副实B.不学无术依赖锻铸名存实亡C.不学无术信赖建造名存实亡D.目不识丁信赖锻铸名不副实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
26、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8/8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 分)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_,
27、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_,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_,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22.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5 分)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四、写作(四、写作(60
28、 分)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 800字。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1/4第一单元测试第一单元测试答案解析答案解析一、一、(一)、1.【答案】D【解析】A 项,曲解文意,“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错,原文说的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
29、。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B 项,扩大范围,“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不等于“一直”。C 项,说法绝对,原文的相关表述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2.【答案】B【解析】B 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3.【答案】D【解析】材料二谈的中心观点是“价值的迷失”,而 D
30、项“传播形态发生巨大变革”不是价值迷失的表现。4.【答案】材料三运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总体概述什么是文化传统;接着具体论述文化传统的分类,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最后论述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结构严谨,论述清晰。5.【答案】因为文化传统的包容性特点使我们能够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但中国文化传统又很有惰性,不容易改变。但是中国走现代化之路是不可阻挡的,但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既要树立精神信仰,又要吸取百年来的痛苦经验,不能让这一次的现代化进程被打断。(二)、6.【答案】B【解析】B 项,作者倾向于庄子的原因不够全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庄子的精神少牵绊,能超越现实。7.【答
31、案】A【解析】A 项,“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这里应该是比喻。8.【答案】因为屈原在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而屈原心灵的飞翔与庄子追求个性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通过比较屈原与庄子在思想追求上的相同与不同,也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9.【答案】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对以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忧虑。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2/4【解析】首先找出此段的表达技巧:运用对比、比喻
32、手法。接着概括文意: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进一步分析作者对核心人物的观点态度:对以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最后写出写作意图: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忧虑。二、二、(一)、10.【答案】D【解析】原文标点应是: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11.【答案】C【解析】C 项,“田猎”指在野外打猎。12.【答案】C【解析】C 项,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13.【答案】(1)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33、很好了)吧!(2)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解析】注意关键词“之”“极”的翻译,另外注意古今异义词“至于”“妻子”。14.【答案】对比和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解析】参考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
34、王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很好了)吧!”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庄子,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很好了)吧!现在的俗乐如同古代的雅乐。”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
35、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愁眉苦脸地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3/4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愁眉苦脸地诉苦说: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民众同乐的缘故。“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说
36、: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统一天下了!”(二)、15.【答案】B【解析】B 项,王维“非傲吏”是反其意而用之,是另一个角度的赞美,赞美庄子远离尘俗。王维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16.【答案】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用典。通过庄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自己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三)、17.【答案】(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生于忧患死于安
37、乐(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三、三、18.【答案】C【解析】目不识丁:一个字也不认识。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更合适。信赖:信任并依靠。依赖: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根据语境,此处是说让别人信任的结论只有“修身”,用“信赖”更合适。建造:建筑,修建。锻铸:锻造和浇铸。根据语境,用“锻铸”更合适。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名不副实”表示实际跟名义或名声不相称;“名存实亡”表示原有实际内容但现在没有了,只剩个名义了
38、。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用“名不副实”更合适。19.【答案】C【解析】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目标”后;二是词语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综合分析四个选项,C 项修改最恰当。20.【答案】A【解析】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 B、C 两项。比较 A、D 两项,A 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故 A 项更恰当。21.【答案】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反而可能扭曲历史高中语
39、文 必修下册 4/4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22.【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解析】本题属于主体变化类的重组,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四、四、23.【答案】略【解析】写作指导:首先,我们看标题中的“图”字,大概就能明白,这篇作文要求我们多用记叙描写性的语言,写出具有画面感的文字,用文字去塑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另外,题目中的“期盼”与“想象”也在暗示:我们必须先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合理方向,再把朝这一方向发展之后的结果描述出来。行文必须突出对现实的描绘或对未来的想象和勾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例如构思一个故事,以美丽乡村为背景,叙写生态环境,从原始淳朴到遭遇破坏,再到环境与经济并重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反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现实中的影响,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蓝图。相关的立意可以有:1.绿水青山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共同努力的结果。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重。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