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展示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未展芭蕉 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状态的植物,均以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2(201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定林 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
2、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考向分析2011年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清朝纳兰性德的词蝶恋花出塞,设两问,第一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赋3分。这一问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要求能从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入手,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第二问: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赋4分。这一问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要求能够找准赏析点,掌握鉴赏术语,结合诗歌分析。2012年与前两年略有不同,选用两首诗歌作为阅读材料。一首为唐朝钱珝的未展芭蕉,一首为金朝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3、(其一)。第一题找两首诗的共同点“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状态的植物,均以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赋2分。第二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没有要求是分析共同的表现手法还是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求考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赋5分。2011年考到了结构特点、表达技巧等考点,2012年考到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几个考点。从近三年命题的发展趋势看,考点丰富,角度多样,但“变化”中有“稳定”,即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歌感情的评价是“变中的不变”的重点,也是2013年备考的主要方向。诗歌考查的其他考点会随着所选诗歌自身的特点出现,复习需要全面。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
4、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在备考时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1分析形象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5、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高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分析语言分析诗歌的语言包括“字(词)”“句”的分析及语言风格的赏析。“字”的分析指的是“炼字题”,“句”的分析则包括意境解说、手法探究和情感表达等多种考查角度。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
6、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从内容上来说,对任何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包含两层意义:对词语、句子理解的表层含义和对内容情感理解体悟的深层意义。首先是表层含义的理解。诗是诗化的文言文,必须在掌握一定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读懂诗的基本义,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并能根据基本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临时具有的词义。其次是深层意义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
7、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诗歌语言风格主要是指诗歌语言的整体特色,如沉郁顿挫、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浓艳绚丽、精警凝练等。对诗歌语句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对理解内容的表述需要一定的语言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内容。3.分析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8、。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上述内容的分析鉴赏,又都往往会与对诗歌的意境欣赏结合起来。所谓“意境”就是诗歌所用语言、所写形象里包蕴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观点态度等。对意境的把握要紧密结合诗歌语言、表达手法、形象特点,用知人论世、入境体验的方法来分析推断。4
9、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神”寓于“形”,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成了诗歌鉴赏考查的重要内容。该考点的考查点往往集中在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探究上,常见的题型设置和答题角度有:诗眼概括型,意象导入型,题材识别型和知人论世型。热点题型一分析结构与简析手法【例题1】(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
10、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思路分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基本属于分析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范畴。分析诗歌整体或局部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方能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今古河山无定据”,是说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开篇境界宏大,贯通古今,胸怀天下,更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借景抒情,境界开阔,写战争的频繁和塞外的荒凉萧索。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思路分析:这道题直接点明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赏析点;
11、其次,要掌握基本的鉴赏术语;再次,要结合具体诗歌语言进行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是针对“情”的问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却是写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形象生动。在写景句中,三个意象叠加,营造了凄凉忧伤的氛围,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惆怅。两句词,四个“深”字,加深了凄凉之感,读来颇有意蕴,而无重复多余之感。参考答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赏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是情语,词人感叹从古至今边塞上总是为了国土不断争斗。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
12、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是景语,词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战马在画角声中频繁往来。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来去,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见满目荒凉,唯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
13、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笑靥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技法解密答题时要针对“表达技巧”兼顾三个问题:1是什么,指运用了什么技巧,解题时要明确表达技巧,准确运用术语。2怎么样,指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3为什么,指这一表达技巧在文中运用的目的,要阐释这一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以及对传达诗歌旨趣作者情感的作用。热点题型
14、二分析形象【例题2】 (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回答问题。小园 黎 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寒花:菊花。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由文中“幽竹”“寒花”,联想竹和菊的形象特征孤傲贞美,由文中“新月似新霜”,体味新月新霜的象征意蕴高雅圣洁,结合后两联诗句具体分析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与新月辉映,最后总结人物品行。参考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
15、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赏析:“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写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影其中。水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入笔五字,描写风影立见虚处传神。“深树”本为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水之深、之清,也就不写自明了。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着小园中的景物,可见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
16、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用流水对,写园外的树景,却使站在小园中的诗人入目成趣。正因“山光窥短墙”的描绘,小园中人才看见满村秋色。此联,从园内伸向园外,仍是承接上意而来,只是金针暗度,不露痕迹,章法上极有讲究。为何说“一半入斜阳”?傍晚秋光,枫林似火,夕阳如金,林子那一半受到斜阳的照射,黄叶化作一片金光;朝东那一半得不到夕阳的照射,早已染上了苍茫暮色。用这一半苍茫的暮色映衬那一半的闪烁金光,不也有一种装裱艺术的效果吗?“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写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写初三初四之月、凉秋九月之薄霜,显得高雅圣洁,白璧无瑕。幽竹静立亭
17、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象征诗人一片冰心。从时序看,诗的前四句写傍晚秋荣。从对象看,前四句纯写景物,后四句由物及人。从诗意看,前四句以炼字炼句胜,后四句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这首小园淡墨勾勒,清新如画,景中见人不尚藻饰而风物之神情意态可见;不求工整富艳而风骨凛然。其语言自然天成,似漫不经心,其实这是一种“极炼如不炼”的艺术境界,王安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此诗足以当之。【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
18、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思路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从两个角度设问:写什么和怎样写。一方面要结合诗句展示景物特征,如“海浪如云”“数声雷”“千山急雨”,可见气势非凡,景象壮美;另一方面把握写景角度,如调动不同感觉(“如云”“看”视觉角度,“数声雷”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修辞运用等等。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赏析: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开头两句写海上的
19、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例题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
20、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悲伤。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联系诗歌主旨情感作答,通过凤凰的朝饮清泉、日栖山冈、鸣声彻九州、眼望八荒,结合秋风摧残、回翔无时、恨处非位的描写,可知这一形象的特点: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赏析:此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之诗。前六句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其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
21、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是不会自言凤凰的。“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有几分笑弄,更多的是无奈。接下来四句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才不得位,志不得伸,徒留伤心的感情。技法解密1.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2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3概括形象特征,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热点题型三 品析炼字和赏析佳句【例题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
22、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思路分析:解答这类试题要遵循“字不离句”的规律。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要强化题干中“一字传神”的“神”,也就是明确要从意蕴、情感主旨等角度来思考。参考答案:“润”浸润、滋润之意,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热全消;“润”字不仅传达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悦感。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
23、得救。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矣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例题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注:魏绛:春秋时消除了晋国边患的大将。六郡雄: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陇西人,以破匈奴有功,拜将封侯。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思路分析:诗的题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浙江 2013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古代 诗歌 鉴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