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2016年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的一篇中国古代寓言,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选自吕氏春秋,通过一个因人们道听途说而引起误会的故事得出“以讹传讹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说过”的道理,课文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一般认为,寓言的内涵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来说明某个人生道理或教训。本课要通过对文本的诵读和理解,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从文本到生活,深入解读文本。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寓言故事有着天然的兴趣,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通过自读完成迁移。在网络自媒体时代,这篇课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
2、外这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要让学生落实所学文言知识。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读准文言文的字音,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律、节奏,流畅有感情地熟读全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2. 过程与方法: 教师点拨,生生合作,完成层级诵读要求,认识并理解陌生实词,探究寓言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内涵,明确在生活中做一个“眼明心亮,不以讹传讹”的人。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涵,明确在生活中做一个“眼明心亮,不以讹传讹”的人教学难点: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五、教学方法提问法、探究法、合作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国
3、寓言源远流长, 从先秦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在世界艺术之林中, 风格独异, 别树一帜, 如一棵常青大树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首先学习穿井得一人。2.文体知识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是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3.朗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4、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4.翻译课文(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穿:挖掘、开凿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及:待,等到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于:对、向。对:应答,回答(2)翻译课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就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居住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中考语文资料 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