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教学设计1.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登山》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山》教学设计1.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登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
2、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
3、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mdash;mdash;俄国十月革命前
4、;地点mdash;mdash;普罗宁;人物mdash;mdash;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mdash;mdash;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2齐读第一段,提问: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三)阅读第二段: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
5、走近路?(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危险的小路)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不轻松。)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巴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山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