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doc
《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 (72)学校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建设效果如何。 (73)学校是否制定了关于学生校(海)外学习经历的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 (74)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学生发展5.1招生及生源情况 (76)学校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生源质量。效果如何。 (77)学校为学生在学期间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政策如何。(78)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第二篇: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
2、起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
3、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中唐诗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史之乱爆发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此时处于开元盛世向元和中兴的过渡的阶段。士人的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雅高逸。即所说的“大历诗风”,诗人有以钱起、卢纶等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此外还有以写山水诗歌见长的韦应物、刘长卿(王维、孟浩然的余绪);有注重反映现实民生的新乐府先驱诗人元结、顾况(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也有善写边塞诗的李益(高适、岑参的余绪)。 二、(德宗贞元后期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大批士人积极
4、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而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局面。如有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总的来说中唐后期的两大主要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
5、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术特征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 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 “大历十才子”有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和李端。他们
6、的诗多是唱和应制、题赠送别之作,多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主题,也有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歌。他们的诗歌有着比较一致的特色,就是由盛唐诗歌的浑厚雄放转向了工巧细腻。诗歌风格清雅淡远,意境清幽,刘熙载说“王、孟及大历十才子皆清雅”。但其诗歌过于讲究技巧,注重形式,已无盛唐的浑厚气象。 李益是中唐前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受盛唐气象的沾溉,也有时代的悲凉伤感的情调。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明人胡震亨说他“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夜上西城听梁州曲。尤擅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
7、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三、韩、孟诗歌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革新文风的同时,也致力于诗歌的革新。他极力推崇陈子昂、李白、杜甫的诗歌,意欲纠正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在继承李、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成一家,并开辟了以奇崛险怪为特色的新诗派。 1.韩愈诗歌的思想内容 韩愈的诗歌有不少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和表现个人失意、抒写悲愤的诗篇。韩愈是个对现实非常关注的作家,写下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批评现实政治的诗歌,如汴州乱、归彭城等,反映了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谢自然诗、送灵诗、华山女等,批评佛老及迷信祸国害民。韩愈性格刚正,几遭贬谪,又主张“不平则鸣”,因此
8、他的诗歌也多有抒写怨愤不平之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韩愈还有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如山石、春雪、晚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岳阳楼别窦司直等。 2.韩愈诗歌的艺术成就 韩愈的诗歌糅合了李白诗歌壮浪奇幻和杜甫诗歌博大精深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形成恣肆横放,雄奇险怪的主体诗风。清乾隆御定的唐宋诗醇评论其诗曰:“壮浪纵恣,摆去束缚,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崚嶒,腕力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叶燮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原诗)韩愈曾自言“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
9、,所以追求新奇伟壮是其诗歌审美的基本特征,以至于导向了险怪荒诞。他的诗歌气势豪壮,笔力纵横,意境阔大而险怪。常常运用奇特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奇异而慌怪意象,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新唐书卢纶传记载 艺概诗概唐音癸签卷七 诗薮内编卷六 楼等。韩诗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硬语盘空,苍劲矫健,也有妥帖流畅的一面但不是主要的。 孟郊 孟郊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因此有些诗歌能够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百姓的贫苦充满了同情,如长安早春、贫女词、织妇词、寒地百姓吟、吊国殇、伤春等。更多的诗歌是抨击世道的昏暗、抒写自己的贫寒与愤懑,如秋怀十五首、赠崔纯亮、长安旅情、苦寒吟等。此外,还有一些描写骨
10、肉亲情的诗歌,如游子吟、结爱、杏伤等。孟郊的诗风与韩愈接近,也有奇崛险怪的风格,韩愈称赞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但孟郊的气度和才力不及韩愈,又因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创作心态也不一样,所以他的诗歌在奇崛险怪之中带有幽僻清寒、凄凉苦涩的情调。孟郊的诗歌创作以苦吟著称,元好问曾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后地一诗囚”(论诗绝句三十首)。他的诗歌非常注重字句的锤炼和构思的新奇,言辞洗练精警,意境清幽峭拔。其诗感情真挚,苏轼说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他的诗善于写景,但多是借景抒情,景物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以寒景冷物表达愁苦凄凉的心境,秋怀十五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孟郊
11、有些诗歌写得浅易自然、朴素真淳,如游子吟等,也有轻快明丽之作,如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这些正是其诗广为流传的作品。 苏轼所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新唐书孟郊传所说“思苦奇涩”都是对其诗风的评价 第三篇:黏土矿物结构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黏土矿物结构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黏土矿物实际上是由一种铝-硅酸盐晶体,是由两种晶片交互成层叠置构成的 两种基本构成单元:硅氧四面体(片)铝氢氧八面体(片) 蒙脱石范德华键力没有氢键、较大的吸水膨胀逝水收缩 伊利石结构稳定性优于蒙脱石 高岭石主要是氢键,亲水性、膨胀性和收缩性均小于伊利石 特性颗粒大小吸水性、膨胀性压缩性、强度 【分层
12、总和法】 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最终沉降啦量,应在地基压缩层的范围内划分为若干分层。计算分层的压缩量然后求其总和 1、将地基分层 2、计算个分层的自重应力 3、计算基底药力p和分层面的附加应力p=f+g/apo=p-m.*d 4、确定压缩层深度 5、计算平均自重应力和平均应力 6、e-p曲线 7、各分层沉降量 8、总沉降量s=(e1-e21+e1)*h=p/es*h=/1+e1*p*h 【pc的确定方法】 从e-igp曲线上找出曲率半径最小的一点a,过a点做水平线a1和切线a2左a1aa2的角平分线aa3,与e-ig曲线中直线的延长线相交于b点 b点所对应的有效应力就是前期固结压力pcs=(e1
13、-e21+e1)*h=p/es*h=/1+e1*p*h 【角点法】 矩形荷载面上受均布荷载或三角形分布荷载时,在一个角点下任一深度点利用布辛奈斯克竖向应力解表来计算地基中任一点竖向附加应力的方法 【土力学】 是研究土体的一门力学,它研究的是土体的应力,变形、强度、渗流及长期稳定性的一门学科。广义的土力学又包括土的生成、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及分类在内的土质学 第四篇:贞元诗歌的总体特征及诗史意义论文论文摘要:贞元时期的诗歌创作长期以来为学界所轻视。其实,它是有其独特风貌及诗史意义的。诗歌思想格调的“由上返下”、情感指数的“由冷变热”、审美趣味的“由平转奇”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在勾勒出贞元诗歌疏荡奇崛
14、的总体特征的同时,也显示了其从大历诗风向元和诗风过渡的诗史意义。论文关键词:贞元诗歌总体特征诗史意义 唐德宗李适在位二十六年(780-805),其中贞元(其年号)时期长达二十一年(785-805),因而整个德宗一朝的诗坛可以被称为贞元诗坛。早在中唐时代,李肇就在其国史补中从诗歌创作角度指出“贞元之风尚荡m。可惜的是,后世在此基础上对贞元诗风的进一步申说却中断了,仿佛只是一段没有代表性诗人因而缺乏个性可言的过渡时期,贞元诗坛长久地被绝大多数诗论家和文学史家所漠视。他们或以“大历体”、“元和体”来遮蔽贞元诗坛的客观存在;或视之为处于“大历之后”、“元和中兴“之间而”流于委靡;微不足道的阶段,甚至在
15、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如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之唐代文学史、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等)和学术专著(如蒋寅著大历诗风中这种偏颇的看法依然存在。少数论著(如许总著唐诗史虽然提及贞元诗风,可惜语焉不详。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诗坛既具有由大历诗风向元和新变的过渡性,又呈现出自身的鲜明风貌。 钱起(贞元元年,即785年卒)、李端(贞元二年卒)、韩栩(约贞元三年卒)、刘长卿(贞元四年卒)、戴叔伦(贞元五年卒)、司空曙(贞元六年卒)、韦应物(约贞元七年卒)等大历诗坛宿将中的大多数人随着各自人生暮年的来临,在进人德宗朝以后诗歌创作进人了低沉期(韦应物在晚年仍有不少佳作,是个例外)。换句话说,这些诗人诗
16、歌创作的辉煌期主要在大历时代。到贞元十一年(796)至贞元十六年(800)间,孟郊、韩愈、张籍、李翱等先后在汁州和徐州会合,作为此后元和诗坛两大派别之一的韩孟诗派才初步形成。除孟郊以外,韩愈等人在贞元后期(尽管韩在这一时期已逐渐成为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诗歌创作的成就还不算很大csc。而元白一派的兴盛比韩孟一派还要晚些,迟至贞元十八年(802),年轻的白居易、元棋在长安应吏部试期间方始订交,其时二人作品还不多,名气也小。其他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创作状况和文学地位也与元白相差无几。显而易见,除了年纪较大的孟郊以外,韩、白、元、刘、柳等人到了元和时期才在诗坛大放异彩。 其实,贞元诗坛还是有其鲜明的
17、风貌和支柱人物的。上述唐人李肇所云“贞元之风尚荡”,语言虽嫌简略,却十分明确地将贞元视为唐诗流变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此时诗坛的面目既有异于大历时期的风格趋同,又不同于元和时代的千姿百态,石氏柱其间的诗人为数虽少却各具一副笔意。在这二十多年中,“大历十才子”与地方官诗人群凋零较早(卢纶是个例外,他在贞元年间久佐军幕并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军旅题材诗篇);方外诗人群主要是顾况、皎然在支撑门户,台阁诗人前有包信,后有权德舆引领风气;李益则北上边塞南游江淮,诗名扬于天下;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韩孟诗派先驱的孟郊也在贞元后期脱颖而出,“寒”气逼人。 在上述这些诗人中真正具有创作实绩,具备诗史意义的当属从大历时代走来
18、的顾况、李益与崛起于贞元后期的孟郊三家。顾况在建中初至贞元末先人韩混幕为判官,再人朝为校书郎等职,不久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最终归隐受道篆。在这期间,顾况先后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音乐诗、山水诗和感怀诗,风格“俗”、“奇”互见,充分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热情和放旷情怀。孟郊从建中元年至贞元二十年经历了漫游、应试、为漂阳尉及辞官等人生转变,却因拙于生事,潦倒始终,所以其诗“寒”、“怪”相融,好古守拙的寒士之风洋溢其中,从而引导了韩孟一派的创作风气。而李益则自建中元年至贞元十六年五度北上从军,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南游江淮一带。这二十余年是李益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其间他创作了数十首悲壮苍凉的优秀边塞诗和多首清新优美
19、的描写江淮风光和反映南国风情的动人诗篇,诗风刚柔相济。三人在当时鼎足而立,尽管诗风各异,但都精神饱满,元气充沛,以各自的优秀诗篇交相辉映,充分展示出贞元诗坛“尚荡”的独特风貌。 如果说,李肇把大历诗风概括为“浮”,把元和诗风概括为“怪”都有失公允的话,他用一“荡”字来形容贞元诗风则是比较恰切的。按照笔者的理解,在这里,“荡”首先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处于低沉与振奋之间的临界性的心理状态。随着历史由“大历低谷”向“元和中兴”攀升,人们的内心也由一潭死水逐渐荡起涟漪而终至波涛澎湃,而贞元时代人们的心态恰恰就处于这个微波荡漾的阶段。进而,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到诗歌创作中,便呈现出一种奇崛放任、疏荡磊落的诗
20、歌风貌,这就是“荡”字在文学批评方面的主要内涵。这是从“气骨顿衰”的大历诗风到百婀争流的元和诗风之间必然要经历的重要阶段。对于“尚荡”的贞元诗风,可以从“由上返下”、“由冷变热”、“由平转奇”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首先,诗人的生活道路、诗歌思想格调“由上返下”。大历时代的主要诗人,无论是“十才子”还是江南地方官诗人,其生活范围基本上是在社会的中上层;而到了贞元时代,处于中坚地位的诗人们则差不多都有社会下层生活的体验。李泽厚认为,以两税法的国家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世俗地主日益取代门阀世族,中唐世俗地主在多方面开拓世俗化,在文艺美学领域贵族气派也随之逐渐让位于世俗风度川。顾况家门不显,一生大部分时
21、间是隐居,而他的隐居(晚年人道后除外)只是远离名攻利夺之地,对于民间的世俗生活却是非常亲近,这既与他的出身有关,也是受当时盛行于南方的洪州禅之类主张融人日常生活的“世上禅”影响的结果(当时许多的方外诗人如秦系、于鹊、刘方平、皎然等人都是这样)。就李益而言,虽然出身陇西大姓,但到他的父辈那一代已经门柞衰微,他早年又长期沉迹下僚,尤其是贞元时代北上边塞南游江淮的经历使他接近了下层百姓特别是戍边士卒的生活,深刻体验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苦。和李益有些相似,“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在仕途遭到挫折后,于贞元元年人河中浑城幕为判官,在长达十余年幕僚生涯中,既亲见军旅之威武,又深知士卒之苦辛。孟郊一生穷愁
22、潦倒,在人生的绝大部分旅程中,生计甚至比平常百姓还要艰难。“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一步一步乞,半片半片衣”(送淡公),正是诗人窘困生活的生动写照。 贞元时代的诗人们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就能写出反映民生甘苦、士卒哀乐以及其他人间真相的诗篇,就能够在诗歌中写出民间气息和民歌风味。他们的诗作,有的关注百姓命运,如顾况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孟郊的寒地百姓吟、织女词);有的描写边塞将士之勇敢、军旅生涯之苦乐,如李益的众多边塞诗以及卢纶的逢病军人等军旅题材诗;有的同情遭遇婚恋不幸之妇女,如顾况的弃妇词,李益的杂曲、江南曲等。民间风味和理俗气息在顾况的诗作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石苔
23、鲜歌明白如话,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诙谐土气,古仙坛戏谑天真。在顾况的诗集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所载的顾况替秀才续诗的那则轶事,尤其可见顾况诗风理俗放诞的一面。这种理俗气息在卢纶诗中也有反映,以致于许学夷对他的与张摧对酌有“读之诚欲呕吐之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他的王评事验马花烛诗以及送道士也有“颇涉俗格”之评。显然顾况等的粗豪理俗之作已经开启了“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文)的先声。而在上述李益的几首妇女诗中,民歌风味也是很浓郁的,“殊有汉魏乐府之遗。 其次,诗人的生活态度和诗歌情感指数“由冷变热”。由于国家形势的衰弱和人生前途的迷茫,大历诗人们对国家、社会甚至对自身都表现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总体 各专业 生源 数量 结构 特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