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数据的波动程度》-名师教学设计.docx
《中小学课程-《数据的波动程度》-名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课程-《数据的波动程度》-名师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类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后,学习刻画数据波动(离散)程度的量,即方差。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相近时,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也可以用一个量来刻画波动大小,从而引入方差。方差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应用它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二学生学情分析由于这节课是方差的第一节课,用方差来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稳定性),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这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教师要剖析公式中每一
2、个元素的意义,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方差的意义和计算,会用方差处理数据。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能运用方差处理数据。来源: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情感目标:感悟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趣。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方差的意义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方差概念形成过程、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五教法与学法:在探究方差公式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计算。在启
3、发讲授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六课程实施类型4+X课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七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谁的成绩好?)三次考试中我们班张泉和黄玲两同学数学成绩如下:张泉:89 85 88 黄玲:88 87 87你觉得哪个同学成绩好?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老师不做解析,留下疑问)教师利用了本班同学的考试成绩比较设置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新知作铺垫。活动1:(先单独计算,再小组讨论)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来参赛选手的年龄如下:甲队 26 25 28 2
4、8 24 28 26 28 27 29乙队 28 27 25 28 27 26 28 27 27 26(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多少?(2)你能说说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吗?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是?学生:先单独计算后分组交流。两名学生代表上黑板计算。老师:提问学生计算结果。让学生明确可以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发现甲、乙两队选手的年龄波动相差不大,仅仅知道平均数是无法比较的。活动2::看图分析用图表整理这两组数据,分析图表,看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甲队的平均年龄分布图 乙队的平均年龄分布图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代表说一说本组同学的看法)老师:深入参与学生
5、的活动,适当指导讨论,倾听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学生提出看谁的稳定性好,就选谁。在此处点明了为什么要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即稳定性)。使学生理解可以用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 。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还需要用数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稳定性。比较上面的两幅图可以看出,甲队选手的年龄与其平均年龄的偏差巨大,乙队选手的年龄较集中地分布在平均年龄左右,那么我们从图中看出的结果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呢?为了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可以采用很多方法,统计中常采用下面的做法:设有n 个数据x1,x2,xn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据的波动程度 中小学 课程 数据 波动 程度 名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