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论语》十二章 课件(21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
《5《论语》十二章 课件(21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论语》十二章 课件(21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解】就: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做一个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他工作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
2、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从而成就自己的高尚主体人格。,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注释】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评析】仁,仁德。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
3、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1,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进而造成儒家创始人孔子,将致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为了自身的毕生追求。,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
4、”。【评析】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 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注释】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译文】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评析】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
5、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释】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焉:于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思:思考,心里想。【译文】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初中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