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议书【模板】.docx
《成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议书【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议书【模板】.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成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议书目录第一章 市场预测7一、 天然及人造石墨各具优势,硅基材料加速导入7二、 下游需求持续扩张,总量增长确定性强7三、 负极材料种类丰富,性能衡量指标多样12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15一、 持续深耕实现国产化,中国龙头优势显现15二、 “三大多小”格局向“四大多小”格局演进17三、 保供降本为短期诉求,技术迭代为行业主旋律18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3第三章 项目概况25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25二、 项目建设地点25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25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26五、 建设背景、规模28六、 项目建设进度29七、 环境影响29八、 建设投资估算29九、
2、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30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32第四章 建筑工程技术方案33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3二、 建设方案33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37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37第五章 产品规划与建设内容39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9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9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9第六章 运营管理模式42一、 公司经营宗旨42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42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43四、 财务会计制度46第七章 发展规划分析52一、 公司发展规划52二、 保障措施56第八章 SWOT分析说明59一、 优势分析(S)59二、 劣势分析(W)61三、 机会分析(O)61
3、四、 威胁分析(T)62第九章 工艺技术设计及设备选型方案70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70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72三、 质量管理73四、 设备选型方案74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75第十章 环保分析77一、 编制依据77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77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7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81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81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82七、 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2八、 清洁生产83九、 环境管理分析85十、 环境影响结论87十一、 环境影响建议87第十一章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88一、 人力资源配置88劳动定员一览表88二、 员工技能培训88第十二章 原辅材料
4、供应、成品管理90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90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90第十三章 投资计划91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91二、 建设投资估算92建设投资估算表96三、 建设期利息9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98四、 流动资金98流动资金估算表99五、 项目总投资10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0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0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1第十四章 经济效益103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03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0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7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8项
5、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9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11五、 偿债能力分析11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2六、 经济评价结论113第十五章 项目招标、投标分析114一、 项目招标依据114二、 项目招标范围114三、 招标要求114四、 招标组织方式115五、 招标信息发布115第十六章 项目综合评价说明116第十七章 附表附件11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3建设投资估算表124建设投资估算表12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5固定资产投资估
6、算表126流动资金估算表12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29第一章 市场预测一、 天然及人造石墨各具优势,硅基材料加速导入2021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中,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占比分别为84%、14%。天然石墨胜在价格优势,在平价消费电池中仍有市场空间,未来储能市场有望为天然石墨带来规模化应用机会;而人造石墨循环性能好,能量密度高,在新型负极材料规模化应用前,石墨类负极材料仍将占据主导地位,渗透率有望继续提升。现阶段,在多样化的性能指标衡量维度下,面对新能源汽车降本,储能平价的市场需求,持续的工艺改进和有效的成本控制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期来看,随着对能量密度需求的
7、不断提升,硅基材料比容量优势将更加突出,硅碳负极的研发和导入将加速进行。二、 下游需求持续扩张,总量增长确定性强锂电池下游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动力电池、3C数码电池和储能电池。其中,动力电池是未来锂电需求的重要增长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带动,动力电池正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在各国政策的支持下,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确定性相对较强,未来成长空间广阔;传统3C数码市场已步入成熟阶段,市场趋于饱和,数码电池未来需求主要来自智能家庭设备和可穿戴设备,5G换机潮也将对数码电池需求形成一定支撑;储能则是锂电池的蓝海领域,有望为锂电需求带来巨量市场。随着下游需求快速增长,负极材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5-2020年,我
8、国负极材料出货量由7.28万吨增长至36.5万吨,5年复合增长率为38.05%;我国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由30亿元增长至148亿元,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7.6%。2021年,受益于下游锂电池市场快速增长,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72万吨,同比增长97%。传统3C数码市场增速放缓,5G应用增加消费类电池用量。消费类锂电池是锂电池下游的重要应用领域,得益于于通讯工具的普及和智能产品的迅猛发展,消费类锂电池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传统3C数码市场已进入成熟期,产品增速趋缓。根据Gartner数据,2013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增速放缓,2020年销量下滑12.5%,持续负增长;全球PC出货量下滑趋势逆转,受益
9、于居家办公和学习人数增加,2020年PC销量同比增长5.42%。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需求饱和慢于全球市场,但从2016年起,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未来5G换机潮有望对智能手机市场形成一定支撑,根据IDC数据,预计2030年5G手机销售量将达到4.16亿部,占比达到28.1%。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庭设备带来增量需求。2018-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分别为1.86亿台、3.37亿台和4.45亿台,2年CAGR为54.62%。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终端用户支出690亿美元,其中智能耳机、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59.14%、23.08%和17.08%。根据IDC预测
10、,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支出将达8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1%,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数码电池市场仍有增长空间。2018年,全球数码电池市场需求为68.3GWh,其中,中国数码电池市场需求为31.8GWh。根据GGII预测,2023年,全球数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89GWh;中国数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43GWh,高端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和无人机等将成为主要增长点。机械类储能应用广泛,电化学储能优势明显。2020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35.6GW,全球占比18.60%,新增装机规模3.2GW;2021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5.74GW,同比增长28.48%。机械类储能是我国目前最广泛的应用
11、方式,但由于受地形限制严重,建设周期长等因素,抽水储能无法满足电网调峰调频、户用储能等应用场景。而电化学储能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能量密度大、灵活方便、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几乎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可高效灵活地应用于各种储能场景。截止2020年,抽水储能市场份额是为89.3%,较2019年的93.7%有所下降;电化学储能占比9.2%,比去年同期增长4.3个百分点。电化学储能市场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电化学储能的三大应用场景主要是电网侧、用户侧和发电侧。近年来,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快速上涨,2020年,我国的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27GW,同比增长91.23%。电化学储能行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
12、,未来的能源互联网需要大量的电力储存设备;另一方面,伴随5G技术逐步推广,5G基站建设步伐加速,储能电池需求提升。锂离子为电化学储能主要方式。电化学储能中,锂离子电池为主要方式,占比达到88.8%,其次为铅蓄电池,占比为10.2%。相比于传统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低污染,长循环寿命等性能优势。伴随锂离子电池价格不断下探,商业模式逐步成熟,锂离子有望进一步替代铅蓄电池。根据BNEF统计,2010-2020年全球锂电池组平均价格由1100美元/KWh下降至137美元/KWh。2020年中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16.2GWh,同比增长76%。5G基站建设步伐加速,驱动储能锂离子电池需求提升。通信
13、基站储能不仅可以作为备用电源,也可以用于高低电网负荷之间的调峰调频,减轻电网波动,保障通信基站的平稳运行。随着5G时代到来,三大运营商5G相关投入持续提高,2021年,中国移动投资1100亿元、中国电信397亿元、中国联通350亿元。三大运营商累计建设115万个5G基站,覆盖范围达到全国所有地级市(含)以上城市。汽车电动化为全球共识,产业实现蓬勃发展。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2015-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由44万辆增长至635万辆,6年CAGR为56%。国内市场方面,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
14、市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取得快速的发展。2016-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规范政策和补贴政策陆续出台,市场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着2017年强劲的增长态势,销量同比增长62%,达126万辆;2019年销量为120.6万辆,同比有所回落;2020年销量为137万辆,同比增长13%,景气度回升;2021年销量为352万辆,同比增长158%,市场恢复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锂电池、动力负极材料需求快速上升。在中国、欧洲、日韩、美国等主要国家大力发展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近年来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未来几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制度的落实
15、、欧盟国家和英国加速汽车电动化,动力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终端的驱动下将保持高增长的趋势,预计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仍将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到2024年,全球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将达1192GWh,全球动力负极材料需求量将达136万吨,较2021年3年CAGR为54%。综合考虑动力、储能、数码领域的应用,预计2024年全球锂电负极材料需求量将达159万吨,较2021年3年CAGR为46%。三、 负极材料种类丰富,性能衡量指标多样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负极材料主要影响锂电池的容量、首次效率、循环性能等。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快充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
16、负极之间快速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负极材料由负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形成。负极材料在动力电池成本的占比约为5%15%。在NCM811电芯中,负极材料占电芯成本约为7.85%;在铁锂电芯中,负极材料占电芯成本约为6.07%。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大类。伴随技术的进步,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经从单一的人造石墨发展到了多种负极材料共存的局面。负极材料主要可以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大类,碳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类、石墨烯类和无定型类;非碳材料主要包括锡基材料、钛基材料、氮活材料和硅基材料。负极材料性能衡量
17、指标多样。相对于锂电其他材料,负极材料的性能评价维度更加多元,反映负极材料性能的指标主要有比容量、首次效率、循环寿命、倍率性能、压实密度、振实密度、真密度、比表面积等。比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活性物质所能够释放出的电量;首次效率是指首次放电效率,通过第一次充放电循环放电容量除以充电容量计算得出;倍率性能是衡量电池充放电能力的一项指标;比表面是指单位质量物体具有的表面积,是倍率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压实密度是指负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等制成极片后,经过辊压后的密度,是影响比容量的重要因素;振实密度是依靠震动使得粉体呈现较为紧密的堆积形式下的密度;循环寿命循环则与膨胀是具有正相关关系,负极膨胀后,会导致循环
18、性能变差。各类负极材料各具优势,不同性能指标难以兼顾。从具体的性能指标来看,目前硅碳复合材料理论比容量最大,可超过1000mAh/g,碳材料中的硬碳比容量也相对较高;首次效率方面,非碳材料钛酸锂可到达99%,接近理论极限,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均可到达90%以上,而硅碳复合材料首次效率则相对较低;循环寿命方面,碳材料基本都在1000次以上,非碳材料中,钛酸锂循环性能最强可到达30000次,而硅碳复合材料仅在300-500次之间。安全性方面,碳材料基本处于居中水平,非碳材料中钛酸锂安全性最好,硅基负极材料较差;快充方面,钛酸锂仍然表现较好。整体上,不同材料各具优势,不同性能指标难以全部兼顾,碳材料中
19、的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综合性能优异;非碳材料的钛酸锂比容量较差其他性能优势明显;而硅基复合材料的理论比容量具备绝对优势,其他性能仍有待改良。石墨类材料综合性价比较高,硅基材料极具应用潜力。目前,碳材料中的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是市场的主流负极材料。相比于其他类型锂电池,石墨类电池的技术及配套工艺更成熟,且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综合性价比方面具备优势,是目前的主流材料。但伴随对锂电池性能需求的提升,石墨类材料的劣势也开始显现,比容量成为其短板,天然石墨比容量已基本达到理论上限。在这种背景下,克容量远高于其他材料的硅基负极材料应运而生,硅基材料也因为更为优异的比容量被视为未来极具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但
20、在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硅发生的体积变化很大,导致材料粉化、内阻增加,失去电接触,容量衰减较快,并且新型负极材料与其他锂电材料存在一定的匹配问题,其规模化应用仍然存在一定障碍。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持续深耕实现国产化,中国龙头优势显现日本率先实现锂电商业化,是负极早期全球龙头。日本是率先实现锂电商业化的国家,在2000年以前,日本企业在负极市场的全球占有率达到90%以上,是负极早期的全球龙头。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负极行业开始起步,并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负极材料的进口替代。我国负极材料起步于中间相炭微球,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在技术研发方面,1997年,鞍山热能研究院首先研发出中间相
21、炭微球,实现小规模试产;1999年,杉杉股份与鞍山热能研究院成立合资公司,从事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国内实现负极材料的商用推广;2001年,杉杉股份实现中间相炭微球的规模化生产,开始国产化替代,取代日本成为国内中间相炭微球主要供应商。锂电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中国企业崭露头角。2001-2010年,是我国锂电负极行业跨越式发展阶段。期间,3C数码领域开始大规模采用锂电池供能,中间相炭微球受限于比容量较低、价格较高,逐步退出主流应用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比容量及成本占优的石墨材料。2003年,贝特瑞成功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开发出球形石墨并实现产业化,完成了天然石墨的改性工作。通过不断创新和工
22、艺改进,贝特瑞天然石墨材料比容量达到360mAh/g,性能水平国际领先。2005年,杉杉股份成功研制出新型人造石墨材料,成为中国人造石墨领域的龙头企业。至2010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出货量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天然石墨领域的龙头企业。消费锂电市场步入成熟期,新能源汽车为动力锂电带来新机遇。2011年之后,传统的3C数码市场逐渐步入成熟期,数码锂电需求增速放缓,但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为锂电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阶段,江西紫宸成为行业新星,其依靠FSN-1、G1系列产品在高端人造石墨实现突破,获得迅速发展。负极材料由于技术成熟度和综合性能优势,在锂电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中国企业加速全球供应,竞争
23、优势明显。从当前全球竞争格局来看,中国企业市场份额较高,海外主要负极公司仅有韩国浦项、日立化成、三菱化学,而国内则有贝特瑞、宁波杉杉、江西紫宸、东莞凯金等多家公司。据GGII统计,2020年负极材料全球产量53万吨,中国产量为36.5万吨,占比达到69%;据鑫椤资讯统计,2021年负极材料全球产量88.27万吨,中国产量为81.59万吨,占比达到92%。考虑到负极材料生产能耗高和技术密集的特点,海外扩产节奏显著慢于国内,预计未来国内企业市占率会继续攀升,中国企业优势明显。二、 “三大多小”格局向“四大多小”格局演进负极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相对较好。相对于锂电其他材料,负极材料市场集中度较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板 成都 锂电池 负极 材料 项目 建议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