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第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小题共22小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均只有1个选项符号题意) 暑假期间,某游客迎着旭日进入图幅范围,以4km/h的速度步行于我国长江流域某山区公路(如下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 视线受阻的公路边常设有凸面镜用于保障汽车的行车安全,凸面镜应该设置在图中A. 甲B. 乙C. 丙D. 丁2. 该游客步行图幅范围期间A. 进入时步行最省力B. 以下坡路段为主C. 途中起伏不到40米D. 大致向西走3. 该游客
2、离开时身影在A. 右后方B. 左后方C. 右前方D. 左前方【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视线受阻的公路边常设有凸面镜,用于保障汽车的行车安全,凸面镜应该设置在图中山脊处,公路的外侧。读图,根据等高线形态,甲位于山脊处,且在公路的外侧,A对。乙位于公路内侧,B错。丙、丁位于山谷处,可以看到对面车辆,C、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A。【2题详解】暑假期间,日出东北方向,某游客迎着旭日进入图幅范围,结合指向标,应是从图示右侧进入,大致是向东走,D错。该游客步行在图幅范围期间,进入时是爬坡路段,步行最费力,A错。以上坡路段为主,B错。图示等高距是10米,上坡路段穿过三条等高线,途中
3、起伏不到40米,C对。据此分析本题选C。【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游客步行路线大约有15km 左右,步行速度为4km/h,步行时间大约为4小时左右。游客进入区域时旭日东升,此时为暑假,日出时间早于6点,故游客离开时应在10点左右,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游客向东行进,则身影在其左后方,据此分析本题选B。【点睛】视线受阻的公路边常设有凸面镜,用于保障汽车的行车安全,凸面镜应该设置在图中山脊处,公路的外侧。暑假期间,日出东北方向,某游客迎着旭日进入图幅范围,结合指向标,应是从图示右侧进入。影子与太阳方位相反,结合速度计算太阳位置判断。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
4、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016年12月,入冬以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来临,全国多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下图是我国南方局部区域该时段某日海平面与相应5000m高空等气压差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4. 此时,南昌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A 偏东风B. 偏西风C. 偏南风D. 偏北风5. 若仅考虑天气因素,此时下列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 武汉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B. 重庆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C. 武汉盛行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D. 重庆盛行下沉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答案】4. C 5. D【解析】【4题详解】结合图示
5、可知,武汉近地面气压最低,近地面从南昌到武汉气压逐渐降低,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空气从南昌高压处向武汉低压处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偏南风,C正确,据此分析本题选C。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静稳天气是指由于出现持续不利于扩散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大范围积累。由图可知,四个城市所在地海平面与相应5000m高空等气压差从大到小依次为重庆、南昌、长沙、武汉,可推知重庆5000m高空气压最低,根据热力环流中气压分布与气流的运动方向可推出,重庆垂直方向上空气做下沉运动,近地面气压最高,武汉气压最低。重庆位于近地面的高压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雾霾扩散,雾霾
6、持续时间较长,D正确;武汉位于低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污染物能容易扩散,雾霾持续时间短,C错;此图并非近地面等压线图,无法判断重庆与武汉的风力大小,A、B错。据此分析本题选D。【点睛】此图给出的是海平面与5000米高空等气压差分布图,并非近地面等压线图,因此,做题时需运用以往所学知识: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热力环流中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分布与气流的运动方向,用等气压差推断出近地面气压分布形势。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6. 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A. B. C. D. 7. 此隧道A. 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B
7、. 内部温差比外部大C. 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D. 具有冬暖夏凉特点8. 该学校最可能位于A. 闽B. 秦C. 鲁D. 新【答案】6. C 7. D 8. B【解析】【分析】该题注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察。1月份气温低,故曲线和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7月份气温高,故曲线和代表的是7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7月份隧道外升温快,温度变化幅度大,日温差较大,应为7月份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为隧道内温度变化曲线;1月份隧道外降温快,温度变化幅度大,为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为隧道内温度变化曲线。【6题详解】1月份气温低,故曲线和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7月份气温高,故曲线和代表的
8、是7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7月份隧道外升温快,温度变化幅度大,日温差较大,应为7月份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为隧道内温度变化曲线;1月份隧道外降温快,温度变化幅度大,为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1月份气温较低,隧道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故曲线符合1月隧道内气温变化曲线,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7题详解】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含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长短、海拔高地,通过气温变化不能判断太阳辐射量的大小,A错;隧道墙壁隔绝内外的热量交换,具有保温作用,隧道内温差变化小,且通过材料图示也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据材料可看出,1月份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排除;7月份相对温度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
9、较凉快,1月份相对温度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因此隧道内有冬温夏凉的特点,D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8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为最高值。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午后2时左右,该地日气温最高值为北京时间15时,说明其时间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应在东七区。四个答案中,福建省、山东省大体都在东八区,与北京大致一致,A、C排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北京时间相差2-3小时,不合题意,D排除;陕西省在东七区-东八区,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符合题意,B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小题1和小题2,,需要考生详细分析图表数据。隧道有隔绝内外热量传输的作用,所以判断隧道内外的关键点
10、在于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变化幅度小,温差小的是隧道内;变化幅度大,温差大的是隧道外。小题3实际考察的是时差,关键点在于要了解气温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气温最值的一般是日出前后,气温最高值是午后2时(即当地时间14时)左右。根据这一规律得出当地最高温的北京时间及当地时间的时差,即可判断大致的方位。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9. 据图推断,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A. 5、 6月B. 7、8月C. 8、9月D. 9、10月10. 与其它时间相比较,该
11、区域7月、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雨量大雨量小蒸发(蒸腾)量大下渗漏失量大A. B. C. D. 11. 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A. 表层土壤干化B. 降水量增大C. 径流量增大D. 下渗量减小【答案】9. C 10. D 11. A【解析】【9题详解】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据图可知,7月相对6月、10月相对于9月,表层土壤水分都是减少的,8月相对于7月、9月相对于8月,表层土壤水分都是增多的,结合选项符合题意的只有8月、9月,其他选项则都是支出大于收入。据此分析本题选C。【10题详解】该区域表层土壤水
12、分的收入主要是降水,支出主要有蒸发、蒸腾和雨水的渗漏。7、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渗到深层土壤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蒸发(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正确,据此分析本题选择D。【11题详解】从材料中得知,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故植被对表层土壤的水分状况影响很大。如果过度恢复植被,会因植物消耗剧增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大量减少(干化),A正确。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影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不是简单的径流量增大,C错;降水量增大和下渗量减小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得出,故排除BD。据此分析本题选A。下图为我国某水库最高控制水位及
13、多年平均水位的海拔随季节变化图(单位:米)。最高控制水位是指综合水库灌溉、发电效益及水库运行安全等因素,允许蓄水的上限水位。死水位是指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水库消落的最低水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 该水库5-7月的最高控制水位较低是因为该时段A. 上游灌溉需水多B. 下游防洪压力大C. 流域内降水量少D. 库区内蒸发量大13. 该水库可能位于A. 青海省东部B. 浙江省西部C. 甘肃省北部D. 云南省中部【答案】12. B 13. B【解析】【12题详解】读图,该水库多年平均水位5-7月呈上升趋势且在7月达最高,说明5-7月期间进入水库的水量不断增大,反映了此时期河流流量大;因此该水库5-
14、7月的最高控制水位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该时期流域内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水库下游防洪压力大,水库需控制最高水位、腾出足够的库容来蓄水防洪,B正确;如果这段时期上游灌溉用水多、流域内降水量少,则流入水库的水量较少,水库的多年平均水位应该下降或较低,A、C错;我国5-7月不断升温,库区内蒸发量大,但此时水库水位高,说明来水量远大于蒸发量,水库最高控制水位较低不是因为蒸发导致水库水量减少,D错。故选B。【13题详解】图中水库最高控制水位的海拔均在110米以下,可以判断该地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为主;浙江省西部地形主要是丘陵、平原,海拔较低,B对;青海省东部为青藏高原,海拔高,A错;甘肃省北部为河西走廊,海
15、拔多在1000米以上,C错;云南省中部为云贵高原,海拔高、多高原山地,D错。故选B。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息。下图为距今2.31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 根据材料推测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A. 气候暖湿,湿地增加B. 气候干热,沙漠扩张C. 气候湿热,出现雨林D. 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15. 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A. 西北季风影响增强B. 东南季风影响增强C. 东
16、南信风影响增强D. 河陆风影响增强【答案】14. A 15.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理探究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不同的地层能反映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化,结合图中显示的不同物质特点,推断其形成原因和过程【14题详解】根据图示,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为湖沼相,且湖沼相十分宽厚,据此可推知,距今1.9万年时期该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沼泽等湿地面积广,水生动植物大量繁衍生息,造就了宽厚的湖沼相。故A正确。故选A【15题详解】据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其底下一层为古流动沙丘,说明河流相形成之前,该地气候干热,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不断扩张。之后河流相形成,且其厚度较
17、其他年代更为宽厚,可以推测甲时期东南季风影响增强,降水变得丰富,河流径流量增大,流水的沉积作用显著增强,形成宽厚河流沉积相,故B正确;我国的西北季风性质干冷,降水较少,对河流相的形成不利,故A错误;我国受东南信风影响较小,C错误;河陆风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由于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空气局部小规模环流系统,与河流相的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本题需要准确提取图示信息,并采用发散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和该地地层特点探究其产生原因及当时的地理环境。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6. 根据图中提供
18、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A. 流水作用增强B. 风力作用增强C. 冰川作用增强D. 变质作用增强17.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增大河湖水量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A. B. C. D. 【答案】16. B 17. A【解析】【16题详解】读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越来越干燥,这样会导致风力作用增强。据此分析本题选B。【17题详解】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越来越干燥,青藏高原隆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输送,使西北地区更加干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长汀 连城 一中 2020 届高三 地理 学期 期中 联考 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