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由岩层状态可知,该处并没有出现断层,A、D 选项错误。为峰林、为溶洞,均由流水侵蚀而成;为石钟乳、为石柱,均由流水堆积而成,B 错误,C 正确。2.【答案】C【解析】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含量,还与水中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的含量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3.【答案】B【解析】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土壤条件无关,主要与岩石的性质、气候以及生物等有关。4.【答案】B【解析】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给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5.【答案】B【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发育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溶
2、洞、地下暗河等,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6.【答案】A【解析】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是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7.【答案】B【解析】沙子沉到水槽底部模拟的是流水堆积作用。8.【答案】C【解析】甲图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9.【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a 处流经安第斯山脉,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作用强,该处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而b 处流经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堆积作用为主。故 B 选项正确。10.【答案】C【解析】古印加文明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且容易受到雨水淋失,一般不适宜开辟耕地,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可以增加土层厚度
3、,同时防止土壤流失,以便于发展种植业,故 C 选项正确。11.【答案】B【解析】图中显示,降雨强度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侵蚀产沙量也越多,故 B 选项正确。12.【答案】B【解析】当雨量较小时,由于喀斯特地貌区裂隙、地下暗河、溶洞等较多,所以渗漏较为严重,这时很多地表水渗透到地下,致使地表径流量较小,故 B 选项正确。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1 / 413.【答案】D【解析】当降水强度较大时,由于地表径流量大,水流速度快,所以,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地表的土层变薄,所以一段时间后侵蚀产沙量减少。14.【答案】B【解析】图中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结合图中的地貌形状呈扇形,应为冲积扇。15.【答案】C【解
4、析】从等高线和海拔上可以看出,该地区海拔 2 000 多米,河流又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可以判定图示地貌应分布在塔里木盆地。16.【答案】A【解析】从,河流的水流速度应该越来越慢,所以,其堆积的物质的颗粒应该由大到小。17.【答案】C【解析】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故 C 选项正确。18.【答案】A【解析】裁弯取直可以使得水流速度加快,加快河水的下泄,从而提高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河床淤积,故A 选项正确。19.【答案】C【解析】我国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新疆地区,由于当地气候干旱,多大风,外力作用
5、以风力作用为主,雅丹地貌由风力侵蚀而成,故 C 选项正确。20.【答案】D【解析】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 1975 年至 1979年期间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堆积作用强;1979 年后,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短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 项正确。21.【答案】B【解析】从图中看 19921997 年期间,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作用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 B。其他选项显
6、示入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22.【答案】A【解析】渭河两岸物质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渭河北岸为黄土高原,坡度较平缓,坡面径流速度较慢。而南岸为秦岭山区,坡度陡,坡面径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就大,所以南岸粒径大于北岸,A 选项正确。23.【答案】B【解析】由乙图可知,渭河中心线距离南岸监测点越来越远,说明渭河不断北移,以向北侵蚀为主,北移速度有差异,有时还会出现南移的情况,说明北岸持续侵蚀,但偶有淤积,B 选项正确。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2 / 424.【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海岸沙丘中新月形沙丘链最多,且高出海平面很多,因此不可能是河流堆积、海水堆积而成而风化作用也不可能
7、形成新月形沙丘链,新月形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A 选项正确。25.【答案】B【解析】海岸沙丘的形成与沙源和塑造其形成的动力有关,海岸沙丘的沙源主要是海岸侵蚀物和海水运动搬运堆积在海岸带附近的泥沙,其次是河流搬运堆积在河口的沙质堆积物。而塑造沙丘地貌的主动力是风力,与海水盐度无关。二、26.【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2)喀斯特地貌 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3)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4)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溶洞,明暗河相连,地表水渗
8、漏严重;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地表水容易流失。【解析】(1)根据图信息可知,该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15之间,且降水集中于夏季,结合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2)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碳酸盐岩广布,从而确定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进而可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3)气候可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水分条件,湿热多雨的气候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4)可联系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下河等进行分析。27.【答案】(1)V 形(2)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3)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4)变慢 随着流域
9、治理、水电站建设,黄河泥沙含量减小,中上游输送到入海口的泥沙减少(5)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的泛滥减少,使带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沿岸土壤肥力下降,营养成分减少造成鱼类食物不足,泥沙堆积减弱,海水侵蚀作用使三角洲面积缩小。【解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黄河流域各处所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貌。(1)在河流上游,由于地处山区,水流速度快,河流下切容易形成 V 形谷。(2)在河流入海口地区,由于水流速度慢,大量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且增长速度较快。(3)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具有植被稀疏、地形破碎、土质疏松等特点,故河流侵蚀最为强烈,从而形成现在千沟万壑的地形特点。(4)由于黄河流
10、域加强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和修建水库等工程措施,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所减轻,含沙量减小。这样,在黄河入海口地区,由于泥沙的减少,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的速度也会有所减缓。(5)阿斯旺大坝的建成,使得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可从泥沙所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的角度回答。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缩小,可从沿海地区泥沙的堆积和侵蚀两个方面对比回答。28.【答案】(1)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2)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3)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 干旱地区,在大风携带大量沙粒运动的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3 / 4时,风的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堆积,形成沙
11、丘。【解析】(1)由图片可知,图示景观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沙丘。它是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2)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3)这种景观是风力堆积地貌沙丘。在干旱地区,大风携带大量沙粒运动的过程中,当风遇到阻挡或风速减慢,风的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堆积,就形成了沙丘。29.【答案】(1)三角洲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2)A C(3)越来越小【解析】(1)图中显示,A 为三角洲,B 为沙丘,C 为冲积扇。(2)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3)冲积扇地区,由于河流冲出山口后,水流速度逐渐下降,故沉积物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一册 第四 综合测试 试卷 答案 在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