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互连互通消防监控系统的通信设计.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轨道交通互连互通消防监控系统的通信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互连互通消防监控系统的通信设计.pdf(1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轨道交通互连互通消防监控系统的通信设计姓名:王利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指导教师:赵炯20080301摘要摘要上海轨道交通存在不同线路使用不同消防监控系统设备的现象,由于行业保密的原因这些系统是不兼容的。当轨道交通出现不同线路交汇共享同一个车站的时候,会出现两套不同的消防监控系统同时运行的现象,此外轨道消防监控中心目前还没有轨道交通消防网级监控系统。辘道交通不同网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互连互通技术研究藏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工程项目,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个新监控系统,用来实现轨道交通不同线路消防报警监控系统的互连互通,同时新设计的消防监控系统不能影响现
2、有各系统的功能。本项目是该工程项目的一个子项圈,主要研究新消防监控系统的通信设计。本项题研究的通信设计包括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通信硬件设计和通信驱动软件设计三大部分。在完成这些设计的任务中有一个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即对各种实际应耀的消防报警控制系统的终端通信协议妁剖析。本项露在学习总结原有消防报警控制系统运行方式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完成了S i m p l e x 4 1 0 0 消防报警控制系统的通讯协议的剖析任务。最后,对关于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筋要的讨论。关键词:网络架构,通讯协议,消防监控系统A b s t r a c tA B S T R A C TA
3、tp r e s e n td i f f e r e n tf i r ea l a r mc o n t r o ls y s t e m s(F A C S)a r eu s e di nS h a n g h a ir a i l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B u tt h e s es y s t e m sa r en o tc o m p a t i b l ew i t he a c ho t h e r W h e no n es t a t i o ni ss h a r e dw i t hs e v e r a lr a i lt r a n
4、 s p o r t a t i o nl i n e s,s e v e r a ld i f f e r e n tf i r ea l a r mc o n t r o ls y s t e mw i l lw o r ki nt h es a m et i m e I na d d i t i o n,o r b i t a lf i r ep r e v e n t i o nm o n i t o r i n gc e n t e rh a sn o af i r ea l a r mc o n t r o ls y s t e m T oS h a n g h a iF i r
5、eB u r e a u,i ti sas e r i o u ss e c u r i t yr i s kw h i c hw i l lt h r e a tt h es a f e t yo ft h ep e o p l ea n ds o c i a lh a r m o n y T h es u b p r o j e c ti sap a r to ft h ep r o j e c tt h a ti sd e s i g n e dt os o l v et h er i s k T h ep r e m i s eo ft h ep r o j e c ti st h a
6、 tn e ws y s t e md o e sn o ta f f e c tt h ef u n c t i o no ft h ee x i s t i n gs y s t e m A n d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r e s e a r c hi st om a k e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o na n di n t e r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m o n gf i r ea l a r mc o n t r o ls y s t e m sb yd e s i g n i n gan e
7、ws u p e r v i s o r ys y s t e m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d e s i g ni n c l u d e st h en e t w o r kt o p o l o g yd e s i g no f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h a r d w a r ed e s i g no f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t h es o f t w a r ed e s i g no f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8、n I nt h ew h o l ed e s i g n,t h em o s td i f f i c u l tp r o b l e mw h i c hn e e d st ob es o l v e di s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r o t o c o la n a l y s i s O nt h es u m m a r yo f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f i r ea l a r mc o n t r o ls y s t e m,t h ea u t h o rd i da
9、l o to fe x p e r i m e n t sa b o u t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t h eS i m p l e x 4 1 0 0F A C S,a n df o u n d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S i m p l e x 4 1 0 0F A C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r o t o c 0 1 F i n a l l yt h ea u t h o rm a d eab r i e fd i s c u s s i o ni nt h ef u r t h
10、 e rr e s e a r c h K e yW o r d s:n e t w o r kt o p o l o g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r o t o c o la n a l y s i s,f i r ea l a r mc o n t r o ls y s t e m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一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
11、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币炯g 年弓月刁E l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第l 章引言第1 章引言1 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上
12、海轨道交通(俗称地铁和轻轨)目前所采用的火灾报警系统以及相关消防报警设备是按线路进行建设、安装、使用和维护的。以已经投入运营的线路为例,一号线和二号线安装使用的是美国S i m p l e x 公司的4 1 0 0 火灾报警系统:而三号线和四号线安装使用的是美国爱德华公司(现已经被G E 收购)的E S T-3 火灾报警系统。正在建设还未投入运营的其他线路,有的已确定了相关的火灾报警系统和消防设备、有的正在进行火灾报警系统和消防设备的招标、有的还处于进一步的线路规划之中,但无论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处于何种进程,最后选择不同厂家所开发生产的火灾报警系统及其相关产品是市场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
13、结果。上海现有的轨道交通所出现的几种火灾报警系统共存的现象将来还会长期存在,并且还会出现更多种系统并存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可以促进产品和产品之间的竞争,从而可以提高轨道交通设备系统和控制系统整体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于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管理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益处;另一方面由于各种设备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口互不开放,导致了火灾控制系统存在很多缺陷和安全隐患。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设备之间无法兼容,几种不同轨道线路重合的站点需要重复建设。例如,2 号线使用的是S i m p l e x 系列的设备,3 号线使用的是E S T 3 系列的设备。2 号线和3 号线在东方路站
14、交叉,由于系统不兼容,必须在同一个站铺设2 套消防报警系统,设置2 个监控室,而且两套系统不能共享。这样不仅浪费资源更为关键的是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2)不便于统一协调管理。由于系统的不兼容,导致了各条线只能控制本线路上的设备,各条线路上的火灾信息也不能上传到一个统一的监控界面,不能建成网络级别的监控。3)各个设备的监控执行件的动作自成一套体系,在交叉站火灾发生时存在执行动作混乱的现象。例如,在众多的轨道交通交叉共享站中,一旦发生火灾,往往相互交叉的第1 章引言几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不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均会发出控制信号,对一系列被控对象产生控制作用,引起重叠控制、甚至控制冲突,极其容易酿成事故,这将
15、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产生不良的社会政治影响。1 2 课题研究的来源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轨道交通不同网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互连互通技术研究。该项目是由同济大学机械电子研究所和上海申通地铁有限公司共同资助的工程项目。项目的目的是在不改变现有消防设备的控制和执行硬件的前提下,开发一套火灾报警监控系统,消除目前轨道交通站消防报警系统的安全隐患。该系统不仅要能实现不同公司生产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其设备之间的配合联动的功能,而且要具备界面统一和配置灵活的特点,并且要为最终建立网络中央监控系统打下基础和预留扩展空间。1 3 课题研究的任务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完成项
16、目轨道交通不同网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互连互通技术研究打下基础,解决该项目的技术瓶颈(第3 章将会详细分析说明)。在项目可行性的详细分析后,确定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是:1)完成上海地铁消防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后称N F A C S 系统)的控制系统网络架构设计和硬件设计;2 1 剖析S i m p l e x 4 1 0 0 系列消防报警系统终端通信协议,完成协议的转换过程,为后续N F A C S 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和图形监控软件的设计提供底层通讯的支持:3)完成通讯驱动软件模块的设计。1 4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和实施方案为了完成课题项目的研究,经过了项目组的可行性分析后,确定了本课题的
17、研究方案。第一步,分析总结各类典型的控制系统中所使用的通信方式。由于消防报2第1 章引言警控制系统中的通讯方式都是采用和控制系统同类型的通讯方式,因此分析综合典型的控制系统中的通讯方式,是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中的系统架构设计和通讯协议剖析的理论前提和指导;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结合现在轨道交通的实际需求和现存状况,设计N F A C S 系统的控制网络架构和硬件架构;第三步,在分析学习现有的S i m p l e x4 1 0 0 消防报警控制系统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各种消防报警状况,对S i m p l e x4 1 0 0 系列火灾报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做深入分析和反复实验,截取所有的实
18、验数据:第四步,通过实验和对通信数据的详细分析,在前述理论基础的支持下逐渐摸索出S i m p l e x4 1 0 0 消防报警控制系统的通信协议帧和分组格式,并且详细说明各个字段的含义,然后完成协议的转换过程,为驱动模块的程序设计做准备;第五步,设计通信软件模块,编写驱动程序,为N F A C S 的监控软件提供底层支持。第2 章控制系统中通信方式的分析第2 章控制系统中通信方式的分析消防报警监控系统的通信方式和控制系统中的通信方式十分相近。在设计消防报警监控系统的通信方式之前分析总结控制系统中常用的通信方式是十分必要和具备指导意义的。本章首先介绍控制系统中通讯方式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
19、典型体系结构的优缺点,对常用的各种不同通讯媒介做性能比较分析,最后介绍控制系统中通信协议的分层结构。2 1 控制中通讯系统的发展历程电报、电话等出现后,就有了用于信息传递的通信网络,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出现后,功能不同或地域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连成网络,数字通信技术就由一般单机(主机对终端)、多机通信扩展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用于控制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一种完成测量和控制功能的分布式计算机局域网,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17 0 年代D C S 初级通讯系统上世纪7 0 年代中期开始出现D C S 分散型控制系统,这是在并无统一网络标准的情况下,以大型企业为主各自完成的。网络规模大约有节点3
20、2 6 4 个,通信距离约在l 公里以内,主要节点为控制站和操作站,拓扑结构以环形和总线型为主,通信介质多为同轴电缆,也有采用双绞线的,通信速率为1 M b p s 以内【1】。在控制站、操作站内均有“通信卡”等专用网络部件。这期间通信规程中有I B M等提出的同步数据链路规程(S D L C)、高级数据链路规程(H D L C)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的C C I T T X 2 5 等【2】。2 11 9 7 5 年推出以太网(E t h e m e t)1 9 7 5 年美国施乐(X e r o x)公司推出了以太网(E t h e r n e t),以后3 C O M 等多家供应商参与
21、,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太网局域网,在突发性事务处理的各种通用系统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以太网以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式即C S M C D 方式进行数据通信。3)1 9 8 0 年的I S O O S I 参考模型与I E E E 8 0 2 家族标准1 9 8 0 年2 月,I E E E 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建立了一个委员会(简称I E E E 8 0 24第2 章控制系统中通信方式的分析委员会),负责制定局域网标准。又在1 9 8 3 年I S O 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了开放系统互联参改模型(O S I,o p e nS y s t e m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o
22、 n)即I S O O S I 参考模型,在此基础上,1 9 8 5 年I E E E 8 0 2 委员会成立9 个分委员会,(后来又增加成1 3 个委员会,变成2 2 个分委员会),其中I E E E 8 0 2-3 负责C S M A C D 网,I E E E 8 0 2 4负责令牌总线网,8 0 2 5 负责令牌环网(其他分委员会负责高层接口、逻辑电路控制、广域网、宽带、光纤、数据和语音综合网络、可互操作的局域网的安全、无线局域网、有限高速局域网、有线电视等),这些分委员会的工作,后来形成了I S O 的标准,这些标准又统称为I E E E 8 0 2 标准【3】f 4】【5 1。4)
23、8 0 年代的P L C 多层通讯P L C 可编程控制器在8 0 年代已由单独控制器连成中小型规模以上的系统,9 0 年代初,一台或多台P L C 通过R S 2 3 2 R S 4 8 5 串口与一台或多台P C 机(操作站内装H M l 人机界面和组态软件或称S C A D A 软件)连成系统,它采用了现成的网络技术,特别是D D E 或O P C 数据交换软件技术及I E 6 6 1 1 3 1 3 标准的组态曩软件,使P L C 系统的开放性、可用性大大提高,成为低成本自动化的典范,现已逐步过渡到2 1 世纪初的工业以太网为主的网络,而且由罗克韦尔公司牵头的C I P 通用工业协议(
24、C o m m o nI n d u s t r i a lP r o t o c 0 1)已经形成,D e v i c e N e t C o n t r o l N e t E t h e r N e t I P 三层结构的通信网络,已为人们接受,P L C 由原来通信功能较差变成走在网络化的前列。5)9 0 年代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技术在9 0 年代已经形成了开发的热潮,它适应了各行业现场测控方面的需求,形成了多标准并存的局面,细分为传送数据宽度为位级的传感器总线、传送数据宽度为字节级的设备总线和传送数据宽度为数据流或功能块级的现场总线1 1 1。2 2 控制系统中通讯方式的体系结构及其优
25、缺点分析通讯方式的体系结构是指用传输媒体互连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将参与局域网工作的各种设备用传输介质互连在一起有多种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控制系统中的通讯技术已经很成熟,其体系结构方式(又称拓扑结构)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3】【4】:公共总线拓扑结构筹2 章控制系统中通信方式熬分柝星形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全连接拓扑结构组合连接拓扑结构下面小节分别对这几种连接方式做性能分析和比较。2 2 1 公共总线拓扑结构及其优缺点下图2 1 显示了一个连接工作站、主机和文件服务器等设备的公共总线拓扑结构(C o m m o nB u sT o p o l o g y),或简称总线拓扑结构(B u sT 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轨道交通 互连 互通 消防 监控 系统 通信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