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原理_秦前红.docx
《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原理_秦前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原理_秦前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14年 11月 it Nov., 2014 第 36 卷第 6 期 Modern Law Science Vol. 36 No. 6 文章编号 :1001 -2397(2014)06 -0015 -12 理论思考 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原理 秦前红 李少文 2 (1.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 430072:2.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网络公共空间能够形成、传递和表达公众的意志和利益,是政治过程的初步形 态 ,反映了社会的自由化。法治应用于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要求建立满足不同主体需求 的秩序结构,同时保障民主价值和公民的自由权。它形成建设法治社会和控制国家权力的 双重治理目
2、标,也体现了网络治理的双重结构。软法之治和硬法之治是不同的工具,它们 既明确了责任主体,也充分利用了服务商和公众的参与。作为两种效力实现模式,过程控 制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司法控制则是法治终端,其成效不彰影响治理效果。国家针对公民 信息自由的积极义务主要是信息公开和打击谣言,针对言论自由主要承担消极义务。当以 国家义务之履行检视治理行为的合宪性。 关键词:网络公共空间;自由化 ;治理 ;法治社会 ;软法 中图分类号: DF0-05 文献标识码 : A D01:10.3969/j.issn.l001 -2397.2014.06.02 引言 :将视野投向法治 时下, 网络治理 ”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
3、重要部 分,是对治理能力的直接考验。各类网络新媒体 / 自媒体给政治和社会生活造成了 B大影响,也促成 了人们表达自身利益和意志方式的转变。网络为 民众提供了宽广的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利用网络 的公民政治参与形成了新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 也可以称为公共领域,它是 “ 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 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 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上 己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 收稿日期 :2014 -09 -12 作者简介:秦前红 ( 1964 -),男,湖北仙桃人 , 武汉人学法学 院教授,法学博士;李少文 ( 19SS -),男,湖北钟祥人,北
4、京人学法 学院博士生。 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 力机关展开讨论 ” 1。这种政治讨论手段 公开 批判是前所未有的。当它延伸到网络时,公共空间 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网络公共空间改变了传统 的政治生态。当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自由媒 体和扩音 器,而不再需要 “ 传声筒 ” ,就意味着意志 表达方式的变革,传统国家治理模式就必然要随之 改革。这就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做出及 时和有效的回应,基本判断当然是跟上网络时代技 术和观念现代化的趋势,实现治理的现代化。 “ 治理是将不同公民的偏好意愿转化为有效的 政策选择的方法手段,以及将多元社会利益转化为 统一行动,并实现社会主体
5、的服从。 ” 2治理将塑造 一个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公共利益、满足不同主体需 求的秩序结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 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其过程是一 个多中心、多向度 、交互式、参与式的结构,要纳入 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力量。从治理对象上看,网络公 共空间是 “ 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其中像公共意 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 使得公众能够对国家 活动实施民主控制 ” 3。它不仅是虚拟社会的载 体,更是现实社会的延展和映射。它与政治联系紧 密,因而是一个典型的 “ 政治社会 ” 。治理网络公共 空间,既要实现政治社会以及社会整体的秩序,又 要约束国家权力,传递其民主价值。法治作为现代 社会最
6、基本的治理方式,具有强大的包容力,也是 被广泛认可的文明和现代化表征。针对网络公共 空间的兴起、扩张和发展,法治不仅能够在制度层 而提供治理的渠道,也有利于实现不同价值和利益 之间的协调和利益主体的自我约束。 法律和制度在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 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说: “ 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 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而 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 4治理落实 到法律和制度层而,正是法治化方式的结果。它通 过体制改革和过程控制来发挥作用,因此从体制和 过程的角度共同构建治理 模式是可期的方向。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 “ 既改革
7、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 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 律法规,使各方而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 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 化。 ” 4 从价值上看,网络公共空间表征民主,也体现 了秩序的需求。这就决定了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 必然是一个立体化的格局。对以国家为主体的治 理来说,法治能够发挥杠杆式作用,以最低成本、最 小规模的投入,实现最大的均衡的目标。从手段上 说 “ 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 5法治是现代文明 的成果,它可以约 化为 “ 法律的治理 ” ,强调法律在 治理过程中的最高性,权力必须遵循法律的规 定 6。实质意义的法治并进一步要求实现价值层
8、 而的目标和建立起制度保障753。充分调用法治资 源,运用不同的法治化工具和法律效力实现模式, 将会极大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这也是治理体系 现代化的重要过程。 在本质上,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化是将一 个“ 法外之地 ” 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中,需要扩张甚至 重构我们的法治模式,在保证言论自由和民主的前 提下对网络公共空间进行某种边界制约,实现秩序 价值,从而造就虚拟又真实的网络法治社会。通过 阐释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机制及其原理,能够 厘清目前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体系,本文将在此基 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方案,以应对和解决网络 带来的治理危机以及政治凼境,并舒缓其中的道德 和法律凼境。 本文的正
9、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说明网 络公共空间带来的治理挑战,根本之处在于社会整 体的自由化。第二部分将提出网络公共空间治理 的两重目标,分别是建设法治社会和控制国家权 力,本质上是政治过程法治化,它是民主和法治关 系的另一种表现。第三部分讨论两种治理工具,分 别是硬法和软法。其中,三个硬法体系分别发挥不 同 作用,涵盖了网络空间的所有而向。网络软法具 有非常强的约束力,它的认受性强化模式极大发展 了软法理论。第四部分主要讨论法律的效力实现 模式,它有过程控制和司法控制两种情形,前者主 要是执法过程,它以严格依法行政来实现民主价值 和秩序价值。后者主要着眼于法律适甩 “ 两高解 释 ” 试图提供更
10、为严厉的控制,却影响了法治权威, 造成了治理凼境。第五部分论述以公民自由权控 制国家权力的模式,即以厘定国家的积极义务和消 极义务为核心来划定权力边界,这也有助于我们判 断国家行为的合宪性。第六部分是结论。 一、 “ 自由化 ” 及其影响: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 挑战 与哈贝马斯钟情的布尔乔亚公共空间以及后 来发展起来的大众传媒公共空间相比,网络公共空 间的参与人数更多、公开性更强、接触而更广、信息 流通更快、门槛更低,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同时具有 即时性,并可运用多媒体资料,冲击性更强,这就造 成了公共空间的结果转型 s。网络公共空间具有 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微博就是一种重要的意见平 台,它具有公开
11、性、快捷性、互动性强等优点。微信 公共账号被视为比较典型的网络公共空间平台。 微信朋友圈较为独特,它相对封闭,但信息流传速 度并没有因此降低,反而因为熟人体系而进一步加 快。因为微信有较强的私密属性,它可能不是完全 意义上的公共平台。整体上看,朋友圈能够共享信 息和意见,也能够借助其他媒介形式获得更大范围 的传播,忽视这种现象显然是不明智的。事实上, 因为微信的封闭性和私密性,对微信朋友圈的监管 难度也会更高。以人人网、开心网为主要代表的社 交网络平台,形态上更接近微博,但其意见表达和 汇集更加深入,形成 “ 集体意见 ”的能力亦较强。尤 其是这些社交网络逐渐开发出以专业性和兴趣性 为主的 论
12、坛或小组,其公共空间的性质就更加显 著。同时,因为新媒体的外部开放性以及不同社交 网络平台之间转换便捷,信息在不同平台上交换迅 速,这也让网络传媒(例如新浪、网易等门户新闻网 站)的影响力剧增。博客、论坛(天涯 ) 这些传统自 媒体平台从未失去过用户关注群体,甚至成为专 业、狂热参与者的主要舞台,也因为新媒体和移动 技术的发展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网络的勃兴带来了什么?从表而上看,网络公 共空间让社会领域变得活跃,也加速了社会的 “ 扁 平化 ” ,开辟了一个新的政治社会领域。从实质上 看,它是社会整体 “ 自由化 ” 的结 果,体现了社会领 域进一步扩张的趋势 3 “ 自由化 ” 表现为一个
13、重新 解释和扩展权利的过程。它是 “ 对个人与集体而 言,不受国家或第三方随意或非法侵犯的有效保护 的逐渐承认的过程。 ”96以新媒体 /自媒体为代表的 新技术使得公众参与到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几率、热 情都大为增加。民众有了言论平台,有了发挥影响 力的机会,曝光的社会现象让民众感同身受,激发 了民众的讨论热情 | 。这种积极的、广泛的、高效 的政治参与是网络公共空间形成的重要基础。在 西方社会飞 P果自由化的实践对统治者没有当下 与明显的挑战,它们就会逐 渐积累,被制度化,从而 导致了它们效力和被最终废除的想象成本的升 高。 ” 97事实上 “ 自由 ” 演进到一个程度就会出现 民主的意识和结果
14、 “ 自由化 ” 的程度可以用来衡 量民主化的条件 11。网络公共空间的扩张表征社 会的 “ 自由化 ” ,也彰显着民主化的前景。技术促成 了社会变革,让公共空间能够在网络上生存并产生 更大的影响。通过网络传递的信息和观点速度快、 交互性强,让原本分散的民众意见能够迅速汇集、 统一而形成群体性意见。网络公共空间因而迅速 成为了汇集、传递甚至组织民意的场所 1|。这是其 政治过程属性的重要表现,凸显了其民主价值 12。 这种政治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巨大变化以及可能带 来的影响,是国家治理真正需要正视和面对的问 题。 从经验上看,网络公共空间促进自由化有两种 具体的作用形式。其一,网上曝光的事件或案件
15、推 动法治的发展。其模式类似于 2003年的 “ 孙志刚 事件 ” 13,但在手段上却是迥异的 14。这是维权行 动带来的广泛关注,但其对社会整体的意义却远超 个案的影响,表现为一种集体性的利用网络表达诉 愿的现象一 1L失而求诸野 ” ,这是个人或集体转 换权利诉求途径的重要体现,因而极 大地改变了公 民权利救济的制度性结构。其二,通过网络传递 (普及 ) 知识和政治见解,促成多元化倾向。这是公 共空间的本质特征。前者例如 2010年 9月的 “ 宜 黄事件 ” ,当时公众利用方兴未艾的微博对事件本 身以及政府行为进行监督、质问,并演化成为具体 现实的援助行动。这一事件发生后也加剧了对有 关
16、制度和政府行为模式的拷问。后者例如网络上 围绕宽泛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包括近年来展 开的 “ 左右之争 ” 。它以大量学者、专家的参与为特 点,吸引了非常多的知识分子和社会中间阶层的关 注,以参与范围广泛、讨论深入、对抗性强 、立场鲜 明为特点。这两种具体形式都凸显了个人和集体 的权利扩张,他们具有更大的空间来表达意见和利 益诉求而且不受 T预,体现了民主过程的特点。 对个人和集体来说,网络公共空间塑造了一个 “ 新世界 ” 。首先,它具有高度平等性,改变了现实 世界中官民地位的差距 |2,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消 解了政府及其代表所具有的权威性。这在诸多公 众事件之后表现的更为显著。其次,自
17、媒体没有门 槛限制,公民可以用简单的、浓缩的语言传递信息 和表达意见,不再需要借助传统媒介,他们对公共 事务的认识和态度可以自由发布并被传播。新媒 体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第三,不同于传统媒体,由于自媒体 /新媒体的 网络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也就无所谓信息的提供者 和使用者之分,也没有传统模式下的 “ 把关人 ” 15。 正是由于没有 “ 把关人 ” ,它就难以受到新闻伦理的 制约,政府治理直接面向大众舆论,参与公共讨论 和监督的行为也难免不会越轨。第四,和其他公共 空间一样,网络也具有从无中心到中心化的渐变过 程。一些网络 “ 意见领袖 、 网络大 V” 是空间内的 关
18、键人物。然而,他们并不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因 为网络是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不同意见的交锋快 速、直接,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亦空前提高, “ 自我知识救赎 ” 的机会也就大为增加。第五,它具 有 “ 蝴蝶化 ” 效应。一起微小的事件可能引起连锁 反应,产生各式各样的外溢现象。当网络空间的某 一个角落掀起了涟漪,波纹就会迅速扩散至网络空 间的其他领域,进而不断传导构建起一个基本完整 的因果链条,最终形成整个网络空间的 “ 蝴蝶化 ”效 应 16。 总的来说,公众基于新媒体 /自媒体的匿名性、 虚拟性、交互性强、传递速度快等特点,能够无所顾 忌地讨论公共事务和批评政府 及官员,使得监督更 加直接
19、、深入和有效 11。而且,网络公共空间还有 很多缺陷和不足,例如它的虚拟性、易操控性、非理 性、匿名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责任性,给社会治 理带来了挑战 14。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要针对网 络的特点,面对自由化的现实和趋势,提出新的目 标和思路。 二、双重目标 :社会法治与公权控制 正如前文所述,国家治理要调和不同的价值, 因此需要设定具有均衡性的目标。简单来说,网络 公共空间治理的目标分别是建设法治社会和控制 国家权力。前者试图将政治社会规范化和程序化, 目标在于民主过程的法治化,通过法治来约束民主 过程,实现治理的价值和目标,尤其是维护稳定和 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目标。这也体现了网络 公共空
20、间治理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后者主要是 保护政治过程体现的自由和民主价值,因为以国家 为主体的治理本身也应当法治化,才能让国家行为 严格依法进行,符合法治精神。概言之,网络公共 空间治理的法治化分别是对网络的治理和对国家 权力的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双重治理结构:将在 社会领域展开的政治过程纳入到法治轨道,最终建 成法治社会 ;而政治过程本身更需要得到保护,因 此要防止国家 权力滥用。当然,双重治理的最终结 果都是实现法治中国的愿景和目标。 网敝腔间治理 法治社会 限 RA 駐値 - 自由权利 图 1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目标与意义 网络公共空间的快速发展既与新技术进步有 重要关系,也与传统公共空间不
21、够发达有关。因为 舆论环境欠佳,导致了公民意见表达的不充分,自 我利益表达需要通过新的途径或通道 ;政府信息公 开不足,人们公共事务的参与愿望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公众通过网络的参与意愿非常强烈。而且, 通过网络,民众能够摆脱组织化不足等弱点。同 时,网络公共空间的门槛低、成本小、效率高,容易 打破政府设置的 “ 信息壁垒 ” 和 “ 监管壁垒 ” ,一定程 度上避免了资源不平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网络 带来的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性、意见的多元、民意 汇集的迅速性,极大地提升了网络公共空间的民主 价 值。 当网络公共空间发展体现为政治过程时,利用 法治将其规范化、程序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事实 上,
22、通过良好的治理,网络公共空间将是推动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治发展的新动力。它将是民众代表 和政府听取民意、取得民众支持的重要渠道,有助 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公开化,也是增强其决 策和执行合法性的重要方面 11。作为政治社会的 网络公共空间,走向法治化才能保证其有序和有 益。这既是对民主过程的约束,也是一种有力保 障。它正好符合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主张,并将法 治社会与通 过网络的政治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 全面的治理体系。 把法治社会视作一种发展目标,它就成为了政 治和社会组织及其行为的导向和实质约束。狭义 的法治社会仅指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 公权力过程的法治化 17。它首先表现为法治对
23、社 会的影响,主要是对国家、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 的角色和行为的法治化带来的影响。法治社会的 建设目标又会影响国家、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的 角色及其行为。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促使权 力行使方式的转型,进而推动法律的转型。事实 上,法治社会必然要求以国家管控为核心的社会管 理方式转 向 “ 公共治理 ” 。法治社会的多样性、包容 性能够充分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也善于运用不 同的治理工具和法治化机制。它结合了开放的公 共管理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前者是前提,主要是用 来发挥集体选择优势;后者是基础,主要用来发挥 个人选择优势 IS。因此,法治社会能够将不同主体 置于合适的位置,并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公共 空间 治理 法治 原理 秦前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