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一、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措施1.危险化学品泄漏(1)对各类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置,应注意根据其化学危险特性,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按照应急处理的要求进行处置。屋顶储罐区a.停止该泄漏储罐区所有相关进料或发货作业。b.立即关闭屋顶至地面雨水排口,通知控制室远程切断事故区域雨污水管线阀门。c.优先切断泄漏点两端管线上最近的切断阀,不具备条件时,切断储罐塞根阀。d.若发现储罐有少量泄漏,应立即修补,随后将罐内废液转移,对储罐进行彻底检修。e.若储罐发生大量泄漏,应及时转移围堰中废液,紧急状态下可打开屋顶至地面雨水排口,地面设10t以上空罐,收集屋顶泄露液体。并对可能污染土壤的碱液
2、、酸液及时中和。f.尽可能将泄漏控制在该储罐区围堰之内。危险化学品仓库所有原料均为25L桶装,硫酸、双氧水等原料桶泄漏时,可用大量水稀释或用石灰、干苏打中和,浓硫酸泄漏时,不宜用水稀释,用泥土、沙子作为收容材料及时收集,残余废液可用大量水冲洗,冲洗废水及时收集,处理后排放。(2)液体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时,为防止液体向厂外扩散,可采取筑堤堵截泄漏液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关闭厂区雨水应急闸阀(位于厂区外南侧)、污水阀(位于厂区外南侧),防止物料外流。确认闸阀关闭后,冲洗水、消防水自流至厂区雨水应急管道,由应急泵送至事故池(位于厂区北侧地下,容积170m3)。对于大量泄漏,可选择用泵将泄漏物料抽入容器车
3、或槽车内;当泄漏量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并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3)现场清理残余物料时,将废液排至污水处理系统;危险固体废弃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清理时可咨询有关专家,以决定安全和最佳方法后进行,必要时由具备资质的清洗机构清洗。2.火灾发生火灾后,根据火情,启动相应的灭火程序并及时报警,消防水可由消防泵从河流取水,同时关闭厂区雨水、污水闸门,确保消防废水流入事故水池,并由罐车及时转移,处理达标前,不可外排。应急处理办法(1)盐酸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式呼吸器,穿酸碱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
4、接触泄漏物,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少量泄漏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应构筑围堤或挖坑收集,用泵转移至槽车内,残余物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防腐材料制作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
5、治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使伤员保持安静和体温正常。伤员受伤害的影响可能延迟出现,应观察一段时期。(2)次氯酸钠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
6、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灭火方法:采用雾
7、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二、生产单元发生泄漏、着火的应急措施(1)发现泄漏者立即通知生产组组长,同时通知公司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和副总指挥;(2)应急指挥部首先通知综合协调小组到现场确认事故情况,确定应急处理措施及方案;(3)公司应急指挥部根据现场察勘情况,组织各应急小组实施紧急应急预案(应急小组人员的自我防护,喷水,废水管理,紧急停车等);同时联系消防队等相关部门;(4)由公司应急指挥部将事故情况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告;(5)生产装置区应急抢险组依照紧急停车规程将装置紧急停车,同时切断火源、关闭不必要的电源,避免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可能情况下,堵住泄漏源,减少事故影响程度和范围;(6)生产装置区应急
8、小组将废水系统从工艺排水流程切换到事故排水流程,将泄漏废液排到应急废水池;(7)应急保障组进行泄漏点的监视,并对喷水、废水管理等现场进行监视;(8)应急保障组赶到事故现场,放置事故泄漏警示牌,划定警示区域,禁止任何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进入警戒内域的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罩,并有班组人员陪同;(9)应急救援组组织现场的无关人员立即撤离事故现场,增援事故现场的受伤人员;(10)在消防队或上级应急指挥小组到达后,将指挥、排险工作移交消防队或上级应急指挥部;(11)紧急停车后约12小时完成物料转移、泄压,泄漏停止。泄漏的物料在事故区即进行泄漏物质的拦截处理,在应急废水池中再进一步回收、去除处置;(12)根
9、据污染物的特性,选择有针对性的拦截、处置、吸收措施和设备、药剂,进一步减少污染物量,待事故污水可满足后续污水处理要求时,方可进入污水处理装置处理。三、储存单元发生泄漏、着火的应急措施(1)发现泄漏者立即联系生产部管理员,同时通知公司应急指挥部;(2)公司应急指挥部首先通知综合协调小组到现场确认事故情况,确定应急处理措施及方案;(3)公司应急指挥部根据现场察勘情况,组织各应急小组实施紧急应急预案(应急小组人员的自我防护,初期灭火,废水管理,紧急停车等);同时联系消防队等相关部门;(4)应急抢险小组立即停止进料,同时依照紧急停车规程进行紧急停车,同时切断火源、关闭不必要的电源,避免发生着火爆炸事故
10、;可能情况下,堵住泄漏源,减少事故影响程度和范围;必要时将废水系统由工艺排水流程切换为事故排水流程;(5)应急抢险小组监视泄漏点,并进行初期灭火、废水管理等现场的监视;(6)应急保障小组赶到事故现场,放置事故泄漏警示牌,划定警示区域,禁止任何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进入警戒内域的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罩,并有班组人员陪同;(7)应急救援组组织现场的无关人员立即撤离事故现场,增援事故现场的受伤人员;(8)在消防队或上级应急指挥部到达后,将指挥、排险工作移交消防队或上级应急指挥小组;(9)根据污染物的特性,选择有针对性的拦截、处置、吸收措施和设备、药剂,进一步减少污染物量,待事故污水可满足后续污水处理要求
11、时,方可进入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危险区的隔离(1)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以事故地为中心,将半径150米以内区域划分为危险核心区,将距事故点中心周边300米以内的区域划分为危险区。危险区以外为安全区。发生一般环境事件,以事故地为中心,将半径50米以内的区域为危险核心区,将距事故地周边150米区域内为危险区。危险区以外为安全区。危险区、安全区初步划定后,应根据现场污染情况、火势、环境监测和当时气象资料,由指挥部确定扩大或缩小划定危险核心区和危险区。(2)隔离区的设定对重大事故危险、危害核心区按划定的危险区边缘以黄黑带设置警戒隔离区域,并设警戒哨,限制人员、车辆进入。对一般事故危险
12、、危害核心区的隔离、警戒由应急抢险组组织实施。事件现场人员清点、撤离方式、方法当发生重大泄漏事故时,由应急指挥部实施紧急疏散、撤离计划。根据事故的影响程度由指挥部执行紧急疏散、撤离命令。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到达事故现场,设立警戒区域,指导警戒区内的员工有序的离开。警戒区域内的各班班长应清点撤离人员,检查确认区域内确无任何人滞留后,向指挥组汇报撤离人数,进行最后撤离。当员工接到紧急撤离命令后,应对生产装置进行紧急停车,并对物料进行安全处置无危险后,方可撤离岗位到指定地点进行集合。员工在撤离过程中,应戴好岗位上所配备的防毒面具,在无防毒面具的情况下,不能剧烈跑步和碰撞容易产生火花的铁器或石块,应憋住呼
13、吸,用湿毛巾唔住口、鼻部位,缓缓地朝逆风方向,或指定的集中地点走去。疏散集中点由应急指挥组根据当时气象条件确定,总的原则是撤离安全点处于当时的上风向。应急人员进入、撤离事件现场应急工作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应急工作人员在完成应急处理工作,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后方可离开现场。事件较难控制,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并危及生命安全时,应急工作人员请求应急指挥部撤离。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事故警戒区域外为非事故现场。当发生重大泄漏事故时,应急指挥组应根据当时气象条件,以烟雾扩散后可能污染的区域、场所内的人员,实施有序疏散。疏散人员应到指定的地点集中,疏散之前做好各生产装置的停车工作。周边区域的
14、单位、社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发生重大事故时,可能危及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安全时,指挥组应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引导相关人员迅速疏散至安全地方。人员在撤离、疏散后的报告事故现场、非事故现场和周边区域的人员按指挥组命令撤离、疏散至安全地点集中后,由相关负责人清点、统计人数后,及时向指挥组报告。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对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实施交通管制,除救护车、消防车、抢险物资运输车、指挥车辆可进入事故隔离区内,其它车辆均不得进入事故隔离区内;对原停留在隔离区内的车辆实施疏导。四、水污染事件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本公司在发生泄漏以及火灾、爆炸事故时,将所有废水、废
15、液均收集入污水处理收集池内,待事故结束后,对污水处理收集池内废水进行监测,根据水质情况拟定相应处理、处置措施,可有效防止污染物最终进入水体。五、大气污染事件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1)应急指挥部对紧急疏散人员要妥善安置,可以利用机关、学校、文化场所、娱乐设施,必要时也可利用经营性宾馆、招待所、酒店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并确保疏散人员生活所需。(2)突发环境事件处理过程中,通往厂区附近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历经本厂区段禁止非应急车辆通行。过往车辆可选择其他道路绕行。对患者进行分类现场紧急抢救方案针对公司危险化学品情况,项目主要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健康、毒理毒害以及抢救措施等情况如下:(1)健康危害及毒理毒害情况
16、盐酸A、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变。误服盐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B、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D50:900mg/kg(兔经口);LC50:3124ppm,1小时(大鼠吸入)。次氯酸钠A、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17、。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B、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D50:8500 mg/kg(小鼠经口) 急性致死:暂无资料(2)抢救措施发生泄漏中毒事故时,公司应急救援组应根据中毒或受伤的程度分别采用相应的救助措施,并根据伤病程度选择就近医院进行救治。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就地进行心肺复苏术,首先要得到呼吸道畅通,然后再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术。具体方法:a.人工呼吸。采取口对口式人工呼吸,方法:抢救者用手捏住患者的鼻孔,以每分钟16-20次的速度向患者口中吹气。b.按压术。针对心
18、跳骤停者,方法:患者平躺在硬地上或木板床上,抢救者用双手挤压患者胸骨下端略靠左方,每分钟挤压60-70次,挤压时不要用力过猛,防肋骨骨折,心跳恢复的可靠指征是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恢复,血压复升,听诊有心音。c.除立即作心脏胸外挤压术外,同时作人工呼吸、输氧、心内注射三联针(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碳酸轻钠注射液并输液、升压、纠正、酸中毒,为保护脑细胞,用脱水和低温冬眠疗法及脑细胞代谢促进剂。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重度中毒和复苏后的患者,应积极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a.即吸氧,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以及有无昏迷、惊厥;b.必要时可用呼吸兴奋剂;c.喉头梗阻或水肿时行切开气管术;d.休克
19、者:如血压降低(低于80/50mmHg)时,应立即采取患者平卧位,头低脚高,吸氧、输液、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提升血压;e.昏迷者:应首先检查患者的呼吸、循环血压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如有躁动、惊厥、抽搐等应用镇静剂。对中度中毒以上患者应积极送入医院进一步治疗。对于烧伤或灼伤的人员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记录受伤人员的信息(1)受伤人员应有单位人员护送,给医生提供个人一般信息(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原病史等资料);(2)所接触毒物的名称、接触的时间、毒物浓度及现场抢救情况;(3)接触的有毒物质理化性质、中毒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4)必要时提供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以便请求及时救援。伤员转运伤员转运过程中要保证他们意识清醒、呼吸通畅。昏迷及休克患者不宜进行搬动,应该先进行初步治疗至生命体征较平稳后再进行转运。骨折的伤员,应先将其受伤部位进行固定,轻抬轻放,在搬运时要几个人同时抬起,尽量平稳,以避免运输中的颠簸给伤员带来的痛苦和二次受伤。对于受到严重外伤及截肢的病人,则需要进行止痛、止血和防感染处理,在彻底清创并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较为正常后才可以转运。 有些伤员因为重物砸压造成头部严重受伤及内脏出血,这类伤员不宜长途转运,而应立即进行手术。脑部轻伤及内脏挫伤未破裂的伤员,可以在进行初步治疗并观察体征平稳后,转运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