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测评A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测评A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测评A新人教版必修3.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测评(A)(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饿莩(pio)庠序(xing)孝悌(d)饥馑(jn)B.数罟(g)洿池(w)狗彘(zh)槁暴(p)C.骐骥(j)驽马(n )舟楫(j)鞭笞(t)D.黔首(qin)崤函(yo)肥饶(ro)崛起(ju)解析:A项“悌”应读“t”,C项“笞”应读“ch”,D项“崤”应读“xio”。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丧葬。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啬。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
2、:没有。解析:D项“无”,无论,不分。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而”,并且;却。B项,“故”,所以;原来的。C项,“其”,它;大概。D项,“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D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由孟子与其弟子编成,共七篇。B.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表明该书以论述学习的方法为主。C.贾谊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人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其著作有陈政事疏(又
3、名治安策)以及吊屈原赋新书等。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像捕蛇者说马说问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解析:B项“表明该书以论述学习的方法为主”错误。答案:B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
4、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孟子去世后,以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说他们“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秦汉以降至两宋
5、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的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
6、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尚书毛诗这“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5.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从两宋开始,孟子本
7、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B.按照历史的通行观点,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比较曲折,过程并不顺利。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的地位不高,大多数情况下还不如颜回,孟子甚至没有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D.孟子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孟子学派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改变,孟子其人其书慢慢得到了重视。解析:“孟子升格运动”有一个过程,这是文章重点阐述的观点,A、B、C三项都只涉及某一方面,表达不完整。答案:D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文献之学和义理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
8、与两宋道学。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也从未被宋以前的官方认可过,孟子曾地位不高。D.中唐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解析:“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与“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属强加逻辑联系。答案:B7.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B
9、.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作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时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只字未提孟子,孟子曾一度遭冷落。D.虽然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是这还说明不了孟子“升格”已有端倪。解析:A项“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属以偏概全,说法错误。答案:A三、课内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
10、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
11、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弃甲曳兵而走兵:武器。B.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抢夺。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开仓救济。解析:C项“夺”,强行改变。答案:C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A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动词,去,到;介词,表比较。C项,“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项,“也”,陈
12、述句的标志;判断句的标志。答案:A10.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解析: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王道之始也”。答案:D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
13、代汉语。(7分)(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解析:在这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用法:“无如”,没有像;“无望”,不要奢望;“胜食”,吃不完;“养生丧死”,养活生的埋葬死的。答案:(1)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2)大王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3)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四、课外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7题。劝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
14、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_2016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测评 新人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