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天然气管道掺氢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模板】.docx
《大同天然气管道掺氢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天然气管道掺氢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模板】.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CMC泓域咨询 /大同天然气管道掺氢项目园区入驻申请报告目录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10一、 大同市政策现状及优势10二、 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11三、 大同市氢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11四、 氢能是助推大同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13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4六、 体系建设支撑15七、 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布局19第二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21一、 公司基本信息21二、 公司简介21三、 公司竞争优势22四、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24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24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24五、 核心人员介绍24六、 经营宗旨26七、 公司发展规划26第三章 市场预测29一、 发展
2、目标29二、 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现状34第四章 项目基本情况37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37二、 项目承办单位37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39四、 加大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合作40五、 报告编制说明40六、 项目建设选址42七、 项目生产规模42八、 建筑物建设规模42九、 环境影响42十、 原辅材料及设备43十一、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43十二、 资金筹措方案44十三、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44十四、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44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45第五章 选址方案47一、 项目选址原则47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47三、 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孕育转型发展新动能52四、 以京同合作带动融入京津冀
3、协同发展55五、 聚焦新兴产业和“六新”突破,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56第六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61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61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61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62第七章 建筑工程方案64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64二、 建设方案64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65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65第八章 SWOT分析67一、 优势分析(S)67二、 劣势分析(W)68三、 机会分析(O)69四、 威胁分析(T)69第九章 运营管理73一、 公司经营宗旨73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73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74四、 财务会计制度78五、 氢能源重点区域布局84六、 健全创新体系91七、
4、 制氢基地的区域布局91八、 做强氢能产业集群94第十章 法人治理97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97二、 董事101三、 高级管理人员106四、 监事109第十一章 项目节能说明112一、 项目节能概述112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113能耗分析一览表114三、 项目节能措施114四、 节能综合评价117第十二章 原辅材料供应及成品管理118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118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118第十三章 安全生产分析119一、 编制依据119二、 防范措施121三、 预期效果评价125第十四章 建设进度分析127一、 项目进度安排127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27二、
5、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128第十五章 技术方案分析129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129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131三、 质量管理133四、 设备选型方案134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34第十六章 投资方案分析136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136二、 建设投资估算137建设投资估算表139三、 建设期利息13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9四、 流动资金140流动资金估算表141五、 总投资14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42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4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43第十七章 经济效益评价145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45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45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45
6、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4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49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49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51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52五、 偿债能力分析15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54六、 经济评价结论154第十八章 项目招标及投标分析155一、 项目招标依据155二、 项目招标范围155三、 招标要求156四、 招标组织方式156五、 招标信息发布156第十九章 总结说明157第二十章 附表附录159建设投资估算表15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59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60流动资金估算表161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62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6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64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
7、表164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65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6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6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67报告说明氢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氢能产业链还在构建过程中,部分环节还需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弱,制氢企业氢气的下游企业供给方向不明,氢气储运装备产品的生产、制造、研发、示范仍未广泛开展。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2878.9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736.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37%;建设期利息236.1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3%;流动资金1906.1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80%。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229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
8、费用19418.10万元,净利润2535.2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3.23%,财务净现值-350.01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88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随着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与大型制造业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截止2018年底,国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涉及规模以上企业约309家,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多,发展快。据2017-2022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潜力预测报告数据显示,至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将达84.69亿元。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
9、,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一、 大同市政策现状及优势山西省在2017年发布了山西省招商引资重点产业指导目 录,列出了当前山西省重点培育和引进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中目 录第一项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关于氢能产业,指导目 录将山西省重点培育的技术进行了分类和布局。2019年4月30日,山
10、西省工信厅对外发布了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2019年行动计划,指出依托太原市、大同市、长治市等城市现有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产业开展试点示范。为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增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2018年2月27日,大同市财政局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不断提高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门槛,新能源汽车产品纳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 录后销售推广才可以申请补贴,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监督管理,进一步优化推广应用环境。2018年12月9日,大同市举行了2018“氢都”大同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大同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提出,大
11、同市将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全力建成大同市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氢都”新能源产业城。可见,在大同市进行氢能源的规划和发展,可以推进本市资源的清洁化利用,迈向高端制造的进程;非常符合国家和山西省对大同市转型发展的要求,符合大同市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提质的发展需求。山西省和大同市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为氢能源及氢燃料汽车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保障。二、 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把融入京津冀协同作为全市内陆开放发展的“牛鼻子”,以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参与的积极姿态
12、,搭建高能级战略对话平台,打通内陆开放大通道,承接产业外溢转移,加强特色消费供给,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分工,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全面开放新格局。三、 大同市氢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业聚集效应较弱氢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氢能产业链还在构建过程中,部分环节还需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弱,制氢企业氢气的下游企业供给方向不明,氢气储运装备产品的生产、制造、研发、示范仍未广泛开展。(2)区域协作有待加强现有氢能企业布局分散,缺少区域氢能产业协同总体规划,企业间无法有效协作联动,各环节的研发活动趋于封闭,资源不能共享,依靠单打独斗难以突破规模化量产的技术屏障,需支持和鼓励产
13、业内相关企业之间的协作,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整体产业水平。(3)企业规模亟待培育除了拥有同煤集团5000吨/年弛放气制氢、新研氢能、雄韬氢雄三家企业外,较少有成规模的氢能相关企业,特别是在储运氢环节,大同目前仍属于空白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环节,本地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专用车研发能力和综合检车线,但是目前尚未真正涉及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应将相关氢能发展意向尽快落实为具体项目。(4)研发创新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同氢能企业核心技术缺少变革性的自主创新,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代差,亟需引导和鼓励氢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在氢气提
14、纯、储氢材料与装备、加氢站装备制造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国外领军企业,规模生产和市场应用还有较大距离。四、 氢能是助推大同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多年来,大同市一直致力于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产业为主的超重型的产业结构;煤炭、电力、化工产业地位相当牢固,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占85左右,从未发生过根本性变化。这使得大同市整体工业经济呈现出初级化程度高,产业结构单一,对煤炭的依赖性过高,外向程度低对外贸易对本地生产总值拉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弊端。大同市这种以煤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越来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为了
15、破解这种经济困局, 2016年6月,大同市发布了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指出,大同市要以“高碳能源低碳发展,黑色能源绿色发展”为原则,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扎实推进大同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同时,大同市要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替代产业,构建转型发展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4月22日,在大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大同市市长武宏文做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0年大同市政府重点狠抓的“十大工程”,其中两项是围绕工业转型和能源革命展开的。强调了转型综改是大同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的关键一招,要牢牢把握大同资源
16、禀赋,重点培育包括氢能、风电、光电等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引领大同是全产业的改革发展。随着经济转型政策在同市的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大同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至2018年,全市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2.1%增长到56.1%,规模以上非煤企业数增加到206户,非煤产业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同市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以及丰富风能、光能,这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先天优势。近几年内,大同市已在煤制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装备等产业上不断发力,努力抢抓氢能产业黄金发展期,提前布局氢能产业市场。另外,随着大同市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发电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
17、展,未来将会发展为可再生资源发电-电解水煤制氢,这将会为氢能的制备提供一条“绿氢”产业链,真正实现氢能全产业的清洁无污染。大同市结合自身的氢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进行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将会为大同市经济结构转型和提升提供新的助力。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
18、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二)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六、 体系建设支撑(一)建设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落实和推动大同市氢能产业规划、抢抓氢能产业发展先机,建设开放型、合作型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引进国内外氢能产业成熟的前沿技术,借鉴有关国家以及国
19、内省、市的经验,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围绕氢能产业链条的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市场化,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为全省、全国提供长期、安全、可靠、环保、价格合理的能源供应布局。鼓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联动,共同合作建立开放式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构建“政-产-学-研”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即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协调联动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以高等院校为支撑,积极与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增强高等院校输出技术的能力与活力;以科研院所为平台,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完善技术创
20、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健全氢能产业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机制根据省、市的决策部署,成立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中心,承担氢能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作,负责引进氢能产业资源。首先,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中心与各协同部门,共同推进大同市氢能产业一体化的稳步发展。其次,各部门内部成立专项小组,强化氢能产业布局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氢能产业的联动发展。最后,强化利益共享机制,在积极推进氢能产业项目的落地过程中,充分激发各相关部门对产业联动的积极性,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共享,推动大同市的均衡发展。(三)打造氢能贸易中心将大同市氢能产业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氢能贸易
21、中心。夯实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握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趋势,遵循氢能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大同市发展基础和特点,制定差异化、互补化的发展策略。推进氢能产业集成创新等建设,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壮大氢能产业的“政-产-学-研”队伍,积极对接科技含量高、发展质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氢能项目,形成大同市氢能产业核心装备制造能力。结合氢能源产业链发展规划,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氢能产业基础应用技术攻关,建立健全检测认证、安全监管、质量监督等支撑体系,适时开展氢能贸易中心,打造精准有效对接的合作平台,将大同市丰富的氢能源向国内
22、、国际输出。(四)打造氢能产业孵化平台充分发挥市政府在招商引资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双重作用,制定长期氢能发展战略,打造氢能企业孵化平台。利用氢能产业孵化平台进行人才的引进,鼓励氢能高端技术人才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到大同市氢能产业园创业,在政策、金融、法律、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将大同市氢能产业孵化平台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氢能产业服务中心。同时利用氢能产业孵化平台进行对外技术交流与引进,通过消化吸收,不断培育本地氢能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市场化等领域孵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型企业,奠定大同市在全省,乃至全国氢能领域的领先位置。(五)畅通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高端人
23、才引进渠道根据国家、省氢能产业规划,将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引进制度纳入现有制度,畅通技术与人才引进渠道。落实技术与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政策,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的人才及创业团队,在项目申请、土地、奖励荣誉等方面给予支持。坚持科技创新。以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导向,以氢能产业落地的重大项目为媒介,通过技术引入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对接国内外先进氢能产业技术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实施。坚持人才为本。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一批已取得尖端成果、做出卓越贡献的高端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优化配置,注重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以及尖端人才灵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板 大同 天然气 管道 项目 园区入驻 申请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