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3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湘教版选修5.doc
《【优化方案】2013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湘教版选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2013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湘教版选修5.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下图为19712001年非洲各国受灾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1)非洲各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位于_高原。(2)非洲受灾人口主要集中在_沙漠以南地区,大部分处于_气候区,该气候区的降水变率_。(3)指出非洲自然灾害频发会出现的问题及主要解决办法。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根据受灾人口情况,可以看出旱灾是非洲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人口最多即受灾最严重的国家应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第(2)题,从受灾人口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因为这里大多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变率大,多旱涝灾害。第(3)题,非洲自
2、然灾害频发,严重摧毁原本落后的经济基础,进而带来社会问题,粮食问题、健康问题都会出现。应在国际无偿援助的情况下,各国积极发展经济,提高自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答案:(1)干旱埃塞俄比亚(2)撒哈拉热带草原大(3)粮食减产,出现粮食问题;流行病传播,危及健康。国际无偿援助;迅速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粮食单产等。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1:2012年1月31日环球网报道,日本全国各地区近期普降大到暴雪,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超过2米,甚至导致雪灾。据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东部和北部地区在今后一周内仍将有冷空气南下,日本海沿岸地区暴雪天气将继续,部分地区积雪甚至会超过5米
3、。日本气象厅已经发出暴雪警报。材料2:日本暴雪分布图。(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日本暴雪的形成原因?(2)雪灾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有效预防暴雪灾害?解析:冬季,西风季风南下经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经沿岸山脉的阻挡抬升,形成暴雨。雪灾往往带来大风、降温等天气,影响交通、电信、电力等部门,给农作物带来冻害。答案:(1)强冷空气南下,经日本海洋面,携带大量水汽,同时沿岸暖流增大了湿度遇日本海沿岸山地的阻挡,抬升作用明显,形成暴雪。(2)产生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产量;阻碍交通,影响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压塌电线,中断电力,影响通讯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减灾防灾意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预报,及早采
4、取有效预防措施;采取一系列工程或非工程措施,以减轻灾情。32011年8月20日,热带风暴“艾琳”生成。8月22日,加强成为飓风,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以上。受其影响的总人口达到6500万人,损失估计超过100亿美元。下图为“北美飓风艾琳影响时的地面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的是_,简述判断的理由。(2)飓风“艾琳”所属天气系统是_,此时图中C地的风向是_。(3)简述飓风“艾琳”导致美国受灾地区灾情严重的原因。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A为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所以甲处降水多,B为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所以丁处降水多。飓风属于热带气旋
5、,常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答案:(1)丁地B为暖锋,多形成连续性降水:且降水形成的雨区主要在锋前(或雨区位于锋面附近冷气团一侧)。(2)低压中心(气旋)东南风(3)飓风等级高,风力大;受灾地区人口密集;受灾地区经济发达。4地震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人类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震灾情的空间分布与演化过程,认识地震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探讨缓解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10分)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地震还引发了海啸和核事故。2011年6月13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发生了里氏6级地震。(1)
6、日本位于_板块与_板块的交界处;这里的板块边界类型属于_边界;图中A板块是_板块,它与B板块的边界类型属于_边界。(2)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叫_,日本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原因主要是_。(3)板块活动不但导致了地震活动,而且与海洋岛弧和许多海岸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如图所示新西兰东面C板块与B板块碰撞,C板块由于密度大、位置低,向B板块之下_,B板块受挤压_,伴随着大规模的火山和岩浆活动,形成了新西兰诸岛。解析: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消亡边界。图中虚线表示的为板块的生长边界,其中A为南极洲板块,B为印度洋板块。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用震级来表示。日本本次地震震级高
7、,破坏力大,东部太平洋沿岸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地震还引发海啸,导致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答案:(1)太平洋亚欧消亡南极洲生长(2)震级震级大,释放能量大;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较为发达;产生了次生灾害海啸;引发了核事故(3)俯冲隆起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材料:泥石流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概括为如下图所示。我国泥石流分布与年降水量关系统计表年降水量(mm)1400泥石流数量百分比(%)281618242210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率与月份关系统计表月份12345678910111
8、2泥石流暴发频率(%)0002918342410210(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2)人类的某些经济活动,如_、_等产生的大量弃渣随意堆于斜坡上,倾于沟谷中,或由毁林开荒、陡坡垦殖加重的水土流失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_来源。(3)阅读材料,分析泥石流的主要发生季节及其原因。解析:结合图表内容联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与之有关的人类活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答案:(1)特定的地质形态和坡度;大量的泥沙、石块;集中的水源补充。(2)采矿采石(或修路、水利工程建设)疏松固体物质(3)我国约80%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在夏季,因为该时期较多的降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化方案 【优化方案】2013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湘教版选修5 优化 方案 2013 高中地理 一章章 综合 检测 湘教版 选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