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称“农民工”为“建设者”是好开端.doc
《高考作文素材:称“农民工”为“建设者”是好开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素材:称“农民工”为“建设者”是好开端.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作文最新乡村建设类素材-称“农民工”为“建设者”是好开端目录:01称“农民工”为“建设者”是好开端02村民们迷上了打乒乓球03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 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04乡村振兴急需更多优秀“新农人”05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06选择“学农”,你最在意什么正文:01称“农民工”为“建设者”是好开端作者:李思辉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30日15版)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倡导媒体在宣传上,不使用农民工等歧视性语言”等建议,深圳市人社局9月17日答复称:“我市虽不能要求本地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但也将结合深圳实际,引导媒体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农民工”泛指户籍在
2、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也拉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引擎。20世纪80年代,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背井离乡,到城里务工。从身份上看,他们依然是农村户籍人口;从劳动性质上讲,他们长期在工程建设、加工制造和采矿等领域挥洒汗水,做的是产业工人的工作。随着这个群体的数量不断扩大,就有了“农民工”的称呼。“农民工”一词虽然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这一群体的身份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个指称从事重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低下务工人员的代名词。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农民工”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当地有关部门引导新闻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体现的是文明对待基层劳动者和农
3、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自觉。当然,也有人认为叫什么不重要。其实不然,称呼不仅仅是某一对象的指称,而且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指称的对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状况及其变迁,实际上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映射。不叫“农民工”,改称他们为“来深建设者”,或者按照一些专家的建议改称“新产业工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表现,体现的是对2亿多进城劳动者的尊重。同时也要看到,称呼之变只是第一步,观念之变、评价之变、机制之变、待遇之变逐步跟上才有实质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出力出汗,干着最辛苦、最繁重的活,有的却因为拿不到血汗钱而无法回家过年,不得不苦苦讨薪
4、。他们为城市建设挥汗如雨,盖起了一幢幢漂亮的房子;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把几十年岁月贡献给了城市,但也常常在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保障问题上面对窘境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城镇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很多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但至少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体现解决问题的诚意。深圳引导称呼转变,让公众看到的就是这种诚意。早在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都在禁止拖欠农民工工资,并努力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创造条件,着力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5、下一步,如何从制度上“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正是各地需要下大力气探索解决的问题。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任何涉及2亿多进城务工劳动者的事,都不是小事。以“建设者”“新产业工人”等称谓取代“农民工”的表述是一种看得见的进步。期待这种对劳动者、对人的尊重从称谓之变开始,尽快延展到更多方面。期待领风气之先的深圳,在消除身份歧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上有更多成功示范。(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中心特聘研究员)02村民们迷上了打乒乓球讲述人: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大隆村龙密屯村民农泽民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2日01版)【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44】“天等”,壮话
6、意思是“竖着一堆石头”,石漠化很严重。祖祖辈辈在石头缝里“刨生活”,每天都为吃饱肚子愁。天等人民不“等天”。这些年赶上好政策,干部带头干,群众埋头干,生活变了样。去年,我们人均收入近两万元,许多人家住上了新楼房、开上了小汽车。日子好过了,大家也更在意健康。村民最着迷的运动就是打乒乓球。先是许多人家在院里砌个水泥球台,农忙之余,男女老少,你推我挡,好不热闹。后来,政府出资、群众出力,盖起这座二层乒乓球馆,场地、球台、球拍、灯光都“鸟枪换炮”,大家打球的积极性更高了,农忙时卷起裤腿下地干活,闲下来撸起袖子上场挥两拍。每到春节,村里还会组织乒乓球赛。户与户、夫与妻、父与子、兄弟姐妹相互对阵,热闹得很
7、。全村7个屯比拼,我们屯连年包揽前三。去县里比,还拿过二等奖!比赛得名次还不是主要的!你看,打球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没了,邻里争吵的少了,孩子们沉迷网络游戏的少了。小球带来乡风大转变哩。03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 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作者:贺高祥 文传浩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30日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也曾经是深度
8、贫困区,虽然已经整体脱贫,但致富的基础较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同样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这是共产党人的承诺,也是共产党人的担当。共同富裕不是单纯的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富足、生态美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和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
9、环境是每个人都离不开,也没有任何产品可以替代的公共产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再。不少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交通不便,自然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起点低,历史欠账多。为此,民族地区必须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富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优化国土资源结构,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完整健康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尊重自
10、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如果人的行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组成的“生命系统”,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是典型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据统计,民族自治地区有328个县(旗)位于2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涵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四种类型,占民族自治地区总面积的48.5%。为此,民族地区
11、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加强综合治理,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注重整体推进,以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坚持生态立区、生态富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民族地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应当
12、把生态立区、生态富区作为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按照“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全方位融合。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加大对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支持力度,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增效,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农牧民生活富裕富足。以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生态是资源和财富,
13、是我们的宝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存在产权界定难、权益落实难等问题,生态产品在价值转化中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一要深化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资产与人文遗址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合理划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明晰产权边界。二要挖掘民族地区土壤特质、气候水文、风土人情等
14、稀缺性资源,建立合理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监督体系。三要针对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会计与经济核算体系。四要规范民族地区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化、多元化交易平台。五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或社会资金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为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中长期融资服务。发挥好各民族优秀生态文化的积极作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离不开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参与。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认知与行动自觉。应充分
15、尊重和利用好各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从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和滋养;教育和引导民族地区百姓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目前,关于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系统整理与挖掘研究还不够深入,群众性参与活动还不够广泛,今后需要采取多种举措增强生态文化自信自强。一要系统整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其中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二要深入推进民族地区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紧密融合,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三要积极创作民族曲艺、舞蹈等文艺作品,加大对民族生态文化的推介和宣传;四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生态村、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和文明城市建设,把生态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16、,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作者:贺高祥,系重庆财经学院副教授;文传浩,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04乡村振兴急需更多优秀“新农人”我国涉农高校农业人才培养现状透视作者:本报记者 张胜 王斯敏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30日07版)编者按金秋九月,沃野千里稻花香。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去不久,留给我们的是喜迎丰收的热闹景象,更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人才振兴。在9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在“三
17、农”工作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需要大批人才的今天,我国农业人才培养、成长、发挥作用的现状如何,农学学子们有什么心声诉求,今后该怎样提升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请跟随记者调研的脚步,到师生中间寻求答案。“农学变了,变得更年轻了!”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万媛媛感慨地说。从本科到硕士,谈起5年来与农学的相遇相知,万媛媛眼里洒满阳光:“农学可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只是教会我们扛着锄头去挖地。现在的农学,特别注重培养创新思维,鼓励我们积极观察作物性状、正确评估环境因素、大胆尝试改良新品种。很有趣!奥妙无穷。”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