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doc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受震动。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善举必然也会换来学生同样的爱心和善举。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
2、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慨颇多,现选择几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以飨读者。 一、我们身边的“万同” 相信看过这本书的老师都会对书中的万同感到熟悉。的确万同这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不乏实例。扪心自问,对一个如此头疼,如此反复的学生,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又有几个老师能像李镇西老师饱含爱心、饱含宽容地对待他。难。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震动,不断地想,我又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是否也会如 大多老师一样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是否也会宽慰自己:“教育不是万能的”我已经尽力了后进生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
3、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总是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难以快乐、自信地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快乐、自信,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二、身边的“乖”孩子-宁小燕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费尽心思的教育了一批“乖”孩子,他们长大后该如何去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去面对各种挑战。还是乖乖的祈求父母的庇护、指点。读李镇
4、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 育的对象,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
5、,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 愿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骆亚婷 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深
6、入简出地阐述了爱心与教育的深层关系,展现了李老师教学的不凡风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付出真诚的爱心之与学生们的重要。李老师给予我的无限的启迪,要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李老师说,当好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会爱上这些孩子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充满
7、信心和希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
8、,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平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习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
9、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 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
10、得我们考究和学习,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 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 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 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 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
11、“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对于学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师们痛的问题,而李老师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近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我作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更感觉到身上的担子之沉重。李老师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简称“心育”)的途径与形式:1,
12、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2,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3,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说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4,保持书信交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
13、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 生书信往来,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第三篇:爱
14、心与教育读后感1爱的感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招远市龙馨学校杨秀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后,顿觉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
15、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读一读。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镇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心 教育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