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媒介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媒介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媒介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媒介研究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媒介进行了梳理。在新时代环境下,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有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中国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16-02一、引言自从新闻出版、新闻媒介的出现,人类的生活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改变了世界。中国自从有了近代出版业,才融入世界文化现代化的潮流。其中新闻媒介不仅及时传递世界和中国的最新消息,而且在开启明智、思想启蒙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2、十月革命的信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首先是通过大众传媒,才使先进的中国人了解、学习、宣传、皈依,继而掀起了惊天动地、改朝换代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包括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介绍,“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以及中共建党时期的传播。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媒介进行了梳理。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环境下,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有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五四运动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介绍1840 年,西方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得中西文化交流得以重新开启。鸦片战争以后,
3、为救亡图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甘屈辱,不断进行探索,寻求救国的出路,在理论和实践的摸索过程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当时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后来它的影响力渐渐向世界扩散。中国人初知社会主义的零星消息,主要来自当时的来华传教士、清政府外派官员和一些知识分子,他们最早开始注意并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1899 年,在由西方基督教会在上海设立出版机构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上,登载了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写的大同学,其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介绍。这是提到马克思主义的最早记载,但这是出于一个外国传教士之手。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向
4、西方探求新思想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他们在介绍当时欧洲流传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时也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其部分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是中国人自己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始。1902 年,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梁启超指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泰斗。梁启超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使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后来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03 年 3 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赵必振翻译日本人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本译著,其中有关于马克思的一章,同时也介绍了恩格斯,还摘引了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段话,这是共产
5、党宣言最早的一段中译文。1905 年 11 月 26 日,民报第二期发表了朱执信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第一次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906 年的民报第 2 号、第3 号上,朱执信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了部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内容。不仅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廖仲恺都曾对社会主义学说有所介绍。此外,无政府主义者也曾刊载文章介绍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并首次把马克思肖像引入国内。总的来说,五四运动之前外国传教士、自查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及无政府主义者陆续将马克思及其学说介绍的到国内来,这就使当时中国人初识了马克思,构建了对马克思的名字、形象及其学说的初步认
6、知,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尽管如此,但他们却为后来“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17 年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启发,也促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人们更大的关注。五四运动以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行动和思想,推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919 年 4 月,每周评论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最后几段译文,同时全文译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十项纲领,突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1919 年 5 月,在李大钊主持下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从 1919 年
7、 5 月开始连载了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该著作是最早的中译文;从 6 月3 日至 11 月 1 日连载了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这是我国第一次发表介绍资本论的通俗性著作。1919 年 5 月,新青年发行的第 6 卷第 5 号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由中国人写的第一篇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 年 5 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三个月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在其直接支持和帮助下,由陈望道翻译的供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问世。初版印刷只有 1000 本,9 月又出版了第 2 版,之后不断再版。1920 年 8 月,
8、上海出版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即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的节译。1920 年 10 月,东方杂志第 17、19、20 卷连载了恽代英摘译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中关于家庭起源的部分内容。经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其他进步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三、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一个既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一批知识界的先进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同时改造了自己,实现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
9、的成立奠定了组织上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也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实践性。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剖中国的国情,并不断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影响更加深远方。党的一大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专门委派李达分管宣传工作,主管党报党刊及书籍的发行。至此,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时期,在思想上进一步武装了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报刊是近代主要传媒形式,是宣示党的信息,传播马克思主义最迅速、最有力的工具。党除创办劳动界、共产党外,还改造已有的报刊,
10、如新青年、武汉星期评论、广东群报;或利用进步报刊,如上海民国日报、大汉报、汉口新闻报等,为无产阶级舆论宣传的阵地。1920 年 9 月,新青年杂志从第 8 卷第 1 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的机关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其刊登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的谈政治。1920 年 11 月7 日,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共产党月刊,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这一时期,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主要报纸杂志还有向导、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新青年社还出版了“新青年”丛书,其中就有社会主义史、阶级斗争、共产主义 ABC等,以及重印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在
11、进步青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书与共产党宣言一起造就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主张,中共中央于 1921 年 9 月 1 日在上海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决心出版“马克思全书”15 种、“列宁全书”14 种、“康民尼斯特丛书”(即“共产主义丛书”)11 种和其他书籍 9 种。最终得以出版的只有 3 种,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工资劳动与资本和马克思资本论入门,以及“列宁全书”5 种、“康民尼斯特丛书”4 种、其他书籍 4 种。此外,出版社为了对发行的经典译著进行大力宣传,还在先驱第 5 号上,刊载了推销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和资本论入门等著作的广
12、告,这种方法有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传播。1923 年 11 月上海书店成立之初,便承担起了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前锋等中央机关刊物的发行工作,这些刊物上刊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也随之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扩散开来。1924 年,上海书店出版了李求实的世界名人照相明信片和“中国青年丛书”马克思主义浅说、唯物史观等。总之,上海书店存续期间,共出版书籍 30 种,其中就包括了 8 种马克思主义译著。北伐战争开始以后,长江流域成为革命的重心,中共隨之于 1926 年 11 月在汉口创立了长江书店。长江书店发行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因供不应求,又成立了长江印刷厂。在其所出版的书刊中有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
13、本、资本主义浅说、唯物史观浅释、无产阶级哲学唯物论等。其中,共产党宣言的传播范围最广,并且在北伐战争中随军散发。长江书店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发行网点,马克思主义著作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开来,马克思的学说也随之得到系统而深入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经过三次论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进步青年,在论争中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找到了出路。从此,中国革命有利正确的指导思想,有了明确的方向。在新时代环境下,我们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做出新的贡献,必须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含义及实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现实的结合,使其“接地气”,变成中国人自己的理论;与时俱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不断深入。参考文献:1顾海良.马克思在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2田子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3庄前生,曹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出版和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魏晓亮(1978-),女,重庆人,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精品文档,word 文字版可编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