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红烛》课件4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上课用】《红烛》课件4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课用】《红烛》课件4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闻,一,多,红 烛,闻一多,学习任务安排,预习任务:知人论世任务一:吟咏诗韵,情满红烛任务二:赏析诗蕴,意满红烛任务三:体会精神,红烛之魂任务四:链接高考,品味手法,预习任务,任务1:根据学习材料,了解诗人闻一多及其文学主张任务2:根据学习材料,了解红烛诗集及红烛一诗创作背景,材料一: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2、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在云南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材料二: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音
3、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三美”,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补充:新月派,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 艺术主张:诗应当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闻一多:红烛死水,红烛一诗写作背景
4、,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写于1923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 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红烛诗集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
5、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
6、自己的独特个性。,任务一:吟咏诗韵,情满红烛,有感情地朗读红烛,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注意体会诗人借助与“红烛”对话表达出的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朗读时关注感叹词的回环使用和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 “红烛”本为古典意象,诗人却赋予它新的含义,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红烛”的象征意义。梳理出诗歌情感的变化过程。,提示:1、朗读时注意按照“学生初读示范朗读学生朗读”的步骤进行;注意朗读本诗的方法和注意点。 2、有情感地朗读诗歌,小组成员相互鼓励、品评,推举一名成员参与朗读分享活动,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变化的理解。 3、结合诗歌和“学习提示”,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和情感线索。,任务一:吟咏
7、诗韵,情满红烛,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大声朗读,说说你的初读感受。,任务一:吟咏诗韵,情满红烛,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
8、看情人。,引子出处:,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之后用来形容哪种形象?,一种坚贞爱情的写照。蜡烛直到完全变成了灰烬烛泪才会干,原来是写自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干,现在多用来比喻老师等无私奉献、勤劳敬业的人。,闻一多赋予了蜡烛怎样的新形象?边解读边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烛之色(“红”),烛之灰,烛之光,烛之责,烛之泪,烛之魂,蜡炬成灰泪始干,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行文脉络,赞,惑,颂,勉,思,慰,具体分析,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蜡炬成灰”一句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
9、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符合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诗歌的情感呈现出一个封闭式的紧凑结构。,
10、任务二:赏析诗蕴,意满红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之美是赏析诗歌的重要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遣词造句、理解含义、技巧手法等方面。 阅读红烛,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1、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2、诗中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这两者是否矛盾?说明理由。3、怎样理解第4节中“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句话。4、第6节中“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又发出了怎样的疑问?5、“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中“侵”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明。6、简要谈谈对“莫
11、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诗的理解。7、全诗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有何意义?请具体分析。,提示: 1、认真阅读诗歌,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若小组合作,需要形成小组统一意见,做好笔记。 2、课堂展示,交流分享,对于同一个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第1题: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文章开头便直接抒情,表明了诗人闻一多是知道红烛会燃烧尽自己绽放光芒的品性,而不是在看着红烛燃烧的过程中慢慢感知到的,与“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呼应。 这一句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