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年级上册册第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pdf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年级上册册第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年级上册册第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1/5 第第七七单元单元测试测试 答案答案解析解析 一、(一)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无中生有,“说明网络文学已演变为主流文学”于文无据。B 项,扩大范围,“网络文学就是年轻人的文学”错,原文第 2 段说的是“网络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有限制语“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网络文学不完全是青年人的文学。C 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 3 段“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 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 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发布的评论。与e 批评相比,网络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可
2、知,作者并没有说“e 批评”是“肤浅的”,而“纠正”也有夸大程度之嫌。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项,作者是把“e 批评”的热闹和网络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冷清做对比,而不是“和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进行对比论证”。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 6 段可知,网络文学难以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抗衡是因为网络文学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二)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快速回升深度回落平稳回升”错,由材料二可知,2012至 2017 年经历了“缓慢下降快速回升深度
3、回落平稳回升”四个阶段。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材料一中“共有景区、景点 3 万多个”已包括各类景区,而不是“还有各类景区”。另外,因果关系勉强,“中国旅游业迎来发展机遇”的原因表述不充分。C 项,“如能就能”表述过于绝对,避免问题的发生还需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D 项,“大量使用了 AI 技术,人工服务员被机器人取代”错,材料三中,阿里巴巴“菲住布渴”酒店只是“全球第一家使用 AI(人工智能)的酒店”。6.【答案】“文旅融合”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蓝海;旅游市场将会加速洗牌,旅游投资将趋于理性;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将在旅游服务中大量应
4、用。(每点 2 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筛选出答案区间,答案区间在材料三;其次,对相关答案区间进行分层。材料三为总分结构,第 1 句和第 2 句是总说,第 3 句至结尾句是分说。而分说部分又分为三层。解答本题需对每一层进行概括,概括时要学会找关键语句、中心词。第一层中心词是“文旅融合”,第二层关键语句是“旅游投资将会更加理性”,第三层关键语句是“科技浪潮创新将成为的重要力量”。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2/5(三)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错,二者之间没有形成对比
5、;“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于文无据。8.【答案】斯文赫定之事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敦煌之地的文化内涵。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神秘性,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 2 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散文中写某一件事的作用一般有: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加深文章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文章写的是敦煌,插入与敦煌有关事情的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敦煌的传奇色彩。文章是在第4、5 段写斯文赫定的事情:第 4 段“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
6、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引出“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 赫定”,可见斯文 赫定踏进荒无人烟的沙漠进行探索,是因为其被敦煌沙漠的神秘所吸引,对沙漠充满了梦想;第 5 段叙述了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经过,描述了斯文赫定对敦煌沙漠神秘之地的具体探寻,进而指出“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这是通过斯文赫定的故事来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此外,斯文赫定是欧洲著名的探险家,文章写他对敦煌沙漠的探
7、险经历,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性和传奇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9.【答案】与开头所体现的“清晨”相照应,由“清晨”到傍晚,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圆合结构,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来写视觉,而“轻轻踩过梦境”一句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丰富了敦煌的形象。句子优美,对夜色的描绘十分真切,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意蕴,使文章结尾富有诗意美,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每点 2 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段落的表达效果,可以从段落作用、手法技巧、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根据文段与主旨的关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作答时,可先描述文段内容,分析
8、其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然后再指出文段的手法技巧、语言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本文最后一段是景物描写,主要描写了鸣沙山傍晚的景色,描写非常真切、优美,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增加了文章意蕴。文章的开头写“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而最后一段说“黄昏降临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表明文章尾段的“黄昏降临”正好与开头的“清晨”在时间上相互照应,文章由“清晨”写到“黄昏降临”,再到“月亮升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圆合结构,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主要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风吹沙丘泛起的微波属于视觉效果,而细细
9、的音乐属于听觉,这是用听觉来描绘视觉。二、(一)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3/5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观察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断开,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C 项。故选 D。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 项,“十八岁举行冠礼后”错,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而非“十八岁”。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的是“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
10、,“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只是说“盗闻之,自伏”,并未说他也被杀掉了。13.【答案】(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译出大意给 1 分;“讼于官”“以”“孰与乎”“全”四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2)都吏是这个州上的大奸之人,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掌管粮仓的官吏。(译出大意给 1 分;“蠹”“者,也”“干”“中四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讼于官: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官讼”。以:连词,表目的,来。孰与乎:怎么比得上呢?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蠹:蛀虫,这里指
11、大奸之人。“者也”:判断句式。干:干涉,插手。中:中伤。【参考译文】张治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学习,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和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榦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人没有几个啊。”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面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施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命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
12、果投放在柜子里,于是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为证据。张治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一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认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动摇,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之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事禀告给了提点刑狱,杀掉了囚犯。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个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贏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为之感悟。那个盗贼听说了这件事,自愿伏罪。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治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
13、卖了。都吏是这个州上的大奸之人,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掌管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到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您把三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4/5 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看来,都吏所言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太守醒悟,(于是)罢免了都吏,并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张洽任永新县知县。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
14、囚禁的人让他无辜认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送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张洽从小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平常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他在)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二)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 项,“风中传来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在本诗中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15.【答案】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
15、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一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每点 2 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抒发了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等重要信息,将后四句所蕴含的情感表述出来即可。如后四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
16、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诗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三)16.【答案】(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2)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3)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酾,槊;(2)盈,卒;(3)磴。三、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有目共睹”指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此处说的是陶瓷艺术作为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全世界都很熟悉它,应选用“耳熟能详”,据此排除 B、D 两项。再
17、看第四空:“张冠李戴”指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此处是说“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会弄错对象,应选用“张冠李戴”,据此排除 A 项。故选 C。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5/5 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容易被理解”指“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的“这些故事”,而不是“话本小说”,据此排除 B、C 两项。比较 A、D 两项,A 项中的“内容”和“取材”有重复之嫌,且 D 项中“又”承接上文,语意顺畅,据此排除 A 项。故选 D。19.【答案】D【解
18、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是“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作句首状语,缺少介词“在”;二是搭配不当,“使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不搭配,可将“使”改为“给”。A 项,虽补出了介词“在”,但语序不当,造成结构混乱,应排除;B项,“使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搭配不当,应排除;C 项,补出介词“在”后造成成分残缺,“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缺少主语,且“使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搭配不当,应排除。故选 D。20.【答案】示例 “10 时许”改为“10 点左右”;“致罹难者达十五人之多”改为“导致十五人死亡”;“获悉”改为“获得消息”;“系”改为“是”;
19、把括号删去,相关句子改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万州区 48 岁女乘客刘某”。(每处 1 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作为广播稿,语言要通俗明了,尽量用口语,要注意避免谐音字造成的误解。“10 时许”“致罹难者达十五人之多”“获悉”“系”等,都是书面语,须修改;用括号进行注释也不符合广播稿的语体要求,须去掉括号,将括号里的内容改为通俗的口语。21.【答案】示例夜已深,一钩新月天如水,清风徐来,人散尽。(3 分)几案简约,随意摆放的茶具似乎还不舍得释放主人家的余温,在清冷的月光下默默无言,等待下一次的相逢。(3 分)【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题中这幅画是丰子
20、恺的作品。图画以疏朗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房舍廊前的景致,其中有卷起的竹帘和木桌、茶具。画面大片留白,一弯浅浅的月牙儿高挂,题款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描写画面内容时,要尽量抓住画中的这些景致进行想象和联想,描绘出清雅的房舍、清幽的夜色,以及友人相聚又相离后的心境。四、22.【答案】略【解析】可从以下几方面立意:要除旧布新,推陈出新。要丢弃禁锢自己的旧思想,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冲破原有的生活圈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道路,开创一片新天地。要不懈追求,不安于现状。当鸟儿安于现状的时候,只能艰难度日;当它被迫寻求安身之地时,却发现了绿洲,找到了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逆境和
21、挫折是磨砺人的最好利器。当赖以生存的老树被连根拔起的时候,鸟儿反而有机会去开辟另一片天地。生活最终要靠自己过,不要依赖别人,人要靠自己奋斗。鸟儿依赖老树,其结果是当老树被连根拔起时它失去了安身之所;而当它历尽艰辛,长途飞行后,却发现了一片绿洲。所以,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无往而不胜。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1/10 第第七七单元单元测试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网络文学自 1998 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到如今拥有超过1 300 万注册写作者、发表
22、作品 1 600 余万种、读者超过 3.78 亿人,中国网络文学这二十年不仅有文学意义,更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成为广泛的研究对象。网络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 70 年代乃至 80 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及 90 年代出生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网络文学需要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 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 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发布的评论。与“e 批评”相比,网络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
23、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著作权问题是关系到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国内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文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匮乏的阶段,现有作品的数字化也是促进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网络写手的生存环境签约率极低。写手签约获得收益的情况如同古老的金字塔,位于顶端的人是少数,能获得大众认可,能够有作品出版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金字塔的底层,上传字数与收入不成比例,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既无任何回报,也没有签约。大体而言,网络文学处在自发、随意的
24、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跨入电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存在却透明。鲁迅文学奖上网络文学全军覆没,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新变化是,网络小说可参评,但必须已经落地出书,且出全。按照这一规则,还未收尾的热门网络小说盗墓笔记未能入选。参评作品中,仅有巴山旧事和办公室风声两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入围。步入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该坚持怎样的创作方向才能走得更稳、更长远?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正能量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作家才能走得远。
25、今天的网络文学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备受关注的“有为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网络上的创作既要遵循文学规律和网絡特点,又要坚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创作者须多一点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特别是已经成名了的网络作家,应该静下心来写点能让人记得住、留得下的作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追求长线效益而不是短期变现,怀着对网络文学的敬畏之心来从事创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网络文学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的文学到成为文化与社会意义上广泛的研究对象,说明网络文学已演变为主流文学。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2/10 B.青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 年级 上册 第七 单元测试 试卷 答案 在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