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24题,共48分)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A.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B.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严重挑战C.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可知,战国时期与西周相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逐
2、渐瓦解,“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瓦解。故选C。材料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中用“渐渐摆脱”来形容宗法制的逐渐瓦解,而选项用“受到严重挑战”,没有能准确理解题意,故排除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2.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A.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B. 天下和合的天下观C. 世界意识逐渐明晰D. 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3、【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等信息判断,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体现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B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社会矛盾日趋尖锐,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世界意识,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夷观念,D错误。3.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1934年,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发掘小河五号墓地(
4、距今(2019年)四千年),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科学检测其材料为只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的海菊贝壳。这表明A. 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始于张骞时期B. 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C. 考古资料可以改变文献资料的结论D.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具史学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书记载西域与内地交往始于汉武帝,但是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说明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典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的结论,B选项排除。考古
5、资料与文献资料是相互印证的关系,D选项排除。4.关于道教有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 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B.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C.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D.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C项正确。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
6、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5.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这一制度旨在A.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 保护地方文化传承C. 维护传统伦理孝道D.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可知体现的是封建政府对人身的
7、束缚,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A选项排除。材料与地方文化传承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传统伦理孝道无关,C选项排除。6.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 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 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许多高官子弟主动选择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科举考试日益受到重视,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故C项错误,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宋初,地
8、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 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 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
9、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8.有学者指出,古代城市修建的外在空间形态受王权至上的权威严格限制,然而这种权威却难以制衡人性的内在力量,人们往往不自知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攫取无限的终极价值关怀。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城市手工业发展B. 坊市界限的突破C.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 草市夜市的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城市的外在空间受限,但人性的内在力量会逐渐突破这一限制,从而获得无限的价值关怀。具体所指是城市的空间与商业价值的成长问题,故B项符合,坊市界限的突破是城
10、市商业发展的表现,这是人们追求利益所带来的变化。城市手工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草市夜市的出现,都没有涉及到城市空间的发展与突破问题,故都排除。点睛:宋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及交易场所“市”的管理较为严格,坊市制度较为严格,宋代开始“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具有较完备的餐饮服务设施。这些都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9.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A. 制约了农业发展B. 生产方式多样化C. 区域化分工明显D. 以棉纺织业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
11、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呈现出区域分工发展的趋势,C正确;据所学可知,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的,而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的发展,故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而不是生产方式,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市镇经济区域分工发展的趋势,D错误。10.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答案】
12、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表明明朝中枢权力运行较为讲究有序,故A项正确;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设立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的重要措施,故C项错误;明太祖已经废除丞相,故D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内阁的设立的史实分析解答。11.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
13、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A. 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C.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D.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清朝初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即使贸易顺差,说明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很有优势,受他国的欢迎,故选C;题干没有涉及海关关税税率,A错误;题干看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B错误;中国对外出口货物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12.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著作作者时间记载内容历史结论农政全书徐光启明代在中国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玉米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明代提到过
14、“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黄邦和现代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对上表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A. 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B. 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C. 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D. 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是玉米来华时间的分析,史料涉及科技类的农政全书,文学类的金瓶梅,有古代记录,亦有现代论述,可知历史结论需要多个史料多方面进行实证,孤证不立,故B正确。史料来源广,但要考虑史料的真伪性,未必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故A排除;表格没有涉及“甄别史料真伪”的信息,只是提供不同史料的记载,故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历
15、史解释”,只是提供不同的史料记载,故D排除。13.下图所示现象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A. 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B. 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C. 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D.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历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化,这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英国总结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B项;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鸦片战争
16、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排除D项。14.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该学者A. 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B. 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C. 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D. 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并不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也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
17、任务,未涉及资本主义道路是否适合中国的问题,故A错误;该学者从革命条件和革命任务等角度论证了辛亥革命不具备资产阶级性质,故B正确;材料观点并未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完全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故D错误。故选B。15.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A. 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B. 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 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D. 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条约签订后,
18、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材料中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印尼国籍,目的就是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D正确;据材料“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可知,这是两国政府的约定,不会导致与印尼关系的恶化,A错误;据所学可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B错误;据材料“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信息可知,不能增强华侨对祖国的认同,C错误。16.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
19、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项目总计工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贸易银行物资仓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其他总额(亿元)427.49248.532.6982.112.830.8164.6比重(%)10058.27.619237.23.71.1A. 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B. 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C.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 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582%,可见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故选A。表格涉及的是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没有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数据,故排除B。表格涉及的是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没有
20、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信息,故排除C。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不符合史实,排除D。【点睛】了解“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3)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17.古代雅典经常举办戏剧公演,舞台对所有城邦公民开放。在戏剧公演前,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等到比赛结束,由他们评出3位获奖者。古代雅典戏剧公演A. 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利B. 照搬了公民大会议事程序C. 避免了民主政治的缺陷D. 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答案】D【解析】古代雅典戏剧公
21、演与扩大城邦公民的权利无关,故A错误;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投票表决,“戏剧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并不能体现公民大会的议事程序,故B错误;雅典戏剧公演不可能避免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错误;“戏剧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反映了雅典政治制度中抽签选举的做法,这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戏剧模仿抽签选举的做法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8.罗马法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
22、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不符,这就足以使买受人获得提起相关诉讼的诉因。该规定A. 注重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B.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C. 适应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需要D. 表明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理解。【详解】该法律规定强调出卖人应该对买受人保持诚信,让买受人享有知情权,因此该规定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买卖双方之间的诚信,与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罗马对外扩张,且该规定并非出于适应对外扩张而制定,故C项错误;该规定并未强调僵硬的法律形式,故D项错误。19.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以强力干
23、预手段来应对日益发展的劳资冲突。但迫于各方压力,1824一1825年间,反结社法被废除。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 宪章运动的开展B. 议会改革的完成C. 马克思主义诞生D. 自由主义传播【答案】D【解析】【分析】宪章运动开始于1836年,排除A;英国议会改革是1832年,排除B;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C;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思想得到传播,反结社法被废除与自由主义的传播有关,故选D。【详解】 20.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到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对德国来说,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这则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A. 马丁路德的译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武威市 第十八 中学 2020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