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普通外科学.docx
《实用临床普通外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临床普通外科学.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八章乳腺疾病第一节乳腺的发育和解剖一、乳腺的生长与发育乳腺是一个起源于外胚层的器官,作为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其发育和生理变 化受控于体内激素的变化。乳腺发育历经胚胎期、婴幼儿期、青春期、性成熟期、 妊娠哺乳期、绝经期、老年期等阶段。在机体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 乳腺表现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特点。1 .乳腺的胚胎发育:人类在胚胎期第6周时,胚胎腹面从腋窝到腹股沟的连 线,即乳腺发生线上,由外胚叶细胞局部增殖变厚形成68对乳腺始基。第9 周时,除了胸前位于锁骨中线第5肋间的一对乳腺始基继续发育外,其余均逐渐 萎缩退化;胚胎3个月左右,原始上皮细胞形成乳腺芽,向上分化逐渐形成乳头, 向下
2、分化为初级导管。胚胎6个月以后,受母体胎盘激素的作用,乳腺管进一步 增殖、分支,形成1520个实心的细胞索,9个月时实心细胞索有管腔形成, 乳腺管末端小团的基内幕胞形成腺小叶的始基,即乳腺小叶的前身。乳头下结缔 组织也不断增殖,使乳头逐渐外突,周围的间充质发育成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组 织。至此完成了胚胎期乳腺的基本发生与发育。2 .婴幼儿期乳腺:婴幼儿期乳腺内仅含有短的分支形导管,这个时期内乳腺 基本表现为静止状态,无明显的发育。约有60%的新生儿乳腺有短时间的生理 活动,乳腺出现上皮细胞增生肥大,乳管呈扩张,其内可见分泌物即婴乳。一般 在出生34天出现,13周后逐渐消失。3 .青春期乳腺:青春
3、期指性变化到性成熟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乳腺在女 性第二性征中最先发育,开始于1113岁之间,营养状况好者可提前23年。 一般1518岁发育成熟。在青春期卵巢性激素的作用下,腺小叶始基逐步形成 末端乳管和腺泡,最终形成乳腺小叶结构。同时脂肪、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整个 乳房增大。而男性乳房发育较女性晚,程度也较轻,乳房变化比拟轻微且不规律, 1/3男性在青春期可见乳房稍突出,乳头下可及小硬结,一般12年后逐渐消退, 乳腺恢复平坦。4 .性成熟期乳腺:由于卵泡成熟,周期性分泌性激素,乳腺随着月经周期的 巴结;外侧群淋巴结位于腋窝外侧壁,接受上肢的淋巴回流,输出淋巴管注入中 央群和尖群淋巴结;后群又称
4、肩胛下淋巴结,位于腋窝后壁,接受腹后壁及胸后 壁浅层的集合淋巴管,输出淋巴管注入中央群和尖群淋巴结;中央淋巴结为腋 窝最大的一组淋巴结群,位于腋窝中央,埋藏于腋动、静脉下方的脂肪组织内, 接受前群、外侧群、后群的输出淋巴管,输出淋巴管注入尖群淋巴结;尖群淋巴 结位于腋窝尖顶部,在胸小肌和锁骨下肌之间沿腋静脉近端排列,接受腋淋巴结 其他群的输出淋巴管,再经锁骨下淋巴干,左侧注入胸导管或左锁骨下静脉,右 侧注入右淋巴导管或右颈静脉角。胸骨旁淋巴结又称内乳淋巴结,位于胸骨两旁,沿着胸廓内动、静脉排列, 接受胸前壁、肋胸膜前部、乳腺内侧部和上腹前壁的集合淋巴管,以及上纵隔、 胸膜等部位的淋巴回流。输出
5、淋巴管注入锁骨上淋巴结,或者左侧注入胸导管, 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甚至直接注入静脉。超过15%的乳腺癌存在内乳淋巴结 转移,尤其当肿瘤位于乳腺内侧或者中央部时,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可高达 40% o胸肌间淋巴结又称Rotter淋巴结,位于胸大、小肌之间,沿胸肩峰动脉的胸 肌支排列,接受胸大、小肌和乳腺后面的淋巴回流,输出淋巴管注入腋窝尖群淋 巴结。锁骨上淋巴结位于锁骨内1/3的后方,沿锁骨下动脉和臂丛排列,接受腋窝 尖群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大局部的淋巴回流,输出淋巴管于颈深淋巴结输出管合 成颈干,汇入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也可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因此,乳腺癌锁 骨上淋巴结转移时很可能已存在血行转
6、移,以往TNM分期将其定位Mi,而最 近的研究显示,单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还是优于有远处转移的,故将 其归入区域淋巴结转移的N3。(五)乳房的神经分布支配乳房的交感神经中枢位于第26胸段脊髓的灰质侧角内,节前纤维通 过脊神经前根和白交通支进入相应的椎旁交感干神经节。换元后的节后纤维通过 肋间神经的皮支分布至乳房,局部沿胸外侧动脉和肋间动脉进入乳房,分布于皮 肤、乳头、乳晕和乳腺组织。交感神经的功能主要是支配乳腺腺体的分泌和平滑 肌的收缩。常因病人无意中发现腋窝肿块而就诊。不同报告的发病率不一,约0.3%1%。 术后病检显示,肿瘤大小从几毫米几厘米不等,直径一般在1.01.5cm,乳腺
7、切除后,约2/3的病人可在乳腺中找到原发灶,但仍有1/3的患者不能在乳腺中找 到原发灶。病理分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多见,且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癌周淋巴管常 受侵,癌细胞分化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小叶原位癌和导管,约占8%10%,这 可能与标本中难以发现微小浸润性病变有关。(二)诊断及鉴别诊断L诊断:对腋窝淋巴结异常肿大而乳腺检查阴性的患者,或原发灶不明的转 移性癌女性患者,应警惕隐匿性乳腺癌。乳腺铝靶片对隐匿性乳腺癌原发灶的检 出率可达5075%,转移灶雌激素受体测定、孕激素受体测定及单克隆抗体M4G3 阳性测定具有辅助诊断意义。2.辅助检查:1)超声检查:肿块常形态不规那么或呈“蟹爪征”,边界回声增强
8、不光滑, 内部回声稍低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微小钙化等。2)乳腺铝靶摄片:作为常规检查手段是必要的,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 原因之一可能为隐匿性乳腺癌病灶小,极少出现钙化,另一方面也与操作技术等 因素有关。3) MRI:强化扫描有可能成为隐匿性乳腺癌检测的有力手段。Davis等首先 报道应用MRI扫描检测一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扫描下,右外上象限呈现一不规 那么强化灶,置入细针至病灶,于细针附近置入套管针,拔除针芯,置入线圈定位。 术后证实为浸润性小叶癌和小叶原位癌的混和型癌。Morris等做了进一步的研 究,扫描12例患者,10例病人强化扫描可检测到强化灶,术后病理证实其中9例 存在原发灶(
9、75%); 2例扫描阴性者,术后标本切检也未发现原发灶。扫描下病灶 表现为单个局限的强化病灶或区域性强化灶,边界不清晰或呈毛刺状。MRI强化 扫描具有高度的灵敏性,有助于隐匿性乳腺癌的术前定位,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其缺点是对于小叶癌、小管癌、粘液腺癌和导管原位癌,易导致假阴性。值得注 意的是,乳腺纤维瘤和重度乳腺增生MRI扫描也可表现为强化灶。4) CT横断面扫描:CT对乳腺病灶的密度分辨率很高,可同时显示病灶和周 围脂肪间隙、乳腺导管及韧带情况,且随着薄层技术、重建技术和高分辨力技术 的应用,CT日益显示出在乳腺疾病方面的优势,CT增强扫描那么更有助于发现隐 匿性乳腺癌。现已证实乳腺癌组织
10、的摄碘率能力明显超过正常的乳腺组织。当乳 房较小不能进行铝靶检查,可进行CT检查,但对细微钙化这一重要的X线征的显 示远不如铝靶X线。5)全乳连续大切片检查:连续大切片检查使原发灶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牛 的应用连续大切片检查20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乳房标本,16例发现原发癌,并发现 双原发癌5例,可见,全乳连续大切片对检出隐匿性乳腺癌原发灶具有较高的应 用价值。6)其他:最近有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隐匿性乳腺癌的检测。乳腺癌是 一种富血管肿瘤,血供丰富,超声检测显示为具有高速血流信号低回声病灶。乳 腺99mTc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有望成为一种有力的检测手段,其影 像学特征表现为病变区造
11、影剂浓聚或吸收增加,但目前研究均为个案报道,其具 体应用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Stomper等那么将流式细胞计数仪(FCM)应用 于隐匿性乳腺癌的检测。首先对可疑病灶行细针或粗针穿刺,生理盐水冲洗穿刺 针,对冲洗液中的细胞行DNA倍体检测。53%的恶性病变可检测到异倍体的存在, 且无论粗针或细针都能够获得足够的细胞。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生殖展,分子诊 断可能会成为隐匿性乳腺癌的第一诊断手段。当应用各种检查手段后仍不能查到原发灶时,不应消极等待,进一步的积极 治疗是必须的。3.鉴别诊断:所有患者均应行胸部X片、消化道造影、腹部B超、泌尿及生 殖系统检查来排除乳腺外的原发病灶。单侧的腋窝淋巴结肿
12、大,并非均由乳腺癌 转移所致,因此首先应进行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确诊是否为转移性腺癌。据报 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的阳性率高达76%95%。同时应积极排除其他可 导致腋窝淋巴结肿大的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甲状腺癌、肾癌、肺癌、胃癌和 肝癌等。据报道,大约1/4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病症, 而甲状腺癌、肾癌、肺癌、胃癌、肝癌,通常不只存在腋窝淋巴结肿大,临床上 还伴有其他阳性病症和体征。细针穿吸穿刺检查以后,淋巴结切除活检是必要的, 要进行淋巴结广泛切片检查,以免遗漏病变。淋巴结切除活检可进一步明确其组 织来源和分化程度。ER、PR的测定不仅有助于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而且有
13、利 于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ER什),PR(+)且分化差的腺癌,来源于乳腺的可能性大, 但两者阴性并不能排除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另外,应注意与乳腺尾部肿瘤鉴别,淋巴结切片镜下包膜、淋巴窦、生发层 的存在,可排除尾部肿瘤的存在。淋巴结周围存在大量正常乳腺组织,提示乳腺 尾部原发癌的可能性大。淋巴结内异位乳腺上皮肿瘤虽很少见,但也是原因之一。(三)治疗隐匿性乳腺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有争议。湘雅医院乳腺科报道:14例隐匿性 乳腺癌患者13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保乳根治术,术后所有病例均接 受46周期的辅助化疗,根据淋巴结情况,酌情给与,其5年总生存率为13/14。 我们认为对原发灶已经明确的隐匿
14、性乳腺癌,按乳腺癌的治疗原那么处理;对病理 确诊为隐匿性乳腺癌,乳房未找到原发灶且乳腺以外也未发现其他原发者,仍宜 按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原那么处理。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单凭一些临床研究很难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治疗原那么。 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手段,提高其检出率;术前如何准 确定位;手术方式选择的客观依据。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外科细胞分子生物学 的开展,对隐匿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将会更多的了解,其诊断和治疗必将翻开 新的一页。三、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广义双侧乳腺癌包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和一侧原发性一侧继发性的双侧乳 腺癌,而狭义的双侧乳腺癌仅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
15、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是指两侧乳腺同时或先后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分 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与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同时性是指发现两侧乳腺癌的时间小 于或等于6个月,异时性是指发现两侧乳腺癌的间隔时间大于6个月。文献报道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占原发性乳腺癌病例的 421%,与检查手段、随访时间、生存期长短、统计学计算方式及病理学诊断 标准有关。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单侧乳腺癌的生存时间的延长,BPBC的 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国内报道的发生率较低,湘雅医院乳腺科统计的发生率 为1.84%。文献报道双侧乳癌的发病较单侧乳癌发病年轻约10岁,
16、多在绝经前发 病,且认为40岁以下及有家族史者患BPBC的机会较大。(一)病因尚不是十分清楚。乳腺是成对器官,双侧乳腺受同样内分泌或其他致癌因素 的影响,一侧乳腺全切除后,对侧乳腺继续暴露在易感因素之下,因此,对侧乳 腺癌的发病几率比正常人高26倍。乳腺小叶癌发生对侧乳腺癌较其他类型多, 可能与小叶癌的多中心生长特性有关。其他易感因素有:术后放疗、化疗使机体 免疫力降低,使对侧乳腺易感性增加;BRCA1和BRCA-2基因位点突变;首 发癌年龄较轻(特别是小于40岁);有局部放射线接触史等。(二)病理双侧乳腺癌与单侧乳腺癌病理类型无明显差异,病理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 不同,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
17、(三)诊断及鉴别诊断如何鉴别第二癌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一直存在争议,我们主张通过以下方面 进行鉴别:原发癌起自乳腺组织内,转移癌常自乳腺周围脂肪组织中开始; 原发癌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转移癌一般在乳腺内侧及近乳腺尾部的脂肪组织 中,有时为多个结节;原发癌常呈浸润生长,边界不清,转移癌是膨胀性生长, 边界较清楚;原发癌周围常有原位癌区,或肿瘤周围的导管、小叶内有明显的 上皮增生,而转移癌那么无;病理类型相同不能否认第二侧原发癌的可能,如果 第二侧癌的分化程度较第一侧好,那么更进一步确定为原发癌。诊断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时,先发者应无局部复发、淋巴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 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上。如有以下情况
18、之一者应视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高危人群:(1)40岁以下, 体质健康,患早期乳腺癌(0I期)非侵袭性癌或特殊类型乳腺癌者;(2)家族中 有乳腺癌史,尤其是双侧性和绝经期前者;(3)第一侧为多中心性癌者。(四)治疗双侧乳腺癌的治疗原那么与单侧乳腺癌基本相同。国外对早期双侧乳腺癌的保 乳治疗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治疗BPBC的关键在于尽早确诊并区分第二原 发癌和第一原发癌的转移癌。BPBC的第二原发癌的治疗原那么与第一原发乳腺癌 相同,应尽早实施手术或新辅助化疗后序贯手术,术后辅以化、放疗和内分泌等 综合治疗。湘雅医院乳腺科对第二原发癌肿块23cm的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所 有患者均接受了包括经典
19、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根治术等不同类型的手术, 术后给予及时、全面的辅助治疗,辅助化疗率达96.8%(30/31),明显高于第一原 发癌的87.1%(27/31), 1例雌、孕激素受体均强阳性的76岁患者仅单纯辅以内分泌 治疗;其他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在化、放疗结束后均继续行内分泌治疗。(五)预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至今存在不同报道。多数作者认为,双侧原发性乳 腺癌的预后与单侧乳腺癌比拟差异无显著意义,有作者指出:“能够长期生存是 这种癌的特点”。临床分期同样是影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黄焰 等报道5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无论以第一侧癌或以第二侧癌计算,III期癌 的2年、5
20、年、10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IIIW期癌,差异有显著意义。薛钟麒等报 道以第二癌计算的64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 46.1%. 20%o Mose等发现,双侧乳腺癌与单侧癌比拟,虽然预后无差异,但局 部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增高。以第一癌计算,复发转移组的2、5、10年生存率明显 低于单侧乳腺癌组,以第二癌计算也发现类似趋向,但5、10年生存率未发现统 计学差异。我们认为临床分期仍然是决定双侧乳腺癌预后的重要依据。四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妊娠和哺乳期乳腺癌是指在妊娠同时或妊娠结束后1年内,以及哺乳期间发 生的原发性乳腺癌。由于哺乳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的变化及其对癌瘤产生
21、的影响 与妊娠期乳腺癌相似,所以常将二者统称为妊娠期乳腺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乳 腺癌,在临床上常被延误诊治。近年来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和年轻人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高,妊娠期乳腺癌的 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Elledge等报道,妊娠期乳腺癌发病率约占全部妊娠妇女的 0.01%0.03%,占全部乳腺癌的1%2%。White综合世界各地文献报道的45881 例乳腺癌,其中1296例(2.8%)发生在妊娠期和哺乳期。而国内多数文献报道其 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外,平均发病率约为7%,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陈明津报道 妊娠期和哺乳期乳腺癌发病率为7.8%,这可能与我国妇女多产、哺乳时间较长有 关。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
22、育的开展,妊娠及哺乳期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下降, 天津肿瘤医院总结1982年以前其发病率为7.6%( 172/2274), 1982年以后为 3.1%(99/3212)0(一)病理妊娠期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以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多见,尤其是弥漫性浸润居 多。因妊娠时雌激素、催乳素水平明显升高,乳房明显增大,血运丰富;同时血 液中T淋巴细胞总数下降,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有所减弱,这些生理变化有利于肿 瘤的生长与扩散,容易出现瘤体较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 晚期。也有学者认为,妊娠和乳腺癌之间并无交互作用,妊娠和乳腺癌同时发生 可能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巧合,妊娠对乳腺癌的发生和开展并无直接作用
23、, 没有任何流行病学、临床或预后方面的证据说明妊娠或终止妊娠将改变乳腺癌的 自然病程。(二)临床特点妊娠期乳腺癌一般较年轻,平均年龄为35岁,病期短,多数在一年之内。症 状和体征与一般乳腺癌无异,临床上以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包块为主要表现,就 诊时常伴有腋窝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亦可表现为乳头溢液、内陷、局部 炎症、皮肤破溃等,溢液以血性及浆液性液体为主。(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国内外学者对其治疗和预后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何进行早期诊断和选 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妊娠期乳腺癌由于乳腺的生 理性肥大,肿瘤不易早期发现,X线诊断率不高,加之局部患者和产科医生对乳 房肿块不
24、够重视,临床上常延迟诊断。妊娠期乳腺癌与非妊娠期乳腺癌的诊断方法相同,确诊并不困难。初诊时宜 选用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手段,如B超、红外线等。B超还可以鉴别囊肿和实体 肿块。X线摄片对胎儿有潜在的危险,对妊娠期乳房肿块的分辨率较低,因而临 床应用有不同意见,多数学者认为钥靶X线照像只宜在高度怀疑为癌时选用。细 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NAC)在乳腺癌的诊断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并可区别 实质性肿块、囊肿等。但在妊娠哺乳期激素水平的改变使乳房增大,乳腺腺泡增 生,FNAC易与上述因素刺激使组织细胞产生的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的异形分化 产生混淆,从而导致误诊。局麻下取活检为一种较可靠的诊断手段,但由于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用 临床 普通 外科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