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一课一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答司马谏议书》一课一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一课一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一课一练答司马谏议书1.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终必不蒙见察或见恕也 B.廊腰缰回建立远视 C.族秦者秦也谁得而族灭也 D.举先王之政函谷举 .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2 .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 .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 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4 .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5 .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6 .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7 .有人评价此文“理足气盛,行文“简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8 .
2、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不是在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9 .王安石被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本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10 .词类活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11 .文言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终必不蒙见察()(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4)以谓受命于人主()(5)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6)至于怨诽之多().古今异义。(1)于反覆不宜卤莽 5 .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 率粗疏,现在那么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主要说明写这封
3、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说明自己的立场和 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丁第二层提到与司马 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不伤感情,态度坦 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 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 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 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由此转
4、入正文。6 .文章以确凿的史实针硬当时士大夫们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不一定就错了。说明自己 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说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 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说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样,因 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7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1)直接批驳,如
5、“为 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 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王安石在这里提出有利的论据,证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 而是受命于皇帝,法令制度是朝廷议订的,是名正言顺的。(3)举出史实进行批驳,如“盘 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 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自己不为怨恨非议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 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
6、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1)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 ”全文批驳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 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 实不符,全是谬论。(2)再分析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批驳的?”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领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那么问题名实问题。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 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作者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 角度说,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诀不 为留
7、言俗语所动的决心。这是辩白,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 这种辩白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 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在论证中,有直接反驳,如“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有提出依据进行批驳,如“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 为侵官”,还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 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
8、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 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8 . (1)理足气盛。一是立足于理,理足那么气盛;二是擅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 如破竹,无可阻挡;三是擅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 盛言宜,铿锵有力。(2)行文简贵。除开头和结尾段使用几句酬答的礼貌性语言之外,其他 内容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 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破疑典例【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论述方法及论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 基础上,分析
9、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并了解论述的相关方式和论证语言特点。(1)从论证思路来看,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针对对方观点,进行一一反驳,只驳论点,不 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2)从论证语言来看,一是擅于运用排比,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二是 擅于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三是 理由充足,语言富有气势。9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 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工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变法认错”,反而认为自己对变法还 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解析】【详
10、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这是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 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 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说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 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10 .(1) “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
11、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 战,表达了其非凡的胆略。(2)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 表达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3)明知寡不敌众,去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论辩中,面 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本文多处表达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结合文本分析如下:主要在课文第三段中有所表达。“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 思进取、
12、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表达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具有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充满 正义感。“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 现了其非凡的胆略。11 .名词作动词,办事【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事”本义是名词,这里做句子的谓语,后面带宾语“事”,应译成办事二句意:如果说现在 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12. 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解析
13、】【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1)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2)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3)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 修正。(4)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谓于人主受命句意: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5)宾语前置句,“何为正常语序是“为何”。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6)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13. 书信往返 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写回信【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
14、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 “反覆。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屡次重复。句意:(所以劝您)在书信 往返时候不宜鲁莽。(2) “区区。古义: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今义:小或少。句意:我小小的内心实 在仰慕到极点。(3) “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句意:所以简略地给您写回信。14 .舆论【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 通称台谏。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 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宋承唐制,但宋与唐的谏官
15、制度却有所不同。唐代谏官属门下省, 即由宰相负责统辖,是宰相的喉舌。宋初,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 正言,设立谏院,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而由皇帝直接亲擢。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 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在谏院有知无不言、言无 非罪的风气,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谏院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力量,但也使朝廷的施 政容易处于议而不决状态。元丰改制以后,谏院取消,谏官职司改隶门下省。15 . 介甫半山王荆公北宋王文公临川先生文集【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
16、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 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开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 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 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 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 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16 .助词,用在动词前代称“自己”,相当于“我”。那么:连词,表转折,“却(3)连词, 表顺承。(4)连词,表目的
17、,“来”。(5)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介词,“因 为“。【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1)“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见。助词,用在动词前代称“自 己”,相当于“我工(2) “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意思是“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那么”连词,表转折,“却十(3)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而二 连词, 表顺承。(4)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意思是“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抗他们 “以”,连词,表目的,“来工(5)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意思是“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
18、姓”,“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意思是“如果您责备我因为我执政很久了以,介词,”因为工(1)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L(2)利: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利的事情”。弊: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害的事情媚:形容词用作动词,“献媚”“巴结”。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做法工名词用作动词,“施以恩惠”。(5)名词用作动词,“办,做工【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1)句,“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只是很简略地向上回复”,这里的“上”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之意。(2)句,“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
19、病”, 这里的“利”“弊”均为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情”“有害的事情”。(3)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好的做法)。“媚”, 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讨好,巴结”,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做法”。(4)句,“以膏泽斯民”意思是“给百姓带来恩惠”,“膏泽”,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施以恩惠工(5)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该答什么事都不去做”,第一个事。 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做工“辨”通“辩”,辩白。“卤”通“鲁”,粗鲁。“具”通“俱。详细。【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
20、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 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中“辨”通”辩。分辩,辩白;句意: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于反复不宜卤莽”中“卤”通“鲁”,粗鲁;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马虎草率。“故今具道所以”中“具”通“俱”,详细地;句意: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点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1 .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 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 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识别通假时,千
21、万不可只据今音作 准那么。2 .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一定要有充 分的证据和理由。17. chu guo lu bang ren xu xiong geng xu wu【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 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此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游处”的“处飞hti, “强聒”的“聒” guG, “胥怨”的“胥” X%18. 判断句也”表判断。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被动句,“见
22、”表被动。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 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1)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意思是: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这是判 断句,有表示判断的标志“也工(2) “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这是被动句,“见”表示被动, “见察”意思是被(您)理解。19. 书信往返回信【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
2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1)于反复不宜卤莽意思是:在书信的往来中不应该草率从事。反复:古义,书信往返; 今义,一遍又一遍,屡次重复等。(2) “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上报:古义,回信;今 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20. 施加恩惠 办事 好事 有利的事情/有害的事情【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 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1)名词作动词“以膏泽斯民”意思是: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 谏议书 一课一练 2021 2022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