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docx
《【精编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河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2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送陆务观编修监
2、镇江郡归会稽待阙(节选)范成大宝马天街路,烟篷海浦心。非关爱京口,自是忆山阴。高兴余飞动,孤忠有照临。浮云付舒卷,知子道根深。京尘成岁晚,江雨送人归。注陆务观:陆游,字务观,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靠近海边。待阙:等待补缺任 命。天街:南宋京城的大街。道根:道德的基础,立身的根本。晋人陆机有“京洛多 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以表现其游宦晋朝都城洛阳的情景。3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二句,“天街”“海浦”分别交代出行地与目的地,呼应标题中送归二字。B.第三、四句实写首联中“心”的内涵,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表达归隐之切。C.第七句宽慰友人,应看淡荣
3、华高贵,第八句赞赏友人深植立身之本,能够忘怀得与失。D.第九句运用典故,暗示京城的官场充满尘俗,第十句暗示陆游回去也不一定是坏事。4 .本诗第五、六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3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假设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39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4、为哪一项()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及其所赠之诗的推崇之情。 B.额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裴迪对自己的相忆,用一个疑问句表达对装迪没有自由的同 情。C.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感到抱歉。D.全诗从对裴诗的称赞,转到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脉络顺畅 自然。40 .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 B2.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 的依依不舍的离情。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
5、,孤寂 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 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 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 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
6、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 江单独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 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 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 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1. B“高兴余飞动”是说陆游虽遭贬谪,但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是说耿 耿忠心,皇天可鉴,总会有起用之时。该联包含诗人与友人共勉的深意,抒发志在朝廷、 忠于朝廷、渴望得用之隐衷。【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 “表达归隐之切”错误。三、四两句紧承
7、“心”字而来,实写“心”的内涵。“京口”即镇江,“山 阴”即会稽,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爱京口”与“忆山阴”,应是情感所钟,心之所 向。陆游家本山阴,自难忘怀山川美景。作者以乡思解释陆游返里待阙的直接原因,显然是 要避开人主之逆鳞;并非表达陆游“归隐之切”。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针对五、六句的思想感情来设题。考生须基于整首诗语境来分析。五、六两句就三、四句作转折。前者出以陆游口吻,写其所思所忆;后者转由作者叙事,写 其所见所感。“高兴余飞动”意思是“君情志高远而壮采飞动、高兴是形容情志高远,这是赞陆游心志高 远,结合“待阙:等待补缺任命”可知,陆游此次归去
8、是贬谪之后等待补缺,本该是失意之时, 却依然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意思是“自有皇天明察你的孤忠;孤忠”是 指得不到理解的忠诚,而“有照临”是说陆游的一片忠心总会被皇天察知,定会有起用之时, 叹友人以忠获罪。作者的这两句话,语重心长,既是对陆游的抚慰和勉励,也是对自己的勉 励,这里既可见陆游之心,亦可见范成大之心。表现出忠于朝廷、希望得到朝廷的心志。3. C对朋友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对朋友赴京为官的欣喜、羡慕之情;对自己无法重 得起用,又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恐,字那么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忧”错误,根据“后命催”可见,“
9、恐”字,表达了唯恐 耽误了赴期而被催促的担忧。应选C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大意:小船来自益州,李八秘书要乘船穿过巫峡,此时,枫叶飘落,菊花盛开。为了早 到相府,早晨就要出发,唯恐误期被人催促。西北方向五色云多的地方,就是要去的三台杜 相府。前两联,写朋友从益州穿过巫峡,得以与自己相会,流露出重逢旧友的喜悦之情。颈联,写朋友为不误佳期而早早出发,才刚相逢又要离别,此处表达出作者对即将离别的不 舍之情和对朋友匆匆别离的伤感。尾联,写朋友这一去是到京师为官,有祝福、羡慕朋友能得人赏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情 感。结合诗人自己的处境遭遇,此时他在夔州,正是年迈落魄之极,与朋友相较
10、,不免有自己无 法重得起用,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5. C夸赞杜牧文才出众:首联赞杜牧杜秋娘诗高远清新,颔联将杜牧比作江总,赞其 文才之高,名气之大;盛赞杜牧武略之高:颈联赞杜牧胸中自有武略,纵然鬓丝如霜雪垂 肩也不必去感伤悲叹;极赞杜牧文章不朽:尾联赞杜牧撰写的韦丹碑文必将如羊祜碑一样 流传千古,不朽于世。【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 “虽遭受排挤但却并末心灰意冷、哀怨自叹”错。颈联上句借宝剑之锋利暗指杜牧为人刚 直,心如铁石般坚定,且胸存甲兵锋利如同干将莫邪剑刃,下句那么为作者对杜牧进行慰勉, 不要为衰老而兴嗟叹。依据诗句“鬓丝休叹雪霜垂”,“休叹”是作者对杜
11、牧的劝慰,言下之意, 杜牧其实是有哀叹之意的,而并非如选项所言“并未心灰意冷、哀怨自叹”。应选Co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首联意思是: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该联 赞杜牧杜秋娘诗高远清新。颔联意思是: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作 者将杜牧比作江总,赞其文才之高,名气之大。这两联是夸赞杜牧文才出众。(2)颈联意思是: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纵然鬓丝如霜雪垂 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作者盛赞杜牧胸中自有武略,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感伤悲叹。(3)尾联意思是: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
12、西江的韦丹,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 永留丹青。作者极赞杜牧撰写的韦丹碑文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7. D颈联“峰悬驿路”一句写道路险阻。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 的蜂峦上。“海浸城根”一旬那么说韩愈到任后处境凄苦。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 老树为之含秋。悬“浸”二字,一高一下,生动形象。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切心 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词内容和手法的能力。D.“暗含作者对朝廷的不满之情”无中生有,尾联并无此意。尾联句意为:总有一天狂风将把 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以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喻指友人无辜遭
13、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 憬结束全诗。应选Do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能力。诗歌颔联意为: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为之含秋。 这一联中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悬,字以山峰悬挂在道路上的奇特笔法,极言山之高, 路之难;“海浸城根”那么说处境凄苦,“浸”有全部漂浮之意,以漂浮之低、湿写出潮州城地势 低下、空气潮湿的特点。而“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那么有树犹如 此,人何以堪”之慨。这一联都是作者对对方行路艰难的悬想,也在景物烘托中透露作者深 沉的关怀心情。虽未参与实境,却在设身
14、处地地为朋友的艰难而担忧,为朋友的际遇而挂心。 写到此联,已把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双方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到达了高峰。9. B求学生活,应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求学生活,应努 力探求义理,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求学生活,需要专注用心、气定神闲,享受过程。【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三、四句回忆当年交游广泛”错误。三、四句是回忆当年求学时的情景,不是回忆当年交 游广泛。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第三联”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描写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询问,共同努力, 不断创作新的诗词歌赋,空闲的时候就一
15、起探讨课题。表现出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互相学习, 谋求上进的融洽求学生活。其中“新作句成相借问”,表达了同学之间彼此学习,平等求学, 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闲求义尽共寻思: 表达同学之间努力探求义理,相互帮助,探讨课题的浓厚求学气氛,表 现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闲求义尽”,还强调求学中需要专注用心、气定神闲,“共寻思”表现了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同 学一道享受学习探究的过程。11. A黄补阙南迁“非天意”,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不符合天理,事理)。黄补阙为人正直, 一心谏主,是为直臣。“喧然公论在“自有他人替黄补阙抱不平。【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难舍难分的心情
16、”理解有误。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黄补阙正直谏言的肯定以及对其被 贬的义愤之情。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难滞楚南春”是说黄补阙不会在南方被贬谪、滞留太久,很快就会回到朝廷。诗人这样这样 说是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此次被贬并非皇帝本意,诗歌起笔说“得罪非天意”,这里的“天”指的是皇帝,“非天意” 是说黄补阙南迁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当然如果把“天”理解为“上天”,那么此句意思是黄补阙 南迁不符合天理,事理。总之,这就意味着他会很快回朝。二是黄补阙本人的人品和才华,诗歌颔联说他“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说明他是因为劝 谏住上,不防伤了某些人才导致被贬,这恰恰说明了他的忠直敢言;颈
17、联又说“自古有迁客, 何朝无直臣”,“直臣”二字是对黄补阙的高度评价。由此我们得知,黄补阙为人正直,一心 谏主,是为直臣。这也是他不可能长期被贬滞留南方的理由。三是有人替他鸣不平。诗歌尾联说“喧然公论在。“公论”“喧然”,说明很多人在议论黄补阙 被贬一事,大家都替黄补阙抱不平。这是他“难滞楚南春”的第三个理由。13. C诗人用“孤灯、寒雨、浮烟、湿竹”四个意象,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而“寒”字和“暗” 字,突出了夜雨的寒冷和浮烟的暗淡。借此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也以此景表达了诗人悲 凉暗淡的心境。【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F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理解错误,“各问年”
18、互相问的是年龄。应选C。15.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重点句子的能力。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是描绘眼前景。颈联和尾联接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相 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 染映衬,以景寓情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 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 暗、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 不定。二句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综上所述,可以概括为:诗人用“孤灯、寒雨、浮烟、湿竹”四个意象
19、,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 面;而寒字和暗字,突出了夜雨的寒冷和浮烟的暗淡。借此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也以此景表达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16. D例如一:尾联确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杀 敌报国的情怀。理由: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判官的,那么尾联自然是对其到达太原后 的勉励。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那么向刘君荐举崔判官的意思 十清楚显,刘君读到此诗是意料中事,因此,尾联也可以看作是作者与刘君的共勉。例如二:尾联并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而是与崔判官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 扬的奋斗精神、杀敌报国的情怀,理由: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
20、判官的,那么联自然是 对其到达太原后的勉励。虽然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但这只 是作者对可能到刘君处求职的崔判官的抚慰,诗不是给刘君看的,所以不是作者与刘君的共 勉。【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颈联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错,从诗的内容看,颈联是承颔联而来,颔联写的 是作者与刘君,那么颈联写的也是作者与刘君,因此,颈联上句写的是刘君的生活而非崔判官 的生活。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对于“人认为尾联是作者与刘君、崔判官二人的共勉”这一观点,既可 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假设答同意这一观点,那么可以从题目
21、“送崔判官使太原”“我与刘君本世亲”和注释“武元衡写 此诗一方面是为其遇别,一方面是为其举荐“可以看出,这首诗是送给崔判官的,和“崔判官” 共勉是理所当然的;又本诗的写作目的既是送别,又是举荐,那么把崔判官举荐给“刘君”, 肯定也是把这首诗给刘君读的,那么,诗中也有刘君共勉;“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 刀新”,是期望崔判官到达太原后“报主”“尽敌”,是对崔判官的一种勉励。假设答不同意,“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是期望崔判官到达太原后“报主”“尽敌”, 是对崔判官的一种勉励,可以说这是作者与崔判官共勉之句;看题目“送崔判官使太原“,这 首诗是送给崔判官的,目的是赠别勉励,自然全诗是与所
22、送对象崔判官联系在一起的;这首 诗虽然写到了“我与刘君本世亲”“十年京洛共风尘”,但是,作为赠别,崔判官会去刘君处求 职,但并不一定会让刘君看到此诗,故作者这是和崔判官的共勉。17. B20.手法:想象。诗人想象,友人此去必能收复故地,完成使命。反问。“宁辞是怎 会推辞”的意思,实即“不辞情感:诗人期待常鲁不辞辛苦,不辱使命,收复失地,报效国家。【解析】【分析】木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B.“先抑后扬拘守文墨”错,颔联先写常鲁以前的身份是小小的文职,后写他现在肩负出 使边塞调和战争的重大使命,无所谓抑扬,有比照转折。“守”是固守、坚守之意,中性词, 不能理解为贬义的拘守、
23、拘泥。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尾联“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中诗人嘱托并祝福常鲁这一去一定要想法收复失 地,不要因为只身前往边塞,路途遥远危险往来频繁而畏惧推辞。题目为“送。说明常鲁的 使命还没有完成,只是即将出发,诗人联想想象,虚写常鲁这一去的美好结局,其间融入了 诗人对常鲁的祝福和期待。“宁辞沙塞往来频? ”中“宁”是难道,与结尾问号结合构成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常鲁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无畏无惧的决心,表现了忠贞爱国、奉献担当精神,也饱含了作者的敬 意和赞美肯定之情。19. C珍惜时间:以光阴易逝劝曹君珍惜青春年少的珍贵时光,努力学习。勤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编版 精编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古代 诗歌 阅读 送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