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第一章(28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基础第一章(28页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项目一 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目标】1、了解会计的概念、特点、发展历史;2、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3、理解会计的目标,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4、掌握会计要素的类型及定义特征;5、了解会计计量属性;6、理解会计等式含义及几种基本经济业务类型;7、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构成。任务一 学习会计基本原理任务导入: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又是随着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掌握会计基本原理首先要了解会计产生的动因及发展历程。任务1.1 会计概述一、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产生的动因 概括地讲
2、,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生产活动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为管理好生产而起作用的。 具体地讲,会计是基于对生产过程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有效地反映(计算、记录)和监督,借以了解和控制生产活动,使生产活动按预期目标进行的客观需要而应运而生的。(二)会计发展简史1、古代会计阶段会计在中国古代就有所发展。西周时期:据史籍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办法唐宋时期: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起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
3、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我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 四柱: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 期初结存 本期收入 本期支出 本期结存 明末清初,手工业和商业趋于繁荣,为适应计算盈亏的需要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 进缴=存该
4、全部收入 全部支出 全部资产 全部负债及业主投资进缴表 存该表 合龙门2、近代会计阶段人类会计方法的演进,经历了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转化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总的来看,近代会计发源于意大利,发展于英国,完善提高于美国。近代会计阶段大致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oca Pacioli)的著作算术、几何、比例概要一书的出版开始至20世纪40年代末。中世纪(公元11至15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商业和金融业比较繁荣。发达的经济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记账方法,而
5、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oca Pacioli)于1494年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借贷复式记账法,它是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厂制度确立并出现了股份公司,这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方法。这一时期,由于经济日益复杂化,促进会计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理论上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使会计从一门应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由于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广大股东以及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其它方面,迫切要求准确了解公司的真实财务信息,要求公司定期提供有关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
6、告。而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只有经过独立的会计师的鉴证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这样,英国出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审计查账业务的会计师,并建立了一批会计师协会,如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成始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会计进入了现代会计阶段。3、现代会计阶段此阶段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本时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立,标志着会计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扩展。同时,各国经济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会计技术的规范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从西欧移至美国。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工作,提高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以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师协会开,生产力
7、得到巨大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公司的会计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企业强烈要求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这就对会计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设计制定了更加严密的会计法规,实现会计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全面控制。会计分成两个领域,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且,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及迅速进步,将该技术运用于会计工作,便出现了电算化会计。最近还出现了人力资源会计等诸多会计分支。复式借贷记账法直至清末才通过日本传入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会计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为适应经济的发展,
8、我国于1985年1月21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将我国的会计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我国分别于1993年12月29日和1999年10月31日对会计法进行修订,这部法律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督促各单位依法经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2年11月30日根据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国务院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的会计制度,为我国会计尽快地与国际会计接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7年5月以来,先后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等16个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制
9、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使我国会计事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健康的发展。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召开发布会,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个具体会计准则。二、会计的基本概念(一)对会计的几种认识目前在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的定义有争议,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管理工具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的工具”。2、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3、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 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
10、的一个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二)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会计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三、会计的特点(一)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会计为了从数量上来核算和监督各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过程,需要运用实物量度(千克、吨、米、台、件等)、劳动量度(劳动日、工时等)和货币量度(元、角、分等)三种计量尺度,但应以货币量度为主。只有借助统一的货币量度,才能取得经营管理上所必需的连续、系统而综合的会计资料。因
11、此,在会计上,对于各种经济事务即使已按实物量度或劳动量度进行计算和记录,最仍需要按货币量度综合加以核算。(二)会计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会计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核算和监督,是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地连续记录,并且对现在或将来可能影响企业收益地、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面、准确地记录下来。会计日常记录的内容,应当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度或会计惯例以及管理的要求,定期进行归类整理,以揭示经济业务所固有的内部联系,以便随时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料。(三)会计具有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为了正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 ,会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实用
12、的专门核算方法,即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计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这些专门核算方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方法体系,是会计管理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四、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客观上所具有的固有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具有客观性、相对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等特点。马克思将会计职能精辟地概括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其中,“观念的总结”指用观念上的货币对生产活动及其结果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过程的控制”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监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13、,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职能的内涵也在不断得到拓宽,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等,但是,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 (一)会计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传统职能和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会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又叫反映职能。记账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以反映在账面上;算账
14、是指在日常记账的基础上,对特定主体一定时期内的收入、费用、利润和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以算出该时期的经营成果和该日期的财务状况;报账就是在算账的基础上,将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各方报告。(二)会计监督职能。它是会计的另一项基本职能,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等特点。会计监督即是利用会计核算的信息资料,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围绕特定经济目标,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会计监督是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的,通过价值指标可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是通过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
15、审查,确保经济主体在法制的框架内依法开展经济活动,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五、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会计工作的指南和方向。具体而言,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必须以向本经济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他们经济决策所需要的合格会计信息为自身的目标。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其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其二是会计信息。(1)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投资者就是本企业的所有者、股东。他们作为企业的老板,尤其是在企业的
16、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十分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情况的综合反映。一般而言,投资者比较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利润分配等方面的财务信息。债权人。债权人是贷款给本企业的自然人、法人等经济主体。他们享有债权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权利,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的决定权。债权人主要有各类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供应商等等,它们关注的是其债权奖金的安全性,需要了解债务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其偿债能力。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这主要指社会公众,他们在市场上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以使其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值,所以,他们必须了解诸多公司的会计信息并从中找出投资机会。财政、税务等政府
17、机构。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偷税、漏税,财税部门必须通过对相关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掌握、分析,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证券监管部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代公司制企业越来越多,其中的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防止和减少证券市场波动,证券监管当局需要加强对股份公司的监管,这就必须要了解被监管对象的会计信息。企业职工。职工关心企业的稳定性、劳动报酬的高低、职工福利的好坏等,为此,广大职工需要获得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2)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关于企业财务盈利能力的会计信息和关于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会计信息等。这三方面的会计信息分别是通过资产负
18、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的会计报表提供的。任务1.2掌握会计对象企业会计对象,概括来讲是指企业的资金运动,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对象的具体表现则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即会计事项。经济业务也称会计事项,指能引起会计账户中的内容与数额变化的事项。一定的经济业务对应于一定的资金活动。资金活动表现的经济业务即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也就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资金运动是指资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和周转。资金性质不同,则在再
19、生产过程中的运动方式也不同。工商企业的资金运动叫做经营资金运动,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叫做预算资金运动,金融机构的资金运动叫做信贷资金运动。制造企业的资金运动需要三个阶段完成:1、供应过程即采购过程,在这个过程开始前企业必须先筹集资金,然后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原材料、机器设备的购买,为下一个阶段的生产作准备。2、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将采购来的原材料制造成为产品,以供下一个阶段销售用。3、销售过程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盈利,为获得利润,企业将验收入库的产品进行销售,以回收资金,核算利润成果。制造企业企业资金运动图:任务1.3理解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熟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
20、基本前提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所做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极为复杂,会计核算面对的是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有必要对会计核算所处的经济环境作出判断。例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是连续经营下去,为了及时计算企业的损益情况,就有必要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的划分为一定的期间,作为会计核算的期间。再如会计核算必须以某一方式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必须选择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才得以正常的进行下去,才能据以选择确定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形成
21、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1、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工作的目的是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作出决策服务。会计所要反映的总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基本前提,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
22、各项交易或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作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但是,必须将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概念进行区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是否持续经营,
23、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明确这个基本前提,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
24、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作的设定,而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需要企业定期对其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3、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人为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在会计分期前提下,
25、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明确会计分期基本前提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应收、应付、递延等会计处理方法。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也称为年报。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要求企业按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期间编制财务报告,如要求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提供一次财务会计报告。4、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总
26、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货币计量前提下,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的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管理和会计计量。
27、所以,为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会计核算就选择了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当然,统一采用货币尺度,也有不利之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比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等等。为了弥补货币计量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1、可靠性
28、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客观性原则,就应当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
29、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有帮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预测,作出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对于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来提供,而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如果会计信息
30、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使用,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清晰明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薄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就不符合明晰性原则的要求,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
31、策需要。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营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具体包括下列要求:(1)纵向可比: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2)横向可比:不同企
32、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
33、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6、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
34、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项反应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
35、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
36、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三、
37、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一)概念盈利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力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非盈利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收付实现制即按照款项实际收到或付出的时期来确定收益和费用的归属期。凡是当期已经收到和支付的款项,均应确认为本期的收入费用;凡是当期没有收到和支付的款项,均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意义权责发生制原则
38、是盈利单位确认和计量收入与费用要素应应遵循的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反映各个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合,加以比较,正确定各期的经营成果。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三)权责发生制举例1、企业于6月份预收货款20000元,按合同规定,产品于7月份发出。 2、企业于6月份预付7月份的房屋租赁费4000元。 3、企业7月份售出产品,价款10000元,款项将在8月份收到。4、企业7月份发生费用5000元,款项将在8月份支付。则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如下:7月份收入:20000+10000=300007月份费用
39、:4000 + 5000=90007月份利润:30000-9000=21000 任务1.4掌握会计要素和了解会计计量属性一、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设置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因为,会计对象,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非常笼统和抽象的概念,无法据此进行会计核算,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分类,以便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明晰核算。根据经济企业经济业务的实际,在会计实践中形成了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即把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 1、资产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
40、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义,现在对其进行分析,它包含三层意思:首先,资产必须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就是说,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其次,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的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最后,资产必须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若某项物资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资产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但比较常见的是按照流动性进行分类。资产按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存
41、货等。有些企业的经营活动比较特殊,经营周期可能长于1年,如造船企业、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等,其从购买原材料至建造完工,从销售实现到收回货款,周期比较长,往往超过1年,此时就不能以1年内变现作为流动资产的划分标准,而是以经营周期作为流动资产的划分标准。企业的资产除了流动资产之外,就是非流动资产,主要有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2、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其特征有:第一,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负债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是现实的、确定的义务,而不是潜在的义务;第二,负债的清偿预期会
42、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按照流动性对负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到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
43、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它基本上是企业可以永久利用的一笔资本;第二,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所有者在分配被清算企业剩余财产时的末位次序,决定了所有者承担着较债权人更大的风险;第三,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的分配。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在数量上也就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投入资本是指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财产物资,也就是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作为资本投入的各种财产物资,所以在
44、实际工作中称之为实收资本,包括国家投入资本、法人投入资本、个人投入资本、外商投入资本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部分等。所有者权益与负债有本质的区别,相对于负债而
45、言,所有者权益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所有者权益并不像负债那样需要偿还,除非企业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其所有者。第二,在企业清算时,负债具有优先清偿权,而所有者权益只有全部清偿负债后才返还给所有者。第三,所有者权益可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而负债则不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只能按照预先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收入。以上三个会计要素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又叫静态要素,其关系用公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该恒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根据。4、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它具有以下特征:收入是从企业的日
46、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所谓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即企业的营业执照上规定的法定业务,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从事商品销售活动,金融企业从事贷款活动等。企业所进行的有些活动并不是经常发生的,但这些活动仍与日常活动有关,也属于收入,比如工业企业出售作为原材料的存货、提供工业性劳务等。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收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形成应收款项;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减少,如减少预收账款;还可
47、能表现为二者的组合,如销售实现时,部分冲减预收的货款,部分增加银行存款或应收款项。收入能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由于收入是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所以收入能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但是,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后,则可能增加所有者权益,也可能减少所有者权益,因为企业存在盈利和亏损两种可能。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企业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代收利息等,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负债,因此,不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作为本企业的收入。广义上的收入,还应包括除上述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外,非日常活动而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如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如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罚款净收入等。5、费用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它具有如下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工业企业采购原材料等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商业企业从事商品采购活动、金融企业从事存款业务等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都属于费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