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二)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散文阅读训练(二)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训练(二)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散文阅读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段新权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1958年,袁
2、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兴奋的袁隆平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袁隆平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2年,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这年暑假,他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
3、家杨国荣。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些国外研究的情况。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
4、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此,杂交水稻开始真正大面积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声大振。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准备提拔他担任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袁隆平诚恳地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别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倘若真当上领导,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院里本来要给袁隆平换一间大
5、一点的办公室,但袁隆平坚决不同意,说:“何必浪费呢。”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每年手里的经费成千上万,但他对科研工作的经费也非常“吝啬”。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袁隆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但他还是以原来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仍旧是那个朴素的如农民一样的老头。50年来,在促进水稻增产这座科研高峰上,袁隆平及其团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多次创造水稻大面积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宣布,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4期中国超级稻亩产达1026.7公斤,创造新纪录。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
6、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相关链接家再大,也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你每天也只能吃三餐饭,所以,我对钱这个东西看得很淡,够用就行。袁隆平他是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联合国首席农业顾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然而至今,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他每天至少去一次农田。几十年来,除了多一些皱纹,整个人没变过。(一个价值一亿元的名字)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标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表意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且满怀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富有感染力。B文章运用倒叙
7、的手法,写英美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还有他的大学老师杨国荣,目的是突出袁隆平不为权威束缚、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C作者写袁隆平,既概括介绍,又细描细绘,点面结合,富有说服力。其中写袁隆平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地勘察稻穗就是特写镜头。D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饱含深情,像“吝啬”就是正话反说,似贬实褒。2本文第段介绍了人物的相关信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请结合原文语句简要概括袁隆平的形象特征。4论语中有言“躬行君子。”选文第段正体现了袁隆平这一品格,请摘录其中一句,抄写下来。5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
8、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发?【答案】1AC2开头第段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经历,高度评价他的杰出贡献。饱含对袁隆平的赞美、钦佩之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突出主旨,统摄全篇,使文章结构紧凑。3袁隆平是个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从文中他在分配志愿书上写下的话可以看出来;他也是个不畏艰苦,坚忍不拔,有勇敢顽强意志的人,从文中“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农民都自叹不如”这句可以看出;他还是个执着于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的人,从文中“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可以看出。4示例:六七月份的天气,他
9、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5含义是:84岁的袁隆平,本该颐养天年,但他一心想着为祖国、为人类做出贡献,仍然心存壮志,坚持不懈地奋斗。体现了老当益壮(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启发: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启发: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启发:目标明确,不懈奋斗。启发:有了目标,更要刻苦钻研。【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表述错误,根据本文第段“1953年,23岁的袁隆平”,第段“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第段“1962年”,第段“1
10、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第段“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第段“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第段“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第段“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第段“2014年10月10日”可知,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序;D.本文没有用到抒情的表达方式,因此“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表述错误;故选AC。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内容上:联系第段“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
11、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可知这是概括了袁隆平的经历,根据“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可知,这是介绍袁隆平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作者强调袁隆平生平经历和为中国为世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可以看出作者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也为全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联系第段“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可知,这与标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相照应,结合后文可知这篇文章是围绕袁隆平的经历和成就来写的,因此第段概括了文章的主
12、要内容,统摄全篇,使文章构成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和紧凑。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联系本文第段“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可看出袁隆平是个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联系本文第段“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
13、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可知,袁隆平是一个不畏艰苦,坚忍不拔,有勇敢顽强意志的人;联系本文第段“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以及第段“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第段“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可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执着于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的人;4“躬行君子”的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其中“躬行”是亲
14、身实践。第段里描写袁隆平亲身实践的句子如: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谈启发。理解: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情感上来分析。内容上:联系“84岁的袁隆”“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可知,写出了袁隆平虽然已经是高龄,但是依旧怀揣梦想,坚持奋斗,联系“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可知,写出了袁隆平为人类事业孜孜不倦,体现了他坚持
15、不懈老当益壮的精神,表达的是作者对他的高度赞美之情。启发:从袁隆平虽已84岁仍然想着攻关目标,不断钻研,启示我们要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从袁隆平提出的希望“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启示我们要不畏困难,敢于挑战以及目标明确,不懈奋斗;从袁隆平为了达成目标不断地实地考察和钻研启示我们要有了目标,更要刻苦钻研。(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大碗铁扬那时,乡人吃饭用三种碗,大、中、小。中号碗用途最广,乡人吃饭多用它。小号碗属于孩子,是中号碗的半碗。大号碗的容量是中号的一倍或更多,人们管这种碗叫钵碗,家里的壮劳力吃饭用它,女人
16、们吃饭不用大碗,我母亲却有一只,这是她的专用,且每年只用一次,那是她生日。当母亲端起这碗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了。这时的母亲从一个什么地方捧出这只大碗,自言自语着说:“今天换个大碗。”说着把锅里的“饭”不声不响地盛入碗中,坐在自己刚劳作过的灶前,呼呼喝起来。那时灶膛的余火尚在,余火映着她那一张平时就显黑的脸,脸上只是一派的满足,神情十分悠闲。没有人去向母亲祝贺,那时的我们只知道这是母亲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对于母亲来说,有别于三百六十五天的任何一天。她端出了大碗。在平常的日子里,母亲是一个不显山水的人,她少言语,多劳作,担负着全家人衣食的运转,具有一双“解放脚”的母亲从早到晚只是
17、在家中行走着。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就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晩间的纺车声。母亲是没有时间和我们说话的。待到说话时,她不得不把内容压缩到最短。“走吧。”这是她催我上学了。“睡吧。”当然这是催我上床。“给。”那是她正把一点吃食交给我,或一块饼子或一块山药。也许正是因了母亲那简短的吩咐和呼喊,我们做子女的才心领神会、无条件地接受着、执行着。我奶奶却是一位见过世面说话唠叨的人,她嫌母亲把饭食做得单调又少于和她交流,常常朝母亲没有人称地唠叨着:“给你说事,也不知你记住没记住。也不知你明白不明白。你说就煎这两条鱼”她是说我母亲煎的鱼不合她的口味。当然,鱼在我们那里是稀罕
18、之稀罕,我娘不会做鱼,经常被奶奶嫌弃。有一年母亲没有端出她的大碗,那是1947年,北方农村大变革的年代,一天当持枪的民兵要带走奶奶时,母亲却站了出来,她对来人说:“叫我吧。”她边说边向门外走去。于是替奶奶服刑的母亲便被集中到村中一家大牢似的大屋里。送饭的任务则落到我的头上。奶奶把稀薄的稀饭盛入一个瓦罐,我信手从碗橱上拿下一只中号黑碗,刚要出门。奶奶却把一只大碗递过来说:“用大碗。”这是母亲的大碗,我后悔我为什么没有想到。我低头走过大街去给母亲送饭,躲避着村人的眼光,走到“牢”门,经过检查,我从“号”中喊出母亲,我看母亲在一个背静处吃饭。她把饭盛在她的大碗中,想了想说:“你想出未的?”我说:“是
19、奶奶。”母亲的嘴在碗边上停歇片刻,呼呼喝起来。那饭很稀,母亲呼呼地、饥不择食地喝着。我看母亲少有的“吃相”,心里酸酸的。几年后,时局归于平静,我们这班投身革命的子女,有能力使母亲重新开始她的另一种生活了,争着抢着要把她从老家接出来。然而一个噩耗传来,她去世了。得了一种没有诊断清楚的胃肠道大出血病。父亲虽然是医生也没有能够挽救她的生命。我接父亲的电话由省城回家奔丧,出殡时长子要戴重孝,打幡,摔“老盆”。打幡、摔盆是葬礼中的重中之重。热情的乡亲(一位先前押送母亲的民兵)为母亲买来崭新的瓦盆。这时父亲却有了新意,他举出了母亲的大碗,把大碗交到我的手中说:“摔它吧。”我按照长孝子的规矩,痛哭着,跪在母
20、亲的棺前,举着这“盆”朝着母亲的棺头,用力摔去,母亲的大碗被我摔得粉碎,我努力完成着父亲这个代表着全家人的心愿。可惜,奶奶己过世,奶奶若健在,我猜她也会有此提议的。她要用此举来补充婆媳间的那些小不愉快吧。至今,我仍赞美父亲的举动,有了这举动才完美了母亲的丧事,也完美了母亲的一生,完美了一家人对这位女性的敬重。几十年过去了,为研究民间的瓷绘艺术,我酷爱收集瓷片。为此我四处寻找、发现。但,每当我摆弄起瓷片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遗憾。我的瓷片里却没有我母亲那只大碗的一星半点。6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大碗”讲述的事情。文章讲述了母亲的大碗的故事,依次为_母亲替奶奶服刑时,奶奶让我用
21、大碗送饭_几十年后,我收集的瓷片中再也找不到大碗的一星半点7品味语言,回答问题。(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余火映着她那一张平时就显黑的脸,脸上只是一派的满足,神情十分悠闲。(2)结合语境,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语。母亲的嘴在碗边上停歇片刻,呼呼喝起来。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但,每当我摆弄起瓷片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遗憾”的理解。9文章段运用了插叙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答案】6母亲生日时,用大碗盛饭 母亲去世出殡时,母亲的大碗被“我”摔碎7(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生日时用大碗盛饭,在灶前吃饭的情景,表现了她内心的欣慰和满
22、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淳朴艰苦、易于满足。(2)示例:“停歇”是停止、停息的意思,写出母亲在得知“我”用大碗送饭是奶奶的主意时的反应,运用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母亲惊异、感动的复杂心理变化。8示例:每当我摆弄瓷片时,总会想起母亲,为她的离世而痛苦;为未能留下母亲大碗的瓷片而遗憾。母亲一生辛苦操劳,生活好转时患病离世,“我”未能尽孝,是“我”永远的痛苦和遗憾。表达了“我”对母亲勤劳朴素、宽厚仁慈高贵品质的赞颂,对她永远的怀念和眷恋。照应题目,直抒胸臆、升华主题。9示例:文章段运用插叙手法,插叙了母亲平时少言语、多劳作的性格特点及奶奶因此对她的嫌弃、不满。为下文写母亲不计前嫌、主动替奶奶服刑作铺垫
23、,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少言寡语却又宽宏大量、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本文围绕“大碗”展开,结合文中第段“当母亲端起这碗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了”和第段“这时的母亲从一个什么地方捧出这只大碗,自言自语着说:今天换个大碗”可以概括出:母亲生日时,用大碗盛饭;结合第段“我按照长孝子的规矩,痛哭着,跪在母亲的棺前,举着这盆朝着母亲的棺头,用力摔去,母亲的大碗被我摔得粉碎,我努力完成着父亲这个代表着全家人的心愿”可以概括出:母亲去世出殡时,母亲的大碗被“我”摔碎。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散文 阅读 训练 年级 语文 上册 知识 梳理 能力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