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
《2019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检测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_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
2、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
3、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
4、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 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
5、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摘编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6、。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
7、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
8、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解析C项,“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
9、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答案C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解析A项,“无法”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
10、依从”。C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答案B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B.“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D.“元宵节的
11、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解析B项,论点理解不准确,文中论点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应当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重视文化载体与仪式;C项,说法太绝对;D项,“母亲节”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答案A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材料采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三段中例举了“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来论证观点,第一段中用“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
12、人们的视野”和一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这样加强了论证的力量。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6分)答案(1)文化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2)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魂陈茂智柱子把父亲背上了山
13、。柱子说:“爹,你考我吧!”爹摇摇头,只问午饭吃什么菜。柱子说,昨天下山专门买了猪肉,还有酒。爹问:“有豆子吗?”柱子说:“有,买了十斤呢?”爹说:“那就吃豆子吧!煮一碗,熬一碗,炒一碗,别的菜都不要!”柱子就按父亲安排的去做。父亲坐在木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后来父亲站了起来,来到朝东的一个窗口拿起望远镜朝外望。父亲说:“柱,东山那边的映山红还没谢呢!”柱子就笑:“爹,都六月天了,哪还有映山红呢!那是杉木林长的新芽,被太阳映红了哩!”父亲来到朝北的窗口,举着望远镜望了好一会,又问:“柱,北山那边冒了好几股烟,不是山火吧!”柱子停了手里的活,问那烟什么颜色,父亲说:“烟色淡黄。”柱子答:“那是牛桠
14、冲砍杂木烧荒呢!”父亲又说:“还有几处冒白烟呢!”柱子说:“那是村民在烧草木灰。”父亲停了会儿,突然惊叫起来:“哎呀,柱儿,那边的烟好大,灰黑灰黑的直冒呢!”柱子哗啦一声,把一碗豆子洒泼了:“糟糕,那肯定是杉木林着火了!什么方向?快给我看看!”奔过来就把父亲手里的望远镜夺了过去。父亲就笑:“柱,爹是瞎子,乱讲的哩!”柱子用望远镜朝四面的窗口望了个遍,这才松了口气。他看了父亲好一阵,记起父亲的确眼瞎了,搔搔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吃午饭了,柱子给父亲倒了一碗酒。父亲问:“你呢?”柱子说:“我不喝!”父亲问为啥不喝,柱子说喝酒口干,要喝水哩!父亲将他做的每样菜都吃了个遍,说:“熬和煮的豆子淡了些,炒豆
15、子咸了。”柱子说:“菜淡些,喝水少;炒豆子本身燥火,放咸些好少吃几颗,调调口味就成,吃多了,水不够喝。”父亲听了,默不作声。吃罢饭,父亲说,把碗洗了吧。柱子说,淘米做饭再洗。父亲咂吧着嘴,说你这豆子怎么吃出股鸡肉的味道。柱子说他熬豆子时放了点山鸡骨头。父亲笑,你手艺比我强多了。柱子走出杉皮盖的木屋,顺手从屋顶盖着的野藤上摘了两片叶子,父亲竟像看见了似的,说:“给我一片。”两人把叶片抿在唇边,吹起木叶来。那曲儿就悠悠地从木屋里飘散出去,跟山风、松涛、鸟唱融成了一块下山的时候,父亲说:“柱啊,做高山瞭望员什么苦都有,这吃喝两项最难。下山一次不容易,经得起十天半月吃的,只有豆子,你把豆子做好了,就挺
16、得下去了;还有水,能省着喝也是一门学问!至于看地形,看烟色,这些准确报告森林火警的关键,你都掌握了。柱子,你考试合格了!爹可以安心地退休了!”柱子要背父亲下山,父亲死活不肯。他说:“你别以为爹眼睛瞎了。这路是爹开的,有多少弯弯拐拐坑坑坎坎爹都清楚。几十年了,这点本领都没有,国家岂不白养了我!上山你背我,那是爹考你的体力和耐力!”父亲一步一回首地朝山下走去,直到融进大山像一粒小黑豆的时候,柱子的泪才流下来。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哗啦一声,把一碗豆子洒泼”这一细节表现了柱子紧张、慌乱的心理,也可见出他第一次当高山瞭望员的紧张。B.“用望远镜朝四面的窗口
17、望了个遍,这才松了口气”,写出了柱子忠于职守的责任感。C.以父亲临下山时对柱子所说的话点明前文所述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考试,柱子合格通过。D.父亲是一个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老高山瞭望员的形象,他教子有方,严谨细致,勤勉坚强,吃苦耐劳。解析A项,“第一次当高山瞭望员的紧张”错误,应该是表现了柱子的责任感。答案A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曲儿就悠悠地从木屋里飘散出去,跟山风、松涛、鸟唱融成了一块”从听觉角度描写叶笛的鸣奏声,突出其悠扬的特点,渲染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安详、静穆、怡和的意境。B.作者叙述讲究照应,衔接严密,如“喝酒口干,要喝水哩”“菜淡些
18、,喝水少”“ 还有水,能省着喝也是一门学问!”等,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工作环境的恶劣。C.开头写儿子背父亲上山,结尾写父亲死活不肯让儿子背,前后比照,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D.小说结尾从柱子的视角,用比喻手法简笔勾勒出父亲向山下走去的背影,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抒发柱子对父亲的敬重与爱戴之情。解析B项,“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工作环境的恶劣”这一表述欠妥当。答案B8.小说以“山魂”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小说以“山魂”为题的好处是简洁醒目,内涵丰富,富有象征意义。联系全文看,标题“山魂”指的是身为高山瞭望员的柱子父子俩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本职岗位的热爱,对于国家的忠诚,这是一种高尚精神操守
19、的象征。以之为题,高度地概括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9.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这篇小说蕴含的情感内涵。(6分)答案这篇小说蕴含的情感内涵主要有: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郑重的嘱托,对儿子合格通过“考试”的满意;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父亲对本职岗位的热爱,对于国家的忠诚;儿子对于本职工作的喜爱与高度的责任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语文 第八 单元 检测 解析 新人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