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而不囿于场:教师现场学习的完整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场而不囿于场:教师现场学习的完整意蕴.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场而不囿于场:教师现场学习的完整意蕴【摘要】现场学习是教师专业开展的基本方法。学习现场随处可 见,内涵丰富,但又纷繁复杂,容易让人迷失,是一种复杂性存在。 要在这个复杂性存在的现场中学得更好,需要我们有在场的发现、建 构与表达,也需要有场外的功夫:进场前的学术准备、离场后的梳理 与反思,从而构成“在场而不囿于场”的现场学习的完整意蕴。【关键词】现场学习;教师专业开展;完整意蕴【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 (2022) 30-0016-04【作者曾介】张菊荣,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 苏苏州,215299)校长,高级教师。教师的专业现场是极其
2、丰富的,但是,生活在相同场境中的教师 为什么专业开展会出现巨大的差异?这与教师现场学习的质量有着 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缺乏对现场学习的完整认知,就会身处宝山却 空手而归,也会淹没在“现象”的大海里,迷失在“细节”的丛林里, 徒然感叹现场之忙碌、纷杂、无序、无意义,却无法发现现场深刻而 丰富的迷人意蕴。如何在场而不囿于场?理解教师现场学习的完整意 蕴十分重要。一、教师现场学习之“现场”:一种复杂性存在教师现场学习的“现场”指什么?有学者认为至少有四种:”教 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 “学校教研组、备 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以及“各种培训、讲座现场”。1也有人 将之归纳为教学现
3、场(包括名师、同伴的教学现场与专家指导下的教 学现场)、科研现场(包括课题研究现场、互助课的研究现场)与日 常生活现场。2笔者特别赞同把“日常生活现场”纳入教师现场学 习的范畴。教师专业生活之所在,就是教师现场学习之“现场”。我 们也可以根据设计化的程度,把现场分为“设计的专业现场”与“未 经设计的生活现场”。前者一般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方案,有 明确的主题,后者那么指没有明确预定目标的同事讨论、师生交流、家 校沟通、专家互动等“无主题变奏”;前者需要进行主题化的专业准 备,后者需要即时调动全部的教育学素养。当然,在高度兴旺的网络 时代,网络会议、线上教研等也是“现场”的重要形式。以上所说
4、的 种种现场同样可以“云端”存在。教师现场学习之“现场”有什么特点?教师现场学习应该以复 杂性思维考察。这个现场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可以碎片化地分割为几 个方面的,所有理性分析的要素在复杂的现场是共时存在的;是非线 性的,而不是“某因一某果”那样单一的、清晰的,各种要素在错综 复杂中影响着现场的一切;是不确定性的,现场总是在动态变化着, 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不会完全按照排练的剧本进行;是混沌的,各 种信息交织在一起,观察一个现场无法像阅读一篇论文那样条分缕析; 是劣构性的,而不是排除了 “无用条件”的“习题情境”。一句话, 教师现场学习之“现场”是一种复杂性存在,而正是因为这种存在的 复杂性,才
5、会对教师专业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场”之于教师的专业意义何在?套用王策三先生“知识好 比一个百宝箱”的隐喻,我们可以说“现场是个百宝箱”。他认为, 知识的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 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 品质和态度”,而“这些不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那许多珍宝不会自 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地拿来,因此要想方法让学生也经 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 3o 教师现场学习的百宝箱中的“百宝”也不是直接给你的,而需要你从 中去发现、去提取,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亲身去体验”。教师 专业开展的
6、意义正在于此:从现象之中抽取本质,在本质之中见现象, 在教育的现场不断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抱有学习思维的教师把“现场”视作“淘宝圣地”,而没有学习思维的教师只把它看作“麻 烦”“浪费时间”“没有意思”。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同一次 听课,有的教师收获多多,有的教师除了发一些抱怨之外一无所得; 前者是在现场中获得提升,后者是在现场中虚度时光。抱有学习思维 进入现场的教师,把复杂性存在的“现场”作为“专业发生地“,因 而在这里会有问题的诞生,会有思想的萌发、经验的改造、情感的触 动,也会有专业认知、专业实践、专业情意的全方位影响。二、发现、建构与表达:教师在场做些什么现场学习始于发现,在现场我
7、们必须有所发现。身处现场而不能 有什么发现,那就等于不在现场。教师现场学习,首先要善于在现场 有所发现,这个发现也可能对于他人来说并不稀罕,但是对于你来说 却是极其珍贵的,因为这是你的发现,是你的全部教育学素养在现场 的敏感直觉一一当然,这种直觉背后必定包含着丰富的理性基础。这 种“自己的发现”会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发出“哦,原来是这样” “咦, 怎样会这样的”之类的兴奋。如果我们抱着一种“我要有所发现”的 预想进入现场,总是会有很多的发现一一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场学习 就是现场发现。在现场,我们可以有无穷的发现。一是发现问题。现 场的一切与自己先有的观点、预想的场景经常会发生不一致,于是冲 突就有
8、了,问题就来了。比方你原先是这样认为的,可是现场并不是 这样的;比方你是这样想的,可是别人并不是这样想的,你就在现场 产生了问题;比方你参与一个设计,明明设计得很清楚,到了课堂上 竟然乱麻一团,你就要思考:怎么会这样的呢?发现平凡现场的深刻 问题,是我们的专业好奇。二是发现方向。在开放的现场,我们还经 常会发现“我要琢磨这个” “我要研究这个”,也就找到了研究的方 向。有一位教师上了一节数学课,这是一节“顺课”,如果不深究就 像无数次听课一样过去了。可是,在评议的时候,有一位专家指出这 堂课的问题是“太顺了”,这样“太顺”的原因是教师、学生的认知 冲突被遮蔽了。于是,数学教师团队发现“认知冲突
9、”之于学习太重 要了,便将“基于认知冲突的教学”作为一个阶段的研究课题。三是 发现价值。现场学习最重要的发现是价值发现,发现了价值就是找到 了百宝箱里的宝贝。高人妙论固然是有价值的,而同事或者普通教师 包括学生的观点也同样是有重要价值的,只是在于我们是否有发现的 “慧眼”。甚至他人的过失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够给你深刻的启迪。对于一个思考的大脑来说,现场遍地是“黄金”。现场学习要立足于建构,在现场建构自己的思想。有人说在现场 要多多观察,其实真正深刻的观察一定是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肉身在 场,灵魂缺席,去过再多的现场也没有意义。思想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现场的建构也是多方面的。一是产生观点。现场的
10、某个点激发了你的 灵感,于是观点就萌发了。对于一个思考者来说,现场就是一个产生 想法的地方,甚至会思如潮涌,头脑风暴。笔者听课有一个习惯,会 尽量分配精力尽快地记录从课堂现场产生的观点,生怕一些好的想法 在离开现场后会很快丧失。二是建构技术。实践思维很强的教师,可 以在现场尝试操作性建构。比方听课时,我们可以经常用“如果我来 上这节课”“如果我遇到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是这样思考的,那我 可以怎样”等问题来思考置身其中的情景,建构新的方法。三是改进 经验。学习的本质是经验的改进,现场也是一个经验改进的场所。当 自己的先有经验与现场的“事实”、现场他人的经验(无论是专家、 同事还是学生)发生碰撞、
11、交融,在惊奇、兴奋或者“刺痛”中有可 能会瞬间更新自己的经验,而这些往往是在书斋里或者关起门来冥思 苦想所得不到的,只有在现场,那些冷冰冰的理论才会鲜活起来,变 成经验。现场学习要创造表达的机会。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参加现场 讨论,如果我有表达任务,就会格外专注,特别用心,想法也就会特 别多;如果没有发言、交流、点评等任务驱动,只是一个旁听者,那 么,有时候我就会成为一个“在场的局外人“一一当一个人不需要表 达的时候,他的思维往往是关闭的,他的思想也经常会沉睡。因此, 教师在现场学习中一定要想方设法给自己创造表达的机会,哪怕是与 同伴的私下“嘀咕”。现场表达总是有直接的受众,当更多的教师试
12、图成为一个现场学习表达者的时候,“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的相 互表达与倾听就构成了一种对话,而对话更会让思想蓬勃生长。三、梳理与反思:现场学习不能止于现场所有教师都在经历现场学习,课堂现场、同伴研讨、专家指导、 科研现场,实地或者线上,充满了学习的机会,我们向专家、向优秀 的教师、向普通的教师甚至新教师,还可以向现场中的学生学习一一 善于现场学习的教师还特别善于向学生学习。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 利就说:“儿童是我的老师。” 4我们“充满了”学习现场,现场 就充满了学习的机会。但是,我们常常苦于学习的质量难以提升,学 习现场大量存在,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在现场,可是并没有真切地提升 自己的专业水平。
13、如前所述,在充满“现象”的复杂性现场,我们往 往只看到一堆一堆现象,而看不出其中的本质,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这就关系到我们如何完整理解“现场学习” 了。要见得现场学习 的真面目,就要有跳出现场看现场的功夫。在场是必须的,但不能止 于现场,不能被现场所囿,需要场外的功夫。这个场外的功夫,要在 现场学习之前与之后;这个场外的功夫,就是梳理与反思。现场学习前的功夫包括教师整个的专业修炼,也包括相关主题的 专门准备。现场的复杂性考验的是我们整个的修养。教育学素养不是 天生的,而是要经过日常的、持久的修炼。任何一个细小的现象,都 要教师调动全部的教育学素养,对现场的解读表达的是整个的修炼, 磨炼的也是整个
14、的修炼。但是,对于一些主题活动,我们可以、也必 须去做一些专门的事先思考与学术准备,有备而来进入学习现场。当 我们强调关注现场、关注实践的时候,好像理论可以丢在一边,这个 想法是不对的;现场学习也需要离场的理论准备。没有理论素养、理 论敏感,就无法解读现场,无法从复杂而又蕴含着规律性的现场去发 现深刻的本质;就会在面对现场复杂性的时候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而只能入宝山而空手还。现场学习后的功夫主要是梳理与反思。现场归来不再继续思考, 就可能会把现场发现、建构以及表达中的思想火花掐灭掉,这样止于 现场的“现场学习”是不完整的,现场的意义也会被大规模浪费掉。 梳理现场要成为一种专业习惯,现场稍纵即
15、逝的重要发现以及现场的 建构要在离场之后好好梳理,才能有更好的提升。笔者为了研究“课 堂观察”,曾经集中写作30万字的笔记,梳理每一次在课堂观察现 场的所见所思,为大量课堂观察成果的发表、课堂观察方法的推广奠 定了比拟坚实的基础。反思那么是在梳理基础上的深化,通过反思使现 场之发现、建构与表达,从浅层走向深刻,从零散走向完整,逐渐结 构化、体系化。长此以往,可以形成深刻而落地的教学思想、教育思 想。10余年来,笔者不断地在教学现场琢磨“教学评一致性”现象, 持续对发现的现象、现场零星的观点进行梳理并持续进行精进式思考, 从而享受了 “现场学习”的完整历程。从现象到现象,把现场学习与场外功夫割裂开来,不是现场学习 的完整意蕴。现场学习的完整意蕴是:在场,而不囿于场。【参考文献】1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 2022 (21): 45-46.2周亚东.实践性知识:教师现场学习的核心指向J.教育探索, 2022 (12): 101-105.3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一再评由“应 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 (3): 5-23.4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 M.朱佩荣,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