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_时间与数学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_时间与数学教学案例.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_时间与数学教学案例第1篇:时间与数学_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详细问题的探究,体会时间与数学的亲密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视察、比较、找寻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亲密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视察、比较、找寻各种规律。 教具打算:ppt 月历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今日是几月几日?今日星期几?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看日历。)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PPT出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
2、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师:我们正常状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那么今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日历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日历中的数学 合作探究 (一)(PPT展示主题内容及解答要求)小组探讨后,按要求汇报 今日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挚友他叫奇思。(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奇思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生2:我知道了奇思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
3、星期日休息的。 生3:我还知道奇思的母亲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师:奇思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二)、PPT展示题目 小组沟通后汇报“哪天是一家人的共同休息日? ”你是怎样知道的? 1、视察日历后回答。 小组1:他们可以10日去。 小组2:不对,10日奇思的父亲不休息。 那么我们想想方法,可以在日历上做些标记什么的,是不是就可以又快又精确地知道奇思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我们来试试,PPT展示题目要求,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从9月1日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稀奇思的休息日。 2、小组里
4、探讨一下,怎样做可以又快又精确? (1)首先请小组合作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找出来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奇思的休息日 (2)再找出他们的共同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3)PPT展示:小组完成状况,帮他们检查一下。 小组3:奇思的休息日我们填的和他们组的依次不一样。他们小组是按日期的先后依次填的,我们是先填周六的几个日期,再填周日的几个日期。 小组2:老师,我们认为4日、24日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不能再作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了。 小组4:你说的不对。4日、24日既然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奇思当然是同时休息了,也应当是父子共同的
5、休息日,同时也是母子共同的休息日,还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呢。 小组5:我们同意他的观点。4日、24日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小组6:我们是这样想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所以是每4天就有1个休息日。第一个休息日是4日,其次个休息日就是8日,然后是12日、16日,依次类推。母亲是工作1天休息1天,就是两天有1个休息日。 小组7:我们还发觉,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 小组8:我们发觉父亲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 小结:你们都很擅长思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奇思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小组10:他们全家在4日、24日共同休息,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两天一起去森林公园玩。 3、小结:真
6、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隐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接着探讨吗? 集体:想。 PPT展示合作探究 (三) 1、9月份的日历表。 7、 8、 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请细致视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觉什么? 小组选代表汇报:生1:我们发觉7和8相差1,14和15 也相差1。 生2:我发觉,竖着看,7比14少7,8比15少7。 生3:我是斜着看的,7和15 加起来是22,而8和14加起来也是22,这两个和是一样的。 小结:你们很全面!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7、呢?再看一组数。 2、(PPT展示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请你们想想,这组数还存在我们刚才发觉的规律吗?选发言人汇报 生 1、视察片刻:老师,是的。横着看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相加的和相等。 师:你们还想以哪组数来进行视察,小组里相互说一说你们发觉的规律。 (小组探讨。) 师:四个数有这样的规律。那么9个数呢?(师点击,日历表中框住9个数: 7、 8、 9、 14、 15、 16、 21、 22、23) 生 2、我发觉了!横着看,7和8相差1,8和9相差1,下一行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7和14相差7,14和21相差7,其他两列的数也有这
8、样的规律,也就是每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7。 生 3、我也发觉了,7和23相加是30,8和22相加也是30,9和21 相加也是30。 生4:71523=45,91521=45,81522=45,他们的和相等。 师:你太真擅长视察了,真的是爱钻研的小能手。 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师:孩子们,你们视察得很细致。日历表中还有许多好玩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许多呢, PPT展示:父亲和儿子同走台阶情境题 依据刚才的学习,哪个组能用最快捷的方法找出答案来? 生1:我们视察到,父亲是一步跨三个台阶,所以父亲踏到的台阶数应当是3,6,9这样的数
9、。儿子是一步两个台阶,所以他踏到的台阶是2,4,6这样的数。他们都要踏到的第一阶是第6阶,都要踏到的其次阶是第12阶,也就是父子都要踏到的台阶的数是6的倍数。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视察的怎么样? 生2:他们说的很具体,视察地很正确。 生3:我们还发觉父亲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3的倍数,儿子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擅长视察,还很会动脑筋思索。 我们看看另一个好玩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PPT展示课本第页少年高斯的故事。 三、小结。 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自由畅谈。 生1:我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学问。 生2:老师,原来数
10、学也这么好玩,并不枯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生活情境感受并相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驾驭“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洁的换算。 3.结合详细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实力。 教学重点:结合详细生活情境感受并相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结合详细生活情境感受并相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打算:课件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
11、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00kg 18t=( )kg ( )kg=6t 2.比较大小 8000千克( )8吨 4500克( )4千克 3t( )3600kg 5kg( )5t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条鱼重500( ) 一枝牙膏重50( ) 一头牛重25
12、0( ) 一桶油重5(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长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2.探讨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方法称象。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 吨 有 多 重 (相识吨) 1吨 = 1000千克 1t = 1000kg 教后随记: 学生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究竟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相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假如我们根据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明显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
13、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肯定的经验、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详细问题的探究,体会时间与数学的亲密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视察、比较、找寻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亲密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视察、比较、找寻各种规律。 教具打算:ppt 月历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今日是几月几日?今日星期几?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PPT出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
14、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师:我们正常状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那么今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日历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日历中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究 (一)(PPT展示主题内容及解答要求)小组探讨后,汇报 今日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挚友他叫奇思。(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知道了什么? 合作探究(二)、PPT展示题目 小组沟通后汇报“哪天是一家人的共同休息日? ”你是怎样知道的? 1、视察日历后回答。 那么我们想想方法,可以在日历上做些标记什么的,是不是就可以又快又精确地知道
15、奇思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我们来试试,PPT展示题目要求,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从9月1日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稀奇思的休息日。 2、小组里探讨一下,怎样做可以又快又精确? (1)首先请小组合作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找出来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奇思的休息日 (2)再找出他们的共同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3)PPT展示:小组完成状况,帮他们检查一下。 你们都很擅长思索。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奇思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3、小结: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
16、日历表中还隐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接着探讨吗? 合作探究 (三)PPT展示 1、9月份的日历表。 7、 8、 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请细致视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觉什么? 2、小组选代表汇报: 小结:你们很全面!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接下来再看一组数字。 2、(PPT展示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小组沟通这组数字还存在我们刚才发觉的规律吗?选发言人汇报 师:你太真擅长视察了,真的是爱钻研的小能手。 三、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师:孩子们
17、,你们视察得很细致。日历表中还有许多好玩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许多呢, PPT展示:父亲和儿子同走台阶情境题 依据刚才的学习,哪个组能用最快捷的方法找出答案来?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视察的怎么样?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擅长视察,还很会动脑筋思索。 四、扩展延长 我们看看另一个好玩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PPT展示课本第页少年高斯的故事。 五、全课总结。 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怎样的收获?(举手发言) 六、板书设计 矿区一小刘萍执教 六、教学反思 第2篇: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
18、玩 学习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究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究并驾驭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视察比较,发觉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视察和发觉的实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亲密联系。 重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难点: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假如你们全家要一起出去旅游,你们会选择什么时间比较合适。(周末或者节假日) 可是奇思家里的状况比较特别,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
19、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奇思想在十二月找一天全家外出旅游,你们能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必需知道什么?(一家三口共同的休息日),那我们来一起借助日历找出他们的休息日。(日历) 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共同的休息日 师:假如12月日大家起先工作,奇思的父亲每工作天后休息天,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举例让学生明白)谁再来说一说,奇思的母亲每工作天后休息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板书三句) 学会运用符号做记号 师:你准备怎样从日历中知道奇思和他父亲、母亲各自的休息日? 生发表看法(用不同的符号把奇思一家三口人的休息日在日历
20、上分别标出来。)符号多样化,你可以选用你喜爱的符号。 师:现在请你们拿出学习单标出父亲的休息日。 请生展示。(引导学生发觉从左往右,从上到下标,按肯定的依次。) 师:我们标出了父亲的休息日,那这些日期有什么规律? 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师:现在日历上多了三角形标记,它表示什么?你发觉这些日期有什么特点? (生:表示母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 师: 图中有些日期是既有,也有标记,那它表示什么?(表示父亲母亲共同的休息日) 请你接着标稀奇思的休息日。 师:这时候日历上用符号标记的更多了,你又发觉了什么? 生:同时标有的有和。师问:那这表示什么?(父亲与奇思共同的休息日) 生:同时标有的有
21、和。师:那这又表示什么?(母亲与奇思共同的休息日) 生:同时标有的有,表示全家人共同的休息日。 师:我们通过符号标记的方法,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的休息日,奇思的休息日,也分别找出了他们的共同休息日。那么现在,你还能不能想个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他们的休息日。 生:从星期六,星期日里找。 师:为什么从周六日找? 2、相识集合 师:除了用符号标记的方法,还可以用集合的方法。介绍集合,画一个圈,在圈里记录父亲的休息日,这个圈在数学里叫做集合图。 师生共同在集合里记录父亲,母亲,奇思各自的休息日。 学生自己动手在学习卡记录父亲母亲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人共同的休息日
22、。 请生上台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师小结:我们借助日历做记号,用集合记录数据等方法,帮奇思找到了他们一家共同的休息日,那现在你能不能很快的告知奇思他们应当哪一天去旅游。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从集合看出的) 那集合好用吗?-能一眼看出,很直观。 2、日历中的规律 日历中还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你们还想接着探讨吗? 出示日历,视察加框的四个数,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说说你有什么发觉? 师:是不是全部加框的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自己动手找看看,举例说明。 三、理解应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3篇:小学数学相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前思索: 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
23、抽象的概念,很不简单被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留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视察、操作中驾驭学问。 2、正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相识时间教学之前老师肯定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一个正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组织教学,也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由于还没有学过乘法,所以在教学分钟的时候,只能让他们5个5个的数。但是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样,往往出现多数分或少数分。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而且已经知道分针指向是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教学生不到可用、依次数下去;而对于超过分,可以教他们从分针指向分处起先数、
24、。也可以记住特别的数字 3、 6、9指向的分别是15分、30分、45分,然后接着数较快。 4、接近整点钟时刻的认读,例如7时5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简单取大数,如把:分看作:。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绽开探讨或辩论,通过探讨、辩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让学生明确7时55分也就是7时又过了55分,由于1时等于60分,55分已经接近60分了,所以时针也快到了8时,不能搞混。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对时刻有了比较明确的相识,在相识接近整时的时刻正确率应当有 肯定的提高。 精品教案: 相识时间(1)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82页的做一做第1题和83页
25、。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相识时间单位小时、分,知道1时=60分;会认几时几分(分钟数是5的倍数), 学会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出的时间,培育学生的视察、空间实力。 3、养成遵守和疼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验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起对生活中的数学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精确地说出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时间,并学会时刻的两各种记录方法、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具打算: 老师打算:课件、钟面模型。学生打算:每人一个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经相识了整时和半时。下面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1时的钟表)这是什么
26、时刻?为什么? 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师:(电脑出示4时的钟表) 这是什么时刻? 学:4时。 师:那这个时刻又怎样看呢?(电脑出示2时半的钟表) 学:分针指着6,时针指2和3中间,所以就是2时半。 师:(电脑出示10时半的钟表) 这是什么时刻? 学:10时半。 2、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表示“几时半” 要在冒号后面写“30”? 像8时15分、12时55分这样的时刻,时针和分针又在什么位置呢?今日我们接着相识时间。板书:相识时间 设计意图:进行旧学问的复习,为正确的新知探讨打好了学问基础。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二、视察探讨,探究新知: 1、相识大格、小格 师
27、: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钟表,细致数数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每一个大格子里有多少个小格。 师:你是怎样数的?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学生:同桌沟通 师: 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学:12个大格。 师:你是怎样数的? 学:从12到1是一个大格。从1到2又是一个大格。 师:真棒。我们一起来数。(课件演示:钟面分成12个大格) 师:每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 学: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子。 师:有不同看法吗? 学:每个大格里有4个小格子。 或师:小明认为每个大格里有4个小格子。 师:你是怎样数的? 或 你瞧! 1、 2、 3、4(边指刻度边数) 师:他数对了吗?为什么? 学:两个小点之间才是一个小格。 师:对。我们
28、数小格时肯定要留意,两个刻度之间才是一个小格。大家一起来数数吧。 (课件演示,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 师:从12走到1经过几个小格? 学:5个。 师:从12走到2经过多少个小格?你是怎样想? 学: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从12走到2经过2个大格,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所以5和5合起来是10个小格。 学: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一个小格地数的 师:从12走到3经过多少个小格?你是怎样想? 学: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从12走到3经过3个大格,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所以3个5合起来是15个小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各经过多少个小格?完成练习纸第1题。 学:汇报结果。(课件
29、演示: 10、 15、20) 学生齐读 5、 10、1560。 师:分针走了一圈经过多少个小格? 学: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先视察,再沟通,完善对钟面的相识,自己打算的各式钟做一便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觉共性。用自己的方法来数小格数,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现了以新课程为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2、相识时、分: 师:同学们,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那么,分针走一个大格又是几分呢?为什么? 学:因为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所以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 师:分针从12走到1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从12走到2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从12走到3经过多
30、少分钟?分针从12走到8经过多少分 钟? 学:5 10 15 20 25 30 35 40 师:这样数特别麻烦。我有一个绝技。你想学吗? 师:分针指向 3、 6、9这几个特别的数是多少分,请大家肯定要记住。 分针指向3是多少分?分针指向6是多少分?分针指向9是多少分?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分 30分 45分 师:分针从12走到10经过多少分钟? 学1:30 35 40 学2:45 5 = 40分 师:分针从12走一圈回到12,经过多少分钟? 学:分针走一圈,经过了60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抽象的学问得以形象的体现,进而能使学生体会理解所学的学问。培育了学 生的视察实力,并让学
31、生通过沟通,提高相识。 3、时、分的关系: 师:第一次拨钟12 :00走到1 :00。 要求学生视察:当分针转动时,时针转动吗? 师:其次次拨钟12 :00走到1 :00。 要求学生视察:时针和分针谁转动得快? 师:第三次拨钟12 :00走到1 :00。 要求学生数数从12时到1时,分针转动了多少小格,时针转动了多少大格? 学:把钟拿出来,拨出12时、12时半、1时。要求学生一边拨钟,一边数数从12时到1时,分针转动了多少小格,时针转动了多少大格? 学:同桌探讨,汇报: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这说明1小时和60分有什么关系? 板书 1时=60分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分针指向刻度“6”
32、就是“几时半”吗? 你知道为什么表示“几时半” 要在冒号后面写“30”? 设计意图:通过拨自己喜爱的钟表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分针、时针所处的位置的数学思索,培育动手、动脑、视察等多种实力.让学生汇报阅历,让学生尝试到自己探究胜利的喜悦,激发了学生不甘人后的学习爱好。 4、教学读写时间 (1)猜一猜 师:我们都知道时针走一个大格是一小时。下面玩一个嬉戏:猜一猜 只看时针,猜一猜是几时多。 2时多 5时多 8时多 10时多 现在来考考你会不会相识时间。 (2)相识时间 (课件出示2 :30钟表) 分针时针接着转动变成2 : 40 师:这是什么时刻? 学:2:40 板书 2时4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33、? 学:我是这样看的,先看时针指向2和3之间,表示2时多,再看分针指向数字8,说明是40分。 师:你说得这么好,真了不得!还有谁情愿说说? 师:2时40分可以这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谁上来写一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板书) 师:出示8:35钟面和7:05钟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练习纸的反面。用两种方法来表示这个时刻。请两人板演。 写好后,集体订正。 共同评价,特殊让学生指出用电子表表示时,分的数要占两个位,不够10才用0占一个位。 师: 7时55分接近几时?时针接近数字几?你能拨出7时55分吗? 学:拨钟 拨好后,集体订正。重点指出时针接近8,分针指向数字11,表示还没到8时,仍旧是
34、7时多。 师:出示6 :55钟面, 小明认为这才是7:55.你同意吗?你能告知小明他为什么错了?这是什么时刻吗? 学:7 :55快到8时了,时针应当接近8,但是还没到8时。而钟面上的时针接近7,还不到7,说明钟面上是6时多,分针指向11,所以是6 :55。 师:出示几个类似练习题,学生自选宠爱一小题做练习。 师生共同总结读写时间的方法。 设计意图:示范讲解,再让学生探讨、沟通,最终共同总结出规律,从而有效地突出难点。 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刚好反馈相识时间的状况。提高学生对时间驾驭和运用的实力。 课间休息:你一分钟能干什么?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选择回答。(学生相识时间) 7 :15 1
35、:20 5 :25 8 :55 10 :45 学生练习时,先说一说: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再把时间写在每个钟面的下面。 2.一天的生活。 7:00 11:50 5:20 8:45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多少分,再说一说第一幅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再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完成后,两人为一小组,相互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边说边用小闹钟把时间拨出来。 3.思索题:找规律,画一画。 出示 9 :10 9 :15 9 :25 9 :40 的钟面,要求学生画出下一个钟面。 (1) 先让学生写出钟面的时刻 。 (2) 再找出排列规律。 (3)
36、 最终依据规律画出钟面。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今日有什么收获?怎样学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沟通,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五、课外延长 师:有爱好的同学可以接着到生活中找一找时间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车站牌、商店的营业时间等。) 设计意图:打通书本与生活之间,使数学学问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学生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数学学问,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了。 板书设计: 相识时间 一共有12个大格 1时=60分 每个大格有5小格 6时40分 7时05分
37、7时55分 一共有60个小格 6:40 7:05 7:55 教后反思: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简单被理解。在教学中要留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视察和操作中驾驭概念和学问。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 10 对时间概念的已有学问,在新旧学问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1、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由于时间是一个特别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留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阅历,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练习“一天的生活”利用小挚友作息时间的支配使学生能够依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休戚相关
38、,从而增加学生相识时间的爱好。 2、动手操作、直观呈现 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楚精确的相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相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 3、分析学生、突破难点 相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由于还没有学过乘法,所以在教学分钟的时候,只能让他们5个5个的数。但是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样,往往出现多数分或少数分。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而且已经知道分针指向是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记住特别的数字 3、 6、9指向的分别是15分、30分、45分
39、,然后接着数较快。对于个别接受实力较差的学生我教他们不到可用、依次数下去;而对于超过分,可以教他们从分针指向分处起先数、 。 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简单用详细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困难。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仔细视察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是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以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与时的内在联系。 学生相识时间比较困难。我采纳了以下两种措施: 1、先相识几分,再只看时针估计是几时多。 2、从
40、以前相识的2 :30过渡到2 :40的相识,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来学习相识时间。 接近整点钟时刻的认读,例如7时5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简单取大数,如把:分看作:。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绽开探讨或辩论,通过探讨、辩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让学生明确7时55分也就是7时又过了55分,由于1时等于60分,55分已经接近60分了,所以时针也快到了8时,不能搞混。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对时刻有了比较明确的相识,在相识接近整时的时刻正确率应当有肯定的提高。 4、有机渗透德育教化。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分钟你能干什么?”环节,调查了学生一分钟能拍多少下球、
41、能跳多少下绳、能跑多少米、能口算多少道题。让 学生体会到一分钟的价值,教化学生要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熬炼、享受生活。 整节课,我把生活实际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在一起,学生的眼、脑、手都充分地动起来了,课堂效率有了肯定的提高。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美中不足,例如从以前相识的2 :30过渡到2 :40的相识,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来学习相识时间时,课件要做成动态的,从2:30转动到2 :40就好了。 第4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详细问题的探究,体会时间与数学的亲密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视察、比较,找寻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验探究简洁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探讨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洁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飞飞的生日是9月24日,他很早就通过日历表查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学校不上课。他特别希望到那一天父母也能同时休息,好陪他去书店看书、去游乐场游玩,可是又不知道到那天父母是不是能同时休息。于是想请同学们帮忙提前算一算,大家情愿吗? 2、下面是飞飞供应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状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依据这些信息,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