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精品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精品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牛郎织女(一)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能找到并分析描写牛郎和老牛很亲密的语句。4.能体会并分析人物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复述课文。难点: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课前准备准备ppt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 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嫌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 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是我国古
2、代非常有名的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人最 早关于星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师板书课题)同学们看到课题,会想到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呢?二、了解作者本作品是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整理。叶圣陶(18941988),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叶绍钧。江苏 苏州人。1921年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 教育部副部长等职。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等。其小说凝练、真实;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 实内容。三、学习生字词(学生认读,教师教读
3、)四、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1 .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2 .学生汇报。师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5局部:第一局部(12段):交代牛郎的身世和名字的由来。第二局部(34段):写牛郎照顾老牛很周到,和老牛很亲密第三局部(58段):哥哥嫂子只给了牛郎老牛和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第四局部(916段):写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和织女相识。第五局部(1721段):牛郎和织女相互倾诉,二人结为夫妻。3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牛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2)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哥哥嫂子对
4、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 裳,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3)牛郎和老牛是如何相处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 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 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五、拓展阅读牛郎织女故事的时代背景:牛郎织女的故事大约在东汉末年初步定型。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完成中央集权的时期,人们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 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人们的理想很难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王母娘娘的思想行为恰
5、好 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冷酷无情和对人.民的压迫。这便产生了牛郎织女天各一方,只能一年相会 一次的情节,也借此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对抗精神。六、布置作业1 .识记本课生字词。2 ,深入品读全文。第2课时一、回忆课文,复述故事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 “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哪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 下故事的主要情节呢?二、品读语言,体悟情感1 .阅读文章第3局部,想一想,牛郎的哥哥嫂子是什么样的人?学生阅读,分析,交流。师总结:哥哥嫂子对牛郎很厌恶。哥哥十分贪婪。嫂子虚伪而冷酷无情。2 .阅读文章第4局部,思考牛郎和织女是如何认识的呢?小结:老牛知恩图报,促成了牛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牛郎织女一 人教部编版五 年级 上册 牛郎织女 精品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