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师说》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组号:第 10 课 师说 导学提纲【精讲导学】181、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并默写全文2.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了解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理解韩愈所阐明的“师” 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莼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其为“韩文公”。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三岁而孤”随兄嫂颠沛流离。虽孤
2、贫却刻苦好学,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曾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请求宽免百姓役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物不平则鸣”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要作品收在昌黎先生文集中。三、写作背景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3、,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由此可见,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写的。门第观念古已有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士族子弟凭借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以官爵的
4、高低作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官职卑微,而当时国子监学生约八百名,大多是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或爵位拥有者。韩愈亲见士族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李蟠文章,写作师说。【自主学习】10知识梳理、阅读思考和自我测评1, 研读课下注释。2, 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并标出不理解的句子。3, 作者觉得教师的作用或职责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作者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或标准来择师?4, 思考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怎样的关系?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