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doc
《(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三文言文阅读考题展示(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
2、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
3、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B而又辱之 辱:辜负。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
4、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而 涉 猎 书 史 姑 随 世 俗 作 所 谓 时 文 者 皆 穿 蠹 经 传 移 此 俪 彼 以 为 浮 薄 惟 恐 不 悦 于 时 人 非 有 卓 然 自 立 之 言 如 古 人 者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
5、,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考向分析2011、2012年文言文阅读延续以往5道题的基本格局,分别考查实词、虚词、断句、翻译和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几个考点。赋分增加1分,为19分。浙江2013年高考会延续浙江省前两年的高考题型模式和赋分标准,选材上史传、杂感、散文都有可能考到,实词、虚词各1道选择题,文章内容赏析1道选择题,1道断句题是在全国独具特色的,会继续保持,1道翻译题,有可能给2或3个句子让考生翻译。试题难度不会太大。1对实词的备考,要突出考试说明要求的“常见”与“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在文中”是命题的依据。所谓“常见”,
6、即在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即使不是也应该是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来的,一般不会把生僻字拿出来考查。故回归课本,熟练掌握课文,是复习文言文的坚实基础,不可忽视。另外,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作题时要调动积累,能一眼看穿的,可当即断定,不能一目了然的要逐个代进原文去试解,以确定选项。对实词题考查有的规定选“正确”的,有的规定选“不正确”的,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2对虚词的复习,要重点结合文章掌握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此类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只考查一个虚词,题干中列出含有某词的句子,选项中列出选文中的4个含该词的句子,选一个和题干中含有某词的句子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二是考查4个虚词,这种方式每一个选项都
7、列出含有同一个虚词的两个句子,为了降低难度,两个句子,一个是阅读文段中的,一个是来自教材的,便于比较。无论哪种方式,考查的都是18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题时也要看清题目,有的要求选相同的,有的要求选不相同的。3对句式的复习,要以现代汉语的句式和用法为背景,作比较分析。此考点一般都和文言翻译结合起来考,即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对特殊句式或词类活用现象设置得分点。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文言句式意识,小心因大意而造成失误。4对翻译的复习,要在做练习时加强考点赋分意识,也就是要抓“得分点”。一般对要求翻译的句子,都有两个左右的得分点,对这几个点,一定要翻译准确,不能只笼统地写出个大概意思。这些得分点
8、多是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词,如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词类活用,有的是句式特点,有的是修辞手法,如对仗、互文等。翻译时,能够直译的地方尽量用直译,避免译漏命题人设定的关键处。5对信息筛选题的复习,一定要本着句不离段的原则,把每个句子放回原处,在上下句的语言环境里认真揣摩,看其是否和题干要求相合,切不可轻举妄动,犯后悔莫及的错误。尤其要针对题干要求,仔细辨析所选的语句,斟酌其信息,用比较思维辨别其是否与“标准”吻合。6对分析归纳题的复习,要确切把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具体内涵和试题形式,要清楚命题者在命制这个题目时常用的一些如张冠李戴、时间错位等陷阱,要把选
9、项指定的某个段落认真读译一遍,破解命题人故意的错译误读。要准确做好这类试题,不仅要有细心的品质,还要有厚实的文言基础。【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譿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譿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譿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譿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
10、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譿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
11、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热点题型一判别实词解释正误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常见文言实词”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并特别强调辨析“在文中的含义”,所以力争粗通文本的意思十分重要。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明经 第:考取。B子无为嫌 嫌:疑忌。C俾其守约束 俾: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思路分析: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第一步可以直
12、接把后面的解释代回原句,看其句意是否解释得通,能通者可初步判定其正确,有矛盾者一般是错误的。如此题,A、B、C各项的解释,放回原文解释都是合适的,可判其正确,而D项的“方”,是“比拟、比方”的意思,可以翻译为“和相仿”“与可比”“比得上”。答案:D技法解密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常用以下六种技巧:1语境推断法:依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如:上题的“第明经”的“第”,其前面的“贞观初”是讲时间的,后面的“补并州参军”是讲结果,说他做了什么官。根据常识,在封建时代能够做官有几个基本条件,一般而言是科举高中,二是举孝廉,即有人推荐;此处的“明经”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那么,就
13、可以断定“第”的意思就是“考取”。2联想推断法:依据温故知新的原则,通过回忆、联想,实现知识迁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联想课文。如“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可联想到初中时就读过的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即知“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或“为而感到痛苦”。再如“噫!我固无恙”中“恙”的理解,就可联想初中时的课文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即知“恙”为“祸患、灾祸”。(2)联想成语。如“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的“堪”该作何解?可联想成语“狼狈不堪”,推知“堪”为“忍受”的意思。3结构推断法:文言同义反义对举联用的地方比较多,不仅对偶句多,而且一个句子
14、里同义反义对举联用成词的情形也不少。如:“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无”“鲜”同义联用,都是“没有”的意思。“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中的“襟”“带”属同义对举,知道“襟”为“以为襟”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带”就是“以为带”的意思,代回原文试解,是合适的。同理,“控”与“引”对举,照例可以推断其义。常见的还有:反义并用如“进退”“高下”“贫富”“穷达”;同义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4字形推断法: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可以借助字形推断字义,尤其是会意字。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羁”字看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
15、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如“罗(网)、罟(g网)、罩、罹”等。5通假推断法:通假字是文言文的常见现象,若实词常规义理解不通,可尝试利用通假义。如过秦论:“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疲乏、疲惫)。6文化常识推断法:文言文固然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熟悉传统,掌握常识,可切实提高实词理解能力,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据文化常识,文言文“用事”专指掌权。常用的还有“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热点题型二判别虚词意义用
16、法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常见文言虚词”主要指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能够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及其词性、语法功能等。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B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思路分析:这道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所”,在前句中是“所”字结构,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在后句中是相当于“的人”,可译为“由他主使的”。B项的
17、两个“因”都是表因果的副词,相当于“于是”。C项的“以”,前者是连词,表并列;后者是连词,表修饰。D项的“于”,前者是介词,“在时”,后者是介词,“和”。答案:B技法解密做此类题的方法是,正确理解原文意思,逐一判断每组中的每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所谓意义,就是指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那个词;所谓用法就是指用作什么词,即词性。注意有的词在不同情境中的词性是不一样的,有的词还有活用现象,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具体方法如下:1按图索骥法即给考试说明所列的18个虚词列一个明晰的词义用法简表,逐一掌握好这18个虚词,既能够理解其意义,又能够辨析其用法(词性及语法功能)。尤其是对考查频率很高的“以、于、而、之
18、、其”等虚词,应了如指掌,运用自如。解题时,遇到某个词,就可以很熟练地按照掌握的内容,对照比较,确定选项。如上题的“吾所不及”“公之逮所由使也”的“所”字,就可以按照熟悉的词义用法进行选择判断了。2因境揣测法结合语境,综合文意,揣测某个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充分利用文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例如上例B项:“因极推引”,前文讲李譿识人,根据各自特点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并极力赞扬张文瓘,接下来的这句话是一种行动,就是极力推荐张文瓘,那么可以认为前面的话是后面行动的原因,故可断定它是表示前后因果的副词,相当于“于是”。“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其前
19、也是原因,此句也讲结果,意思、用法相同。3定性推断法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转化而来,有一些词常兼有实词和虚词的不同词性,而虚词的用法、意义,则往往是由其语法词性(成分)、功能来决定的。例如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且”前后是两个动词并列,所以它是并列连词。4位置比较法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和前后词语搭配的关系不同,其意义、用法也一般不同。因此,根据虚词所在位置不同,可以判定其词义用法的异同。比如“乎”,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项脊轩志“儿寒乎?欲食乎?”在句中则有多种用法,或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惶惶欲何之?”或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20、如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作介词,相当于“于”,如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等。5古今对照法词语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也会发生变化。有的虚词今天已经不再使用,有的延续下来,但用法有可能发生变化,注意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合理的判断。如“为”,在古汉语里,有作语气词用,表反问意义的用法,今天没有这种用法。而在今天“为”常作介词,是延续了古代的用法,我们借助这样的规律,就可以推断某个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前一个“为”在名词前,与今天的用法一致,是介词,相当于“替”“给”;后一个是动词,相当于“谋划”“设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1、何辞为”,前两个是判断词,“是”;后一个“为”是语气词,今天已没有这种用法。6课文迁移法近些年,文言虚词考查的试题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其原因之一,就是比较项总要选一个课文所学过的句子,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做题时,只要对课文内容熟悉,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如上例的C、D两项,其后一句分别出自赤壁赋和项脊轩志,熟悉这两篇课文,不难判断其中“以”“于”的意思,再从结构、组合等方面与前面一句分别比较,就不难判断它们是否相同。热点题型三 判别赏析正误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譿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譿赠物这
22、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思路分析:这道题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鉴赏结合在一起考查。答题时需要对全文内容准确把握,可以在原文中分别找到各选项的内容,仔细比较,以判断正误。尤其要准确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以免造成误解。D项的“贬谪”就属于误解,原文中是“诸囚闻其迁”,这里的“迁”没有“贬谪”的意思,而是升职或调任官职的意思。答案:D技法解密
23、准确解答这类试题的基本功是文言阅读理解和欣赏的基础,首先是通过多读多分析强化理解鉴赏能力,其次,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尤其应熟悉试题设误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2张冠李戴。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故意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3以偏概全。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反之设误;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4颠倒混淆。选项中将直接的、主要的、原因的、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次要的、结果的、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5误解手法。主要是在欣赏中,误解艺术手法,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浙江 2013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文言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