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八章PPT讲稿.ppt
《分析化学第八章PPT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第八章PPT讲稿.ppt(1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析化学第八章第1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重点药物地西泮地西泮 美沙酮美沙酮 氯丙嗪氯丙嗪 溴新斯的明溴新斯的明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氯苯那敏氯苯那敏 普鲁卡因普鲁卡因普萘洛尔普萘洛尔 硝苯地平硝苯地平 胺碘酮胺碘酮 卡托普利卡托普利 西米替丁西米替丁 奥美拉唑奥美拉唑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 布洛芬布洛芬 环磷酰胺环磷酰胺 氟尿嘧啶氟尿嘧啶阿莫西林阿莫西林 头孢噻污钠头孢噻污钠 氯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环丙沙星 异烟肼异烟肼 甲氧苄啶甲氧苄啶 氟康唑氟康唑 利巴韦林利巴韦林甲磺丁脲甲磺丁脲雌二醇雌二醇 醋酸地塞米松醋酸地塞米松维生素维生素A 维生素维生素C第2页,共118页,编辑于202
2、2年,星期五第第 八八 章章 抗抗 生生 素素Antibioticso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类似物,在体外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类似物,在体外能抑制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能抑制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的毒副作用。o抗生素用途:治疗大多数感染性疾病、用于肿瘤的抗生素用途:治疗大多数感染性疾病、用于肿瘤的治疗、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治疗、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o抗生素的来源:生物合成抗生素的来源:生物合成(发酵发酵)、化学全合成或半、化学全合成或半合成。合成。第3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抗生素的来源抗生素的来源o生物合成
3、生物合成(发酵发酵)o化学全合成化学全合成o半合成方法半合成方法第4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o -内酰胺抗生素内酰胺抗生素 四环素类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抗生素氨基糖苷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o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的分类:(化学结构特征化学结构特征)第5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作用机理作用机理o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粘肽转肽酶,阻断细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粘肽转肽酶,阻断细胞壁的形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胞壁的形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内酰胺抗内酰胺抗生素生素)o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影响膜的渗透性,对细胞具有与细胞膜相互作
4、用:影响膜的渗透性,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致命的作用。(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o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存活必需的酶不能被合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存活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成。(利福霉素,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利福霉素,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o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喹诺酮类喹诺酮类)第6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耐药机制耐药机制o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o使抗菌的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使抗菌的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o细胞特性的改变细胞特性的改变o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第
5、7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o耐药性耐药性又称抗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一般是指病原体病原体与药物多次接触后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该病原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致使药物对该病原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微生物微生物.改变膜的通透性而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改变膜的通透性而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都是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机制耐药性的药物变原有代谢过程都是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机制耐药性的药物较多,较多,除了常用的抗生素类外,还可见于抗微生物、除了常用的抗生素类外,还可见于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抗寄生虫、抗肿瘤肿瘤 o
6、耐受性耐受性(Tolerance)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其效应逐渐减弱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耐受性是药物治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耐受性是药物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疗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发生的机理可因药物性质的不同而异。快速其发生的机理可因药物性质的不同而异。快速耐受性和交叉耐受性易产生耐受性的药物较少,常用的有:耐受性和交叉耐受性易产生耐受性的药物较少,常用的有:硝酸甘硝酸甘油、麻黄碱、巴比妥类、地西泮、氯丙嗪、吗啡、油、麻黄碱、巴比妥类、地西泮、氯丙嗪、吗啡、肼屈嗪等肼屈嗪等。o耐受性耐受性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是机体对
7、药物的反应,耐药性耐药性是病原体对药物的反应。是病原体对药物的反应。第8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1.-内酰胺抗生素内酰胺抗生素-LactamAntibioticso分子中含的由四个原子组成的分子中含的由四个原子组成的-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内酰胺环的抗生素。o-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第9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分类分类o青霉素类青霉素类o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o非典型的非典型的-内酰胺抗生素类:碳青霉烯,青霉烯,氧青霉烷内酰胺抗生素类:碳青霉烯,青霉烯,氧青霉烷和单环的和单环的-内酰胺内酰胺第10页,共11
8、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结构类型和发展结构类型和发展o1、青霉素类、青霉素类o2、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o3、单环的、单环的-内酰胺内酰胺o4、碳青霉烯、碳青霉烯o5、-内酰胺酶抑制剂内酰胺酶抑制剂第11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结构特征结构特征o都具有一个四元的都具有一个四元的-内酰胺环内酰胺环o-内酰胺环通过氮原子和邻近的第三碳原子与第二内酰胺环通过氮原子和邻近的第三碳原子与第二杂原子稠合杂原子稠合(单环除外单环除外)o与氮相邻的碳原子连有一个羧基与氮相邻的碳原子连有一个羧基o-内酰胺环氮原子的内酰胺环氮原子的3位有一个酰胺基位有一个酰胺基(具有单环具有单环结构的诺卡菌
9、素除外结构的诺卡菌素除外)第12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立体结构立体结构o稠合环不共平面稠合环不共平面o环上取代基的立体化学标位用环上取代基的立体化学标位用和和符号符号第13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o手性碳手性碳:o青霉素类的绝对构型:青霉素类的绝对构型:2S、5R、6Ro头孢菌素类的绝对构型:头孢菌素类的绝对构型:6R、7R第14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1.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分为:分为:o天然青霉素天然青霉素n从天然发酵中得到从天然发酵中得到o半合成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n 以以6-氨基青霉烷酸氨基青霉烷酸(6-APA)为基本母核,引入适当的侧链而
10、获得的,其稳定为基本母核,引入适当的侧链而获得的,其稳定性更好,抗菌谱更广,耐酸、耐酶性更好,抗菌谱更广,耐酸、耐酶第15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天然青霉素天然青霉素(七种)七种)o青霉素青霉素Go青霉素青霉素Xo青霉素青霉素Ko青霉素青霉素Vo青霉素青霉素 N第16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1.青霉素钠青霉素钠 BenzylpenicillinSodiumo(2S,5R,6R)-3,3-二甲基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苯乙酰氨基)-7-氧代氧代-4-硫杂硫杂-1-氮杂双环氮杂双环3.2.0庚烷庚烷-2-甲酸甲酸钠盐钠盐o又名:苄青霉素、青霉素又名:苄青霉素、青
11、霉素Go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天然的抗生素,不能口服,用其钠盐,增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天然的抗生素,不能口服,用其钠盐,增强水溶性,临床通常粉针水溶性,临床通常粉针第17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结构特征结构特征o由由-内酰胺环、五元的氢化噻唑环及酰胺侧链构内酰胺环、五元的氢化噻唑环及酰胺侧链构成成o-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而成,二个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而成,二个环的张力比较大环的张力比较大o-内酰胺环中羰基和氮原子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内酰胺环中羰基和氮原子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易受到亲核性和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易受到亲核性和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内酰胺内酰胺环破裂,进攻
12、来源于细菌,产生药效,进攻来源环破裂,进攻来源于细菌,产生药效,进攻来源于其它,则失效于其它,则失效第18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稳定性稳定性o青霉素钠遇酸、碱、酶或氧化剂等迅速失效青霉素钠遇酸、碱、酶或氧化剂等迅速失效o1、不耐酸:、不耐酸:o在强酸性或氯化高汞作用下,发生裂解,生成青在强酸性或氯化高汞作用下,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生成青霉醛霉酸和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生成青霉醛第19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o在稀酸溶液中在稀酸溶液中(pH4.0)室温条件下,侧链上羰基氧原子室温条件下,侧链上羰基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
13、上的孤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内酰胺环进攻,生成中内酰胺环进攻,生成中间体,再经重排生成青霉二酸,青霉二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间体,再经重排生成青霉二酸,青霉二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醛和青霉胺青霉醛和青霉胺第20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o2、不耐酶、碱、不耐酶、碱 在碱性条件下,或在某些酶在碱性条件下,或在某些酶(如如-内酰胺酶内酰胺酶)的作的作用下,碱性基团或酶中亲核性基团向用下,碱性基团或酶中亲核性基团向-内酰胺环进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攻,生成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CO2,生存青霉噻,生存青霉噻唑酸唑酸第21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o3、遇到胺和醇时
14、,生成青霉酰胺和青霉酸酯、遇到胺和醇时,生成青霉酰胺和青霉酸酯o4、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内酰胺环开裂,发生分内酰胺环开裂,发生分子间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失去了抗菌活子间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失去了抗菌活性,又性,又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使用前新配制,皮试。使用前新配制,皮试。第22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作用机理作用机理o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抑制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抑制粘肽转肽酶粘肽转肽酶,使其催化的转肽反应不能进,使其催化的转肽反应不能进行,从而阻碍细胞壁的形成
15、,导致细菌死行,从而阻碍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死亡亡o细胞壁是细菌细胞所特有的,作用具有较细胞壁是细菌细胞所特有的,作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高的选择性。G+的细胞壁粘肽含量比的细胞壁粘肽含量比G-高,高,因此因此青霉素青霉素G对对G+的活性比较高,也造成的活性比较高,也造成其抗菌谱比较窄的原因其抗菌谱比较窄的原因。第23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体内代谢体内代谢o青霉素青霉素G的钠盐,不能口服,因为胃中强的胃酸会的钠盐,不能口服,因为胃中强的胃酸会导致酰胺侧链水解和导致酰胺侧链水解和-内酰胺环开环而失去活性内酰胺环开环而失去活性o临床注射给药后,能够迅速吸收,同时也很快以游临床注射
16、给药后,能够迅速吸收,同时也很快以游离酸的形式经肾排出离酸的形式经肾排出第24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临床应用临床应用o主要用于主要用于G+,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感染。球菌等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感染。第25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使用缺点及不良反应使用缺点及不良反应o对酸不稳定,只能注射给药,不能口服;对酸不稳定,只能注射给药,不能口服;o抗菌谱窄;抗菌谱窄;o产生耐药性;产生耐药性;o对某些病人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死亡;对某些病人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死亡;o-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常发生交叉过敏现象内
17、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常发生交叉过敏现象。第26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产生过敏的原因产生过敏的原因o-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源有内源性和外源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性两种 外源性过敏源主要来自外源性过敏源主要来自-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量的蛋白多肽类杂在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量的蛋白多肽类杂质。质。内源性过敏源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内源性过敏源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过程中-内酰胺环的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内酰胺环的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高分子聚合物。第27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交叉过敏反应交叉过敏反应
18、o1,7位开环,聚合位开环,聚合o-内酰胺类抗生素都内酰胺类抗生素都 能形成相同结构的缺能形成相同结构的缺原决定簇,因此产生强烈的交叉过敏反应。原决定簇,因此产生强烈的交叉过敏反应。o使用前皮试使用前皮试第28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青霉素青霉素V Penicillin Vo在青霉素的发酵液中加入人工合成的前体苯氧乙酸而在青霉素的发酵液中加入人工合成的前体苯氧乙酸而得到的天然的青霉素得到的天然的青霉素o可口服可口服o侧链引入的电负性的氧原子,侧链引入的电负性的氧原子,,阻止侧链的羰基电子向阻止侧链的羰基电子向-内内酰胺环转移,增加了对酸的稳定性。酰胺环转移,增加了对酸的稳定性。
19、o抗菌谱,抗菌作用、适应症、不良反应和青霉素抗菌谱,抗菌作用、适应症、不良反应和青霉素G相同相同第29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半合成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o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了数以万计的半合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了数以万计的半合成青霉素的衍生物成青霉素的衍生物o以以6-APA为原料,对青霉素改造,取得了为原料,对青霉素改造,取得了重大进展重大进展n口服的耐酸青霉素口服的耐酸青霉素n耐酶青霉素耐酶青霉素n广谱的青霉素广谱的青霉素第30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1)耐酸)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侧链具有吸电子基团侧链具有吸电子基团第31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20、(2)耐酶)耐酶苯唑西林钠苯唑西林钠OxacillinSodiumo具有较大空间位阻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第32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结构特点结构特点第33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作用特点作用特点o是第一个耐酸,耐酶的青霉素是第一个耐酸,耐酶的青霉素o可口服、注射用药可口服、注射用药o主要用于耐青霉素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周围感染皮葡萄球菌的周围感染第34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奈夫西林奈夫西林Nafcillino乙氧萘西林乙氧萘西林o耐酸,耐酶耐酸,耐酶第35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6
21、引入甲氧基引入甲氧基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替莫西林:耐酶替莫西林:耐酶抗菌谱窄,对抗菌谱窄,对G有活性有活性是血浆半衰期最长的青霉素类药物是血浆半衰期最长的青霉素类药物第36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3)广谱)广谱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 羧苄西林羧苄西林第37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构效关系构效关系第38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阿莫西林阿莫西林(Amoxicillin):羟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2S,5R,6R)-3,3-二甲基二甲基-6-(R)-(-)-2-氨基氨基-2-(4-羟基苯基羟基苯基)乙酰氨基乙酰氨基-7-氧代氧
22、代-4-硫杂硫杂-1-氮杂氮杂双环双环3.2.0庚烷庚烷 第39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理化性质理化性质1.性状:性状:oAmoxicillin是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是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粉末,味微苦味微苦.o微溶于水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醇.2.酸碱两性:酸碱两性:o羧基羧基(酸性酸性)、酚羟基、酚羟基(弱酸性弱酸性)o氨基氨基(碱性碱性)第40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3.稳定性:稳定性:o水溶液水溶液pH6时比较稳定时比较稳定.oAmoxicillin易发生聚合反应易发生聚合反应:侧链中含游离氨基侧链中含游离氨基第41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
23、星期五合成第42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体内代谢体内代谢oAmoxicillin对胃酸稳定对胃酸稳定,口服吸收良好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为半衰期为1.5小时小时.o约有约有1250%的药量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的药量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o24小时排出量约为给药量的小时排出量约为给药量的2060%.第43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临床应用临床应用o对对G+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同或稍低相同或稍低,对对G-菌菌如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布氏如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等的作用较强杆菌等的作用较强.o主要用于泌尿系统
24、、呼吸系统、胆道等的感染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等的感染.o使用后易产生耐药性使用后易产生耐药性.第44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氨苄西林氨苄西林(Ampicillin):氨苄西林对流感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氨苄西林对流感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效等有效.临床用于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临床用于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第45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哌拉西林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抗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等抗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等.作用强作用强,耐酶耐酶.用于用于上述细菌引起的感
25、染上述细菌引起的感染.第46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羧苄西林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需注射给药需注射给药,毒性较低毒性较低,体内分布广体内分布广.临床主要用于绿脓杆临床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感染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感染.用其消旋体的钠盐用其消旋体的钠盐.第47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青霉素类药物的构效关系青霉素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第48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分为:分为:o天然头孢菌素天然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头孢菌素C、头菌素、头菌素Co半合成头孢菌素半合成头孢菌素第49页,共118页,编辑于2022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析化学 第八 PPT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