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doc
《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doc(1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1.1 设计原则(1) 全面性。本次设计是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一是要对全省现状和需求深入了解,对调研情况进行详尽分析;二是规划设计要求符合国家技术指南要求,统筹考虑各省直部门和各市需求;三是要求设计“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架构、安全体系、运维方案;四是规划设计要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2) 整体性。整个设计需体现“统筹协调、问题导向、协同共享、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要求充分依托全省电子政务外网统一云平台,统筹全省各省直部门、各市政务服务系统,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中“统分”的建设方式,满足社会用户和政府部门用户未来5年左右
2、的应用需求。要考虑规划和设计的有机统一,要对“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应用、资源整合、业务拓展、运营管理进行全面规划,具有前瞻性;在设计层面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初步设计,对把“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部署在云平台上提供实质性指导。(3) 可操作性。技术设计方案要求达到国发55号文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项目的要求,能够提供经费估算,为下一步的建设招投标提供依据。运营方案要求贴合社会用户、政府部门用户的实际需求,使用户能够得到良好的服务体验,同时能够保证“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持续运营。(4) 针对性。规划设计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需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用户关注的重
3、要问题,都要进行针对性的论证和设计。1.2 建设模式和框架设计本方案立足XX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任务和全省政务服务建设现状,制定全省一体化平台的顶层设计,明确全省建设模式和总体框架,界定省、市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编制省级一体化平台的技术框架、功能架构和主要内容的初步设计方案。1.2.1 建设模式比选一体化平台主要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四部分构成,整体建设有统建、统分、分建三种模式,综合XX省政务服务现状,我省采用统分模式进行建设。各模式优劣势比较如下表所示。表5.2- 1建设模式对比表建设模式建设内容优势劣势建议统建模式全省统
4、一建设,地市及区县级不再建设1、全省统一标准,服务体验一致;2、对接难度小。1、部分地市已建有服务管理平台,推行难度大;2、废除地方平台,造成资源浪费;3、网络承载压力大。XX省部分地市已建有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投入使用,综合XX省现状和外省经验,建议采用统分建设模式。分建模式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分级独立建设,通过省、市两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省、市两级数据交换、基础数据共享1、实施进度快;2、地市个性化需求契合度高;3、保护已有建设成果。1、建设、服务标准难以统一;2、地市建设资金难以保障;3、系统维护、管理难度大。统分模式全省统一建设政务服务门户、基础性及对外核心
5、业务,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分建,通过省、市两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交换。1、全省统筹建设,建立标准规范,最大程度保障服务体验;2、尊重地市个性化需求;3、保护已有建设成果。1、整体推进效率难以保障;2、建设界面难以界定;3、电子政务外网承载压力大。1.2.2 总体框架1.2.2.1 建设模式XX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按照统分模式,实施省、市两级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基础性及对外核心业务全省统建,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审批系统分建,通过省、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统分模式建设如下图所示。图5.2- 1统分模式建设逻辑示意图1.2.2.2 省市分级建设界
6、面及内容在统分模式下,全省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受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库、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统一支付、统一物流和电子印章等其他公共支撑,在统一建设的标准下省、市分级建设政务服务管理相关基础应用。省、市两级建设界面如下图所示。图5.2- 2 省市分级建设界面示意图根据建设界面明确省、市分级建设内容,具体见下图所示。图5.2- 3省市分级建设内容示意图1.2.2.2.1 全省统一、省级统筹建设内容(1)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全省统一的建设,覆盖省、市、县(区)、社区、乡镇五级。(2) 统一受理:全省统一受理入口,统一事项分发,为“一窗受理”奠定基础。(3) 电子证照:采用省级集
7、中汇总部署,省、市县分级建设,通过统一标准接口供省、市县相关应用系统调用。(4) 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对全省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形成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省级集中汇总更新,省、市县分级管理维护。(5) 统一的身份认证:全省统一用户注册和身份认证,实现“一点注册,全省通用”,为“一号申请”奠定基础。(6) 统一支付、统一物流等公共支撑:通过统一的公共支撑平台实现与第三方支付、物流平台对接,为省、市县应用提供支撑。(7) 技术标准规范:对于全省统一建设、统筹建设的内容,省级建立服务接入标准规范和建设标准规范。1.2.2.2.2 省级、市县建设内容省级平台建设支撑全省政
8、务服务事项的全程办理,依托XX省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交换平台,打通国家、市县的纵向信息流和省直业务部门横向信息流。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需求的市县,按照全省统一建设的标准规范,在已有基层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依托市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打通与省级的信息流,实现全市业务办理。1.2.3 省级平台技术框架1.2.3.1 技术架构综合应用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省级一体化平台技术框架如下图所示。图5.2- 4省级一体化平台技术框架图1.2.3.2 技术路线选型1.2.3.2.1 应用框架系统在应用层面可采用符合J2EE(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技术规范或.
9、NET技术的构架。整个系统运行于应用服务器之上,利用应用中间件支撑系统的运行。(1) J2EE框架J2EE是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的简称,它继承了Java平台无关性的特点,用户不必将自己捆绑在某一种硬件或操作系统上,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J2EE是一种功能完备、稳定可靠、安全快速的企业级计算平台,它由多种基于JAVA的技术组成,包括Portlet,Enterprise JavaBeans(EJB),JavaServer Pages(JSP),servlets,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 (JN
10、DI),Java Transaction API (JTA),CORBA,JDBC API等。(2) .NET框架.NET来自于微软,是一套全能的框架平台,支持C+、C#、J+、VB、ASP等语言,能够解决C/S、B/S和单机等结构的软件开发需求。.NET平台将这些语言编译成CLR语言,使它们可以无差别的运行在.NETFramework上。.NET框架实现了语言开发、代码编译、组件配置、程序运行和对象交互等各个层面的功能,为Web服务及普通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托管、安全和高效的执行环境。1.2.3.2.2 SOA面向服务由于现有应用系统采用传统紧耦合方式构建,存在系统间交互性能不强、重复建设、建
11、设周期长等问题,故建设建议采用SOA松耦合方式构建业务应用层,增强系统之间交互性,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政府投资,加快系统建设进程,SOA可为XX省政务服务建设带来诸多好处:(1) 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独立的、可复用的、自动化的服务组件;(2) 通过快速组合与松散耦合来提高应用搭建效率,节约建设成本;(3) 通过业务流程数据的收集及流程风险评估,建立标准的业务模型,在实际业务应用建立过程中,与标准流程进行比对,如不合理,则进行流程再造。1.2.3.2.3 能力开放平台在IT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方多样和技术的通用性,大量的系统建设采用原始库对接的方式进行业务开发,虽然在各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节省了系统分析
12、成本,但是缺乏整体统筹设计从长期实践结果来看对于用户整体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通过建设能力开放平台的方式将对外接口服务(API)进行统一管理和注册,上层应用在调用平台资源时,只允许通过访问接口的方式获得服务,从而实现上层应用和下层服务的解耦。从根本上打破业务烟囱式的发展模式,避免云平台建设再次落入重复基础组件建设。为了满足上层业务系统访问XX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能力的需要,能力开放平台将一体化平台开发出来的业务能力、数据服务能力进行抽象,通过统一注册和发布管理,采用标准的多层级开放接口开放出去,提供给外部调用者使用。1.2.3.2.4 WebService技术W
13、eb Service是一种以SOAP为轻量型传输协议、以XML为数据封装标准、基于HTTP的组件集成技术。Web Service主要是为了使原来各孤立的站点之间的信息能够相互通信、共享而提出的一种接口。Web Service所使用的是Internet上统一、开放的标准,所以Web Service可以在任何支持这些标准的环境(Windows,Linux)中使用。Web Service技术有助于大量异构程序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从而使存在的应用程序能够被广泛的用户访问。Soap技术是Web Service的核心,它以XML的标准格式封装数据包,其中封装的沟通信息是以文本方式来表达的,并且遵循标准的
14、封装规则。这意味着任何组件模型、开发工具、程序语言和应用系统只要支持XML和文本格式的数据,就可以顺利的使用该技术。1.2.3.2.5 数据库选型技术(1) 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是建立在关系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数学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以行和列的形式存储数据。目前主流关系型数据库产品有Oracle、MySQL、SQL Server等。适用场景:对于非海量结构化数据、需保持数据一致性的情况建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取。对于服务事项均为结构化数据,事务流程规范,且事务型操作较频繁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过程信息库等,建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2) NoSQL数据库(
15、非关系型数据库)相比较传统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海量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支持对数据库的高并发读写、对海量数据的高效率存储和访问以及支持数据库的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它有着更为复杂的分类键值、面向文档、列存储、图数据库。适用场景:适合小数据高读写的场景,主要用于提供缓存服务,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例如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热点数据、组织机构、系统参数等数据可使用Redis等作数据缓存,从而降低对数据库的访问,提升系统性能。适合非结构化、半结构数据的存储,且不需要关系数据库中很多特性(例如交叉列、交叉表,事务,连接等),支持快速随机访问的场景,如电子证照库、全文检
16、索库等可使用HBase等做数据存储。(3) 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是分布式计算中数据存储管理的基础,具有高容错性、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高吞吐率等特点,可以设计部署在低廉的硬件上,为海量数据提供了不怕故障的存储,适合那些有着超大数据集的应用程序。大数据处理模块采用 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 作为分布式文件管理系统,用来存储海量的视频、音频、图片、大文档等大文件,以满足卡口和视频大数据计算对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需求。适用场景:对于视音频、图像、大文档等大数据量的文件,建议采用HDFS进行存取。(4) 内存数据库Redis Redis 是一个开源的、基于C语言编写、可持久化、提供
17、多语言 API 的 Key- Value 类型的内存数据库。Redis 具有高性能并发读写的能力。Redis 最大的特色是支持保存 List 链表和 Set 集合的数据结构,而且还支持对List 进行各种操作。与 Memcached 只能保存 1MB 的数据相比,Redis 单个内存块的最大限制是1GB。适用场景:对于数据变化快、数据大小可预见(适合内存容量)且数据结构在以后的扩展和变化中较稳定的高性能读写操作和运算,例如:数据分析、实时数据搜集、实时通讯等,可以考虑采用 Redis 进行数据存取。1.2.4 省级平台功能架构1.2.4.1 整体功能架构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功能架
18、构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及服务层五个层次和标准规范与管理制度、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组成。图5.2- 5 省级平台整体功能示意图1.2.4.2 分层功能架构1.2.4.2.1 用户及服务层用户及服务层包含用户端和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用户端面向自然人和法人,支持实体大厅、门户网站、移动APP、自助服务终端、12345热线等多种方式。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提供服务接口,供多种渠道调用,主要包括用户注册、事项发布、事项申请、办理互动、办件查询、服务评价等功能。 图5.2- 6用户及服务层功能示意图1.2.4.2.2 业务应用层业务应用包括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审批系统、大
19、厅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四大部分。图5.2- 7 业务应用层功能示意图1.2.4.2.3 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包括CA和电子印章、工作流引擎、电子表单、消息服务等各种通用组件服务,也包括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支付平台和物流平台等中间支撑系统。图5.2- 8 应用支撑层功能示意图1.2.4.2.4 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基于XX省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监管信息共享库、电子证照等政务服务业务信息库,共享利用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信用信息库等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打通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流、业务流。图5.2- 9 数据资源层功能示意图1.2.4.3 平
20、台物理部署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统一云平台实现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基础资源承载。图5.2- 10 平台基础设施部署示意图1.2.5 省级平台业务流程XX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由渠道、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支撑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能力开放平台、各级审批系统以及第三方服务平台构成,省级一体化平台主要依托XX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打通与各级部门的业务流,为多渠道业务办理提供支撑服务能力,最终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目标。主要业务流转示意图如下。图5.2- 11省级平台业务流转示意图1.2.6 省级平台数据流程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依托XX省政务信息共
21、享交换平台打通与省级业务部门、市州、区县的业务流和数据流,为政务服务一体化业务办理提供基础通道。图5.2- 12省级平台数据流转示意图1.2.6.1 省级平台的数据交换(1) 增量数据主要来源于业务应用(如门户、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1) 通过接口与数据中心的数据库对接,实现数据交换。2) 通过调用挂接在能力开放平台上的数据服务(如数据查询、数据比对、上传下载等),实现外部应用对数据服务的调用。(2) 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局委办、省厅业务系统:1) 对于同网络下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可通过接口调用或交换平台前置交换的方式实现。2) 对于跨网的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可通过边际服务器或导入
22、导出的方式实现。1.2.6.2 同部委平台的数据交换通过对接省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与部级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省级数据同部级数据的交换。1.2.6.3 同市县平台的数据交换通过对接省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与市县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省级数据同市县数据的交换。1.3 主要建设内容设计方案遵照设计原则和总体框架对全省统建和省级建设内容进行设计。1.3.1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建设全省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实现多渠道服务,包括移动APP、自助服务终端、12345等,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提供服务接口,供各种渠道调用,实现数据同源。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管理、事项信息的发布、事项办理的触发、办件查询、用
23、户互动、服务评价等功能。 (1) 移动APP具备事项查询、事项申请、办件查询、服务评价、缴费服务、物流服务、材料上传等功能,支持手机等移动终端,支持主流操作系统。(2) 自助服务终端具备事项查询、事项申请、办件查询、服务评价、缴费服务、物流服务等功能,支持身份证识别、二维码扫描、表格样本打印、申请材料上传等功能,实现自助申请服务,一般放置于实体大厅和便民服务点。(3) 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借助成熟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和法人提供便捷服务。1.3.1.1 统一用户注册/登录全省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建设,实现统一的用户注册和登录。1.3.1.1.1 用户注册注册用户分为自然人用户和法人用
24、户,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实名认证。法人用户可用法定代表人实名注册,激活注册企业账号;或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直接注册企业账号;或与已使用企业CA认证的用户进行关联注册后创建企业账号;或与已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的用户进行关联注册后创建企业账号。(1) 自然人用户注册自然人用户注册流程如图所示,主要包括线上门户注册、线下窗口注册和关联注册等形式。图5.3- 1自然人用户注册线上自行注册:申请人注册时,根据注册向导功能,填写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为保证实时性、安全性、准确性,注册时须不少于三种认证内容,其中身份证信息为必选项,手机号码、社会保障卡信息、银行卡账号、公积金账号、驾驶证档案编号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联网 政务 服务 一体化 平台 设计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