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好人啊一路平安》读后感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好人啊一路平安》读后感大全.doc(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好人啊!一路平安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好人啊。一路平安读后感大全寒假里,我读了一篇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它叫好人啊。一路平安。主要讲主人公去走亲戚。在车上,一位脚残疾的大哥哥为老奶奶让坐,在这之间,“我”不知情,还暗语批评了那位大哥哥。后来当我知道大哥哥是残疾人时,十分羞愧。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文明事例还有很多,它们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一个弯腰,你就可以将垃圾捡起,你只要用一下力气,就可把井盖放回原位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中不是有一句“举手之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对,这种公德行动,就是提高我们中华民族风尚重要之点。我们不怕以前做得不好,只要我们肯向上,学习雷锋,学习故事中的那位大哥哥。在车上
2、,看见残疾人主动让座,要知道,我们只需难受几分钟,而别人却要这样痛苦一辈子,我们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一小会儿,何乐而不为呢。 同学们,文明礼仪在身边,而创造文明礼仪机会的也有很多,也在我们身边。就几个小小的动作,能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吧。公德行动开始了。 第二篇: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读后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政教系08级素质拓展作品 由读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所想到的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这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山.a.阿莫纳什维利根据他长期进行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的成果写成的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者以一个教学班为实例,借助一个教学的自述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的形式,
3、生动、形象、具体和全面地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们在小学四年级时的学校生活的全过程,读来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阐述了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他们的成长过程,教学教育工作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读完这本书,使我得到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在这本书中,山.a.阿莫纳什维利谈到了在一次小学老师教学法联合小组的会议上,听取了两位女老师介绍他们的教育谬论。她们用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学生们相信:他们的老师万事皆知,永远不会有错误,而且她们认为,要使孩子们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话,甚至错误的话,否则,教育过程就有被歪曲的危险。我十分认同作者对这类教师的评价,
4、这是用虚伪的自尊心、错误理解自己的威信和自己的教育谬误而去损害自己的学生。在我自己的求学生涯中,的确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明明不懂却在装懂,胡说一通来忽悠我们,或者用恫吓的语气、粗暴地打断同学们的质疑,这非但没有让我们觉得他可敬可畏,反而引起我们的反感,私下对他表示不屑一顾,嘲笑他的无知。教师确实应当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阔,能应对学生们的提问。但是,这并非要求每个教师都能时时刻刻回答学生们千奇百怪的问题,遇到答不上的问题,教师也应该诚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在合适的时间里帮助学生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相信没有一位学生会因此而认为他的老师是笨蛋,同样学生也不会
5、因为这样就对他的老师的形象大打折扣。相反,这会让学生更加了解他的老师,(师生的平等地位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认识到老师也是人,会犯错误,也会不知道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啊。这比歪曲现实真相的东西、使人陷入愚昧的无用之物去充塞儿童的头脑,使他们难以认识真理的卑劣行径要高尚得多。 山.a.阿莫纳什维利还谈到,对儿童来说,思想与个性是不可分割的。领会 敬爱的老师所说的话,与领会他们所蔑视的和他们格格不入的人所说的话,其含义是完全不同的。由后者说出的高尚的思想也会变成令人厌恶的东西。因此,教师首先要做一名让学生爱戴的教师,学生才能听其言,信其道。相信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是深受孩子喜爱的,
6、但要做到让孩子们喜爱的老师几乎都有以下这一个共同的特征:站到儿童的立场上去,设身处地地对待他们。儿童并非是一张没有思想没有主张的白纸,虽然他们尚很幼稚,需要帮助和卫护,但他们毕竟是人,有思想,有个性。在这本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书中,作者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写课,你好。这篇作文,与全班同学一起加入少先队,与同学们一起去行军,到森林去野营,一起堆营火,始终在与儿童们融为一体,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最亲密的朋友,更加是他们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作者认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不应该的,让学生分批加入少先队,那么第 二、第三批加入的学生,他未必会觉得很光荣,未必会因为自己不是在第一批
7、加入少先队这个行列而认真去反思自己的不足。相反,他们会不理解为什么老师要把他剔除在第一批的名单之外,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地对待他,不同意对他的处置,抱怨对他是多么的不公正。为此,在作者的努力奔走争取下,他让他们全班的同学同时加入少先队。而且他还孩子气了一把,郑重地要求重新再加入少先队,重温了他孩童时加入少先队员的那份激情。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作者为他们班选择少先队辅导员阿米兰的事。在教师中间,一些教师认为阿米兰聪明能干,是个博学多识的学生,他是学生中的非正式领袖。而在另一些教师眼里,他是种种无秩序的祸根他不听话,妨碍上课,在班上带头造反。他还曾经打手打过一个十年级的学生,而且拒不回
8、答为什么要挑起这次打架事件。但在作者的眼中,这恰恰是正直善良的表现事实上,阿米兰后来当辅导员的出色表现证明作者独具慧眼。这位不安于现状、大胆勇敢的和全面发展的、不形式主义地开展工作的阿米兰辅导员,很快就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爱和尊敬。作者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应该自己去战胜丑恶行为,勇于挺身而出,使干恶事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带着惊慌失措的神色和叫喊声万分恐惧地逃离现场。他鼓励他的学生见义勇为,教会他们善于联合起来反对粗暴行为和不公正,就连他班里个子最矮小的,看上去瘦弱无力列里也敢于表现出正气凛然的情景。这与我们现在的教育多么的不同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是被告知安全第一,闲事
9、莫管,为了维护表面的所谓秩 序,使得我们良心变得麻木不仁。难怪人们会说现在的人越来越冷漠,这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得不负上责任。 读完这一本教育著作,更加坚定地我当一名好老师的信念,我想,如果当我如愿走上讲台,我一定会把自己也当作与学生们一样大的孩子,想他们所想,做一名称职的“孩子王”。为此,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我一定要努力地做到最好。 第三篇: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读后感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读后感 卢梭说,不好的教育方式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不考虑孩子的问题,却要强迫他们去接受成年人才应该知道的东西。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山a阿莫纳什维利所著的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中,我明白了,学校
10、、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师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他以一个教学班为实例,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这些活动涉及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教育主张。本书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反映了小学毕业班的学校生活。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每当我作为一名学生坐到学生课桌的座位上时,总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攫住我的心,我甚至坚信这一点:在这时,我的思维进程,我的点点滴滴创造的闪现将蔓延到整个寂静无声的教室,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完成难度较大的作业,激起他们的创造才能。 每次布置好作业,我(很多同事应该都是这样
11、的吧)习惯于在教室里踱来踱去,像一个趾高气扬的监督者,东指西点,为了显示我的存在,我不时打破教室的寂静:“要注意看题,不要粗心大意”“张三的字写得不错,哎,李四,你的字写得这么潦草,这怎么行。”“喂,思想要集中,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阿莫纳什维利曾经也是这样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他体会到教师的呵斥声和严厉的视线像一支支利箭,刺入了儿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里,由于这些利箭,他们的思维活动因疼痛而开始痉挛起来,猝然停止了下来。关于这一点体验,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你逛商场时即使想买衣服,恐怕也不会喜欢售货员在你周围巡视,因为她的驻步和注视可能打扰了你的情绪。所以,阿莫纳什维利决定尝试着也做一个学生,与
12、他的孩子们一起同样体验一下独立思考的艰辛和创造激情的快乐。于是,他静静地做到了学生中间,和孩子们一起完成较高难度的作业,教室里静悄悄的,阿莫纳什维利不时地抬起头来,望着他的孩子们,他们有的咬着笔,有的闭着双眼坐着,有的正在专心地写着什么,有的注视着窗外。当他感到困难时,他小声地向他的学生求救,他们会认真地回答他,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景,没有人置身事外,师生的思维像一条条欢快的小溪,融汇成教室里活跃的思维海洋。如果教师把自己作为一个权威者、监视者的话,是不可能坐到学生中间去的,只有当他把自己当作“平等者中的首席”时,这一切才有可能发生。而我似乎在分数的高压下将这点忽视很久了。 其实从中我读到的教
13、育定位是:教育儿童实际上就是培养儿童的生活,教师应该培养的不是儿童,而是儿童的生活。说简单点就是:爱儿童。爱是人类的太阳,太阳散发着光和热,没有光和热就没有地上的生命。教师应该散发出人的善良和爱,没有善良和爱就不能培养人的人道心肠。只要儿童感到:教师爱着他,真诚、无私地爱着他,他就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爱可以使教育变得容易起来。教育不就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嘛。说起来容易,却值得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深思。 读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有感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是改变教学的36部教育名著中的一部,由阿莫纳什维利编写,有孩子们,你好。孩子们,你们生活的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这部书是三部曲的第三
14、部,书中反映了小学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生活。 作者原来有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布置完学生的学习任务后,习惯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想一个趾高气昂的监督者,东指西指,“注意看题,不要粗心大意”;“恩,张三的字写得真不错”;“来,抬头看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等等,通过读这本书,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教师这样的呵斥与视线就像一支支利箭刺入了儿童创造性活动中,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活动猝然停止。想想平时课堂中的自己,不就是这样吗。突然地打断,终止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作者为他们班选择少先队辅导员阿米兰的事。在教师中间,一些教师认为阿米兰聪明能干,是个博学多识的学生,他是学生中的非正式领袖。而在另一些教师
15、眼里,他是种种无秩序的祸根他不听话,妨碍上课,在班上带头造反。他还曾经打手打过一个十年级的学生,而且拒不回答为什么要挑起这次打架事件。但在作者的眼中,这恰恰是正直善良的表现事实上,阿米兰后来当辅导员的出色表现证明作者独具慧眼。这位不安于现状、大胆勇敢的和全面发展的、不形式主义地开展工作的阿米兰辅导员,很快就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爱和尊敬。作者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应该自己去战胜丑恶行为,勇于挺身而出,使干恶事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带着惊慌失措的神色和叫喊声万分恐惧地逃离现场。他鼓励他的学生见义勇为,教会他们善于联合起来反对粗暴行为和不公正,就连他班里个子最矮小的,看上去瘦弱无
16、力列里也敢于表现出正气凛然的情景。这与我们现在的教育多么的不同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是被告知安全第一,闲事莫管,为了维护表面的所谓秩序,使得我们良心变得麻木不仁。另外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我的学生当中也有这样的一个学生,聪明但是好动,和阿米兰一样不听话,妨碍上课,有次甚至动手打了一位老教师,对于这样一个令人很头疼的学生,我一度想过要放弃,但幸运的是,我读了他的这本书,他对阿米兰的教育对我影响很大,让我认真的思考对于这样有一个孩子我该怎样教育,或许他会变得很优秀,将来很有成就,这一切也许就掌握在我的手中,现在我正在感觉到他的改变,哪怕是经常地反复,哪怕是很慢,但是我感觉觉到了,他在
17、一点一点的改变,很庆幸当时的我没有鲁莽的放弃。 读完这一本教育著作,更加坚定地我当一名好老师的信念,我想,如果当我如愿走上讲台,我一定会把自己也当作与学生们一样大的孩子,想他们所想,做一名称职的“孩子王”。为此,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我一定要努力地做到最好。 2月19日星期六天气:阴 寒假闲暇时间,我就拿起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细细看来。这本书是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和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之三,三部书的书名就是三句问候和祝福孩子们的话语,透露出阿莫纳什维利对孩子们真切的关爱。记得上学期,万老师曾经向我们
18、组的老师推荐过这套书,放假前,终于从付手上借来了其中一本,当我看到书的题目时,非常好奇地想看看这位大师到底将怎样不用分数去评价学生。在阿莫纳什维利的笔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见解,而身为老师的他从来没有喝斥过学生,他以人道的态度关心、爱护、帮助和教育每一个学生。书中令我久久无法放下一再细读的章节有许多,品味再三的警句佳句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有很多事例都令我深深感动。特别是他写的第二章课的颂歌,每一节,每一句,我都用心看着。他辅导学生进行书面表达自成一套,几乎每个孩子都愿去构建思维的“云层”,他的学生对课的赞誉,充满想象,充满智慧,充满对老师的喜爱,其间给了我巨大的
19、启示,让我深深佩服之余,也不断地反思自己。 课的颂歌整个章节是围绕以课,你好。为主题的作文而展开的。而课的颂歌这个题目其实就是那些三年级孩子中的一个写的题目。我们知道,很多孩子都害怕写作文,都碍于书面语的表达,在阿莫纳什维利的班上,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书面表达。很多专家都认为孩子的书面语表达是在低年级时做抄写、听写的练习,用背熟了的句子回答问题,默写背熟了的诗歌,复述故事内容,在丰富自己口语的基础上,到一定年龄阶段就会自然发展起来的。可他不这样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他苦苦思索,查找大量书籍,去寻找能打开发展低年级孩子书面语能力的钥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从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著作中找
20、到了,并且将他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他改变了以往书面语练习的形式,而是致力于培养孩子的一些能力:“用词造句、合乎逻辑地构思内容、幻想;让他们做所谓的自由题作文,让他们用这种写作方式写自己的处世态度自己的印象、思想,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评价等。”他还找到了多方面的动机源,去促进孩子的书面语能力的发展:“编自己的著作集,出版自己的书,就某一个题目准备向全班同学作报告,给因病缺课的同学写信,出版报纸,参加竞赛,写日记等等。”他的这些有趣的作业的设计,使得孩子愿意去写,并且乐此不彼,也使得孩子掌握书面语的水平大大提高。 在二年级时,他就开始让孩子们写日记了。他有专门的课让孩子们写日记,“这种课的宗旨
21、是:“分析(并且是批判地分析)自己的行为,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认识自我和确定自己的立场。”到三年级末,他的孩子们累计都写满了68册日记本。而我们一般的老师,每次的日记本可能都会收上来批改,以便于监督学生认真完成。可往往很多学生都是敷衍了事,不讲自己的真心话,或者对写日记很厌烦,觉得是成了自己的一个负担,完成情况,实在令人担忧。而他的孩子们的日记本都不出示给任何人看,在日记本中包藏着他们的秘密和直言不讳。而往往这样,他的很多学生都愿意将自己的日记给老师读一读,这样老师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孩子们。孩子们都喜欢自由,还他们自由支配的权利,无疑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让他们在
22、这个空间里畅所欲言,释放自己的心灵,没有压力,没有负担,那是一个多么好的境界啊。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会去评价我们的学生。可是,我们却没有认真去对待来自孩子们的评价。孩子们天真而可爱,说的话一定会是他们的心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孩子们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课。同样,也可以因为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某一学科的学习。只有当教师受到学生的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试问如果不是全心投入地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又如何能得到学生们的回报呢。其实读了这本书后我已不想再去追问如何不用分数去评价学生,因为作者本就想告诉我们除了分数以外,评价学生的方法太
23、多太多,而最好的其实就是作为教师的那颗责任心,那颗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心。但愿这样一本好书,能有更多的人读到;但愿它能给更多的老师带来一丝启发;但愿我们今后的课堂,也能充满着孩子们的热情,充满着教师的激情和智慧,成为孩子乐于学习的天地。 苏联人的名字,总是很难记,而通过两周的阅读,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大名,终于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海。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的震撼来自于学生们建议的“课的纪念碑”。彩虹有多少种颜色、在词汇的大洋深处、黑板上的生活每一个学生的设计都那样充满个性,每一份表达都淋漓尽致,这是一群四年级的学生,比我班上的孩子应该还小一岁吧,怎么他们的思想就能如此丰厚呢。阿莫纳什维利和特别的
24、女生萨哈拉的老师波笛小姐一样,倡导学生写日记,抒写自己的心灵,他们不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让学生写作,只是为了抒写自己的心灵。 因为日记,阿莫纳什维利走进了瓦扎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孩子的无助和伤心。他去了男孩子的家,见到了他们全家人,让他们去看望躺在医院里的瓦扎的妈妈,在我们看来,这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工作的边界,但阿莫纳什维利的工作没有边界,就像他对孩子的爱一样,没有边界。 阿莫纳什维利是一位改革家,他有将分数付之一炬的勇气,他有带着孩子们外出行军的魄力。在他看来,分数只是对儿童施加社会压力的工具,成了区分“优等生”和“差等生”、“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尺,大多数学生每天都是怀着不满的心
25、情放学回家的,分数阻碍着我们把儿童联合起来,阻碍着我们组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据苏联教育部于1985年颁布的小学一年级招生办法中的规定,在新四年制小学一年级取消传统的分数和考试,不布置家庭作业,学生的书包不必背回家。显而易见,阿莫纳什维利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为这些改革举措提供了成功经验和范例。 关于少先队工作,阿莫纳什维利利用很长的篇幅强调了让全部儿童一次性加入少先队组织的重要性。还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一年级新生加入少先队是分批的,建队日是一批“先进分子”,“六一节”是第二批,当时从未想过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后来渐渐地都改成了一次性入队,我们还经常这样抱怨:有的孩子根本不配戴红领巾,却只能让他随
26、大流;有的孩子轻易地戴上了红领巾,却很不珍惜。现在看来,问题的关键不是一次性入队,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根本就没有感受到入队的意义。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应该把自己怎样加入少先队这件事永远铭记于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把这一天的生活组织得能够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一天。看,经过几周的精心准备,11月4日终于来到了,虽然每个人都知道集会的时间是中午12点15分,但大家都提早来到了学校大院里,和着喜悦的鼓声和铜号声的节拍,迈着整齐的步伐,向着胜利公园行进,逐个进行宣誓,戴上红领巾,接受六年级少先队员的入队纪念礼物,向无名战士墓献花,列队为烈士们默哀守灵,在公园的露天舞台举行以“少先队
27、员全体少年儿童的榜样”为主题的文娱演出这样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呀。 阿莫纳什维利,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什维利学校教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书是作者对自己教育理念的阐释,更是对即将离开的孩子们在校生活的回顾,和对他们的祝福。不能不说作为教师阿莫什维利是伟大的,是有耐心和爱心的,他在自己的班不断试验着,他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不论是对于我们的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为人师 “如果一个教师很懒惰,不能深思熟虑地竭尽全力地和怀着对儿童深深的爱
28、去设计学生们的每一个学日,每一堂课的生活,随之而来的就是他的成百上千个学生的懒惰,使他们成为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不做家庭作业的和不履行被委托的公益事务的人。”这是作者在第一章同事一节中所写的。看到这段我不由得多读了几遍,它不时地让我想到了我的教学,有时我也为学生的懒惰而大发雷霆,有时也会学生不完成作业去惩罚他,课堂中也时常为学生的不认真而懊恼。那时我总觉得是学生的错,是学生在不断地犯错误。而现在,我不断在咀嚼这段话时突然意识到,学生的状态不也正是我工作状态的一种反应。有时在课堂上我表现得也是很随意,经常想到哪讲到哪,有时自己还自鸣得意地认为这是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讲的高兴了会随意地拿起学生的书讲
29、。这种自以为是的上课状态中学生很难发现我的严谨和认真,也许孩子们上课的不认真,作业的不完成与我上课时的“随意”有很大关系。 对于课 对于我们的课,阿莫什维利似乎比我们高明的多,我们只是在一味地利用我们的每一节课,尽量灌输给学生知识,而阿莫什维利不仅是利用,它是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去了解学生眼中的课,学生喜欢的课是什么。让学生自觉地发现课的重要性,自觉地在课堂中汲取知识,这样的课才是为孩子们喜欢的。在书中的第二章课的颂歌中有孩子们对课的不同认识,和阿莫什维利对课的不断思考。这正是作者不断走进儿童心理去探究儿童心理的需求,只有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儿童喜欢的课才是最好的课,只
30、有乐于关注儿童的老师才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老师。“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道德教养,知识不等于道德教养。”是的。知识的增长可能会使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增长,但是知识不等于道德,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什么道理都知道,却总会犯错,那是因为他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驱力不够,这种过程正是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的细心呵护和榜样作用的。其实,每个孩子在上学的第一天他都是兴奋的,充满兴趣的。能看得出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是希望学习,希望在学校里收获快乐的,但是因为学校的教育过多的以分数论英雄,更多地将孩子分成优等生和差生,使优秀的学生越来越追求分数,差的学生越来越厌学。孩子失去了对课的兴趣,也就难以再努力学习,诚然我们不能
31、否认学生的先天差异,但是如果孩子内心失去了对课的美好感觉,再好的教育也是徒然。 关于爱 可以说在阿莫什维利的书中处处洋溢着爱,处处让人感受到爱,让我感觉到他的爱来的那么自然有那么亲切,包括他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甚至是和学生的每一次交流。让我觉得,教师要懂得自己的学生,要和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要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这更让我想起了前两天主任和我的谈话,什么是爱。什么是爱学生。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是最爱学生的,没有谁会比我更爱孩子,可当我听完主任的话却突然发现我的爱是那样深沉而又笨拙,是那样的发自内心而又付诸东流。 是什么带来这么大的差异,在讲述中我发现主任的爱来的那么轻巧而又自然,同样
32、是批评她能让学生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同样是表扬她能激起全班同学的上进心,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个老师的教育机智,更是一种批评的艺术、一种表扬的艺术。 爱他要让他感觉到,如果孩子的内心感觉不到老师对她的爱,那这种严厉的爱只会带给他伤害。爱在心中更要在口中,要学会向孩子表达你的爱,要学会有艺术的传递你的爱,只有爱的输出和接受都畅通这种爱才会带来一种效应那就是教育的作用。学会批评更学会表扬吧,我们的教育需要爱在心中更在口。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阅读手记(3) 读完第二章,最重要的是关于“课”的思考。是师生共写课,你好的精彩记述。阿莫纳什维利总是与学生一起从事那些较为复杂的劳动,如作文,每当这时,他“都
33、要像一名学生一样,坐到学生课桌的坐位上去,完成与自己的学生正在做的同样的那种作业。”他认为,“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与学生合作和理解他们的方法。”(99页)他后来说,教师应对儿童“深入理解”(151页),我想,这种摒弃了权力之上的与学生共同作业的方法,也正是“深入理解”儿童的途径之一。而他所描述的他的“很久以前”的做法,则是我们绝大部分教师的写照:“在我还是一个权力主义的教师的时候,在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的课上,我就在教室里踱来踱去,巡视着他们,察看他们每一个人是怎样完成作业的,我不时地赞扬某人或指责某人。这种赞扬声或指责声要一直延续到孩子们完成作业的时候为止。然后我收齐他们的本子,批改他们所完成的
34、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可能感受到小学生们沉浸在其中的那种创造的激情,不可能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师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彼此异己”的人,教师成为了“监学”。(99页) 本章中最精彩的内容是师生关于“好课”的描述。阿莫纳利维利首先朗读他自己的课,你好,这是一篇课堂教学论的散文诗(105107页),他认为,课“生活在我的脑海里,生活在我的心灵里”,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课是师生一起创造的,所以,它“生活在我们教室里,但不是在教室里空无一人的时候,而是只有我和我的学生们齐集一堂的时候”,在课堂上,“我的学生在加深知识和友谊,我在完善自己的教育技巧。”课堂使他“获得了当一辈子教师的幸福”。 关于课堂,
35、阿莫纳什维利有千言万语。他谈到了文学的熏陶,他说:“如果让全班学生在课上一起听文学作品朗诵,并且,如果朗诵者是他们的一位善于感情充沛和满怀激情地朗诵的同学,再者,如果这时教师本人一点也不怕难为情地当着学生的面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感情,文学作品对小学生的教育影响就能增强很多倍。”(113页)比如关于“躲在遮住黑板的帷幕里做作业”,这一小小的教学法,却引起了学生巨大的学生兴趣。这是神奇的“帷幕”。(123页)还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黑板上的生活,让阿莫纳利维利感慨万千,他因此论述了“黑板的教学论意义”,反对“黑板消亡说”(126127页),并且指出教师“要把黑板当做一块在上面反映你与你的学生在课堂上共同生
36、活的银幕”(128页)。他还认为,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怀疑的能力”,提出“既要相信,也要检验”的怀疑论,认为“如果不在童年时就奠定怀疑能力的基础,在成人时这种能力就不会出现;而没有怀疑能力,人就没有激发创造才能的心灵之火”(133页)。他认为,知识不等于道德教养,“知识可能具有这种负荷,但只有在特殊的条件上才有这种可能性”(137页),这个条件就是取决于“怎样的教师教儿童和怎样教”,这是“教育性教学的最主要的条件”(138页)。 关于好的课堂,阿莫纳什维利再一次认为,学生是我们的老师,“最使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够教我教育学,教我怎样完善自己的教育艺术。”(153页)虽然他们不会写出教育学论文
37、来,来只要我们看看他们描述的课堂,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课,你好”就是我们的“教育学参考书”(154页)。 今天是年初三,一会儿要回莘塔,到大姐家一起吃饭。 2007年2月20日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阅读手记(2) 昨夜睡得真好,疲倦一恢复,人就又闲不住,原本想今天不出去了,但还是去了八都。 第二章读了一半,有两点收获,一是关于对“课”的重视,在“伊利科的校历”中,注明了每节课的节次,而对于一些重要的课时,他们要开展一些纪念活动,比如第2500节课马上要到了,他们就在第2499节课上写一篇作文,然后在2500节课上朗读。甚至,他们的“校历”上还会有第几分钟的记述,
38、比如第2858节课的第5分钟,是他们上学以来的第10万分钟。关于这份“校历”的意义,阿莫纳什维利说:“孩子们用它来记录每一个学日、每一堂课和在课上的每一分钟,是为了不让学习的时光白白地流失了。他们之所以要记录每一个学日、每一堂课和在课上的分钟,这是因为,这些学日、课和分钟使他们得到交往的快乐和能够转化为快乐感受的认识的艰苦。”(71页) 二是关于写作,即书面语的意义。在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阅读手记(4)中,我曾经写道:“我们的写作也是这样,写作如果仅仅是技巧(当然,写作肯定是需要技巧的训练的),写作如果没有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那也是十分可悲的。”今天看到了阿莫纳什维利关于学生书面语的意义的
39、表述,果然如此。他认为,书面语是“使自我具体化的过程”,他认为,我们不能等待书面语年龄的到来,不能等待学生口语发展到一定时间后再来发展书面语,而是要让儿童“及时掌握书面语”,应该创设一种“主动进击的教学法”,用以取代“消极坐待的教学法”,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为了:“第一,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第二,用更完善的思维方式丰富他们的智慧;第三,用新的活动形式丰富他们的生活;第四,引导他们加强自我意识、自我决定和自我教育。”(82页)我认为,这四个“为了”是写作教学的纲领,是极其重要的,在这种的纲领的指导下,写作的过程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教书,以爱的名义读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当我第一次拿到
40、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时,一下子就被这个书名吸引多么亲切,多么温馨。这本书是阿莫纳什维利根据他长期进行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的成果写成的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读完全书,我闭上眼睛,一位和善、亲切、循循善诱的智者形象缓缓出现在我的眼前。不禁感叹,我于此书,相见恨晚呐。 较之译者的序,我更青睐作者的自序,这里真实地浓缩了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中的智慧之源,不在虚无的天际,也非封闭的大脑,一切均来自于他的教学实践。 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们在改变自己的面貌,他们的心理、对现实的态度、集体生活的特性都在不断地改造之中。既然儿童在改变自己的面貌,那么教师也必须改变自己与他们交往的风格
41、和方式方法,既要看到学生现时的特点,也要预见到他们在将来的特点。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应该是乐观主义的和超前于儿童的成长的。 读了这样一段话后,我平静的内心不由得战栗了,不禁反躬自问: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是否保护了孩子们个性的发展。我是否用宽容诚挚的心来看待孩子们的错误和进步。我是否贯彻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教学理念。 这本书,让我读到了感性的叙述,理性的思考。 阅读,因爱而美妙 本书的第一章,以“灵感的源泉”为标题,阿莫纳什维利开篇就谈到“要使自己有新的见闻告诉孩子们”,他主张教师要多游历和阅读,前者增加直接经验,后者丰富间接经验,均可为教学服务。 阿莫纳什维利回忆了自己40年前的一位老师,这位
42、老师常借给他书籍阅读,并要其说出独特的见解。我想,正是这样一位“灵魂的领路人”,才使阿莫纳什维利打开了思维之窗并立志踏上三尺讲台吧。 的确,阅读心灵的爱的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生命。 我常常问孩子们,你们喜欢怎样的语文课。我知道,这样的问题是过大了,但七年级孩子总能用他们原有的经验来告诉我他们的心理话:我们喜欢可以听到很多有趣故事的语文课。我想,只有一个用心去触摸文字的老师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吧。 而作为语文教师,丰富自己的课堂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应该做孩子们阅读习惯的榜样,阅读方向的领路人。阅读能使人远离偏见,抛开偏执,开拓视野,触摸灵魂。而爱的阅读能使我们“并不把文
43、学作为一个知识领域来接受,而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为人处世的立场、观点和世界观”。“文学变成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心灵的一面镜子:往里面瞧去,你能看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教师不仅自己要把阅读当作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更要引导孩子们去感受文字的力量,从而热爱文字,使文字在生活中妙不可言。 现在,我更加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引申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名著片段,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想法设法为他们提供一些可读的材料,使他们更多地接触语文的外延,让语文走进他们的生活,让生活充满语文味。 课堂,因爱而生动 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列出了他的孩子们对上课的看法。大多数的孩子都
44、对上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渴望,有孩子这样描述: 课,你好。 要我告诉你吗,你是怎样的。 你是一个英明的、善良的、快乐的、亲切的、有趣的和可爱的人。 是的,对我来说,你真像一个时时刻刻伴随我的人一样,你教给我知识和教育我做一个真正的人,你用有趣的课业把我完完全全吸引住。 这样的充满爱的智慧的句子在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笔下比比皆是,他们对课堂或是兴奋,或是期待。我想,这与阿莫那什维利的主张和实践息息相关。他的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课堂之中,没有严厉的批评,义正严明的告诫,只有寓教于乐的轻松和收获。 我常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既轻松又有效,但每每至此,智慧之泉往往走进逼仄的峡
45、谷,我找不到答案。或许,阿莫纳什维利给我打开了一条通往万里平畴的路。他之所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他的教育实践中,是基于“爱”这一人类共通的最普遍而又最高尚的情感。阿莫纳什维利给他毕业班的所有孩子都写了信,字里行间,他一视同仁地对所有孩子倾注了爱的声音:他对每个孩子的兴趣了如指掌,对他们的特长如数家珍,对他们的不足悉心指正,字字句句充满“爱”的关怀。我想,正是爱使死气沉沉的课堂焕发生机,熠熠闪光。 当然,阿莫纳什维利并没有回避孩子对课堂表现出的厌恶情绪。有些孩子直言不讳:课,千篇一律是你的家常便饭。我不喜欢你总是这个样子。这时我就坐不安稳,在座位上转来转去,迷恋于与课无关的事,我因之而受到指责。但难
46、道这是我的过错吗。每当你训斥我们,与我们发生冲突,在班上散布不愉快的情绪时,我简直非常讨厌你。我真想变成一个聋子、瞎子,这样我就既见不到你,也听不到你的声音。我真想离开你,离得你远远的 看到这样的文字,想必多数老师都会感到震惊与不满。这样的学生,如果不是彻头彻尾的后进生还会是什么。但阿莫纳什维利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并不是不喜欢课堂本身,而是不喜爱或不接受教师上课的方式、方法,如果教师能试着改变,那么情况或许就截然不同。 在我的班里,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刚进初中时,她沉默寡言,每次课堂练习,她几乎总是最先完成,然后便无精打采,目光游离。发觉这样的情形后,我总是有意在课堂上提问她,而她每次都回答得很
47、出色。我在全班同学面前高度赞赏了她的作文后,她在周记里这样写道:“我最爱上语文课,我喜欢语文老师,她让我感受到她在时刻关注着我,我相信,我的语文成绩会更上一层楼的。” 可见,学生并不是没有感知能力,他们会观察判断,“爱”使得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自然而融洽,“爱”更使得教师能够放下身段,以俯身的姿态,以合作的形式,悉心呵护好孩子们在转型期、叛逆期时心理上微妙细小的变化,进行良性的师生互动。 生命,因爱而永恒 我分外喜爱本书第四章中的这个标题“让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 我常想,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那么,等孩子们长大,回忆旧事的时候,能否想起曾经的那个“我”呢。我往往不敢做出肯定的回答。 我也曾细细回忆,能让我至今为其保留记忆空间的老师还有多少。还好,我想起了自己小学 五、六年级的班主任沈老师。十多年了,我还记得那个画面:那一天,学校举行文艺会,在操场进行,可早先我班有一位同学的脚骨折了,自然无法下楼。我们出于关心,告诉老师说让她待在四楼的教室里休息吧,在我们准备搬凳子下楼的时候,沈老师二话没说,背起那位同学吭哧吭哧就往楼梯走去。那一刻,我们立在那儿,动容了。这样的画面,可比上整一学期的思品课来得有效得多啊。 所以,一个拥有爱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永葆教学生命的老师。他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说他多么负责,多么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