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市财政局工作报告 (4)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市财政局工作报告 (4) .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市财政局工作报告 20xx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重点工程和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财政改革与管理稳步推进,预算执行总体保持平稳。 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xx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为393亿元。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提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调整为375亿元左右,较上年增长7%左右。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78.9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1
2、.06%,较上年增长8%,增收28.11亿元。其中:市区完成315.38亿元,增长8.5%,增收24.7亿元。市本级完成32.51亿元,下降11.81%,减收4.35亿元。 在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构成中,增值税完成51.57亿元,增长6.2%;营业税完成83.81亿元,增长13.1%;企业所得税完成40.67亿元,下降7.72%;个人所得税完成19.9亿元,增长3.77%;契税完成27.93亿元,增长10.66%。 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xx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为325亿元,其中:市本级为125.9亿元。由于上年结转、省下达专项经费、中央转贷地方债以及年度调整预算等因素,全市
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407.51亿元,其中:市本级调整为120.23亿元。全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92.3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6.27%,增长8.43%,增支30.49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109.4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0.99%,增长3.95%,增支4.16亿元。(以上为预计数,目前财政决算正在编制中,待财政决算正式编制完成后,再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中央转贷地方债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减去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上解上级支出等收支相抵后,预计结余结转20.08亿元,其中: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
4、下级上解收入、中央转贷地方债收入、上年结余收入和调入资金等,来源合计243.57亿元,减去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等,支出合计229.27亿元,年终结余结转14.3亿元,其中:未完事项结转下年支出10.8亿元,年终结余3.5亿元。2012年全市财政均实现收支平衡。 20xx年全市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支运行基本平稳 受国内外经济下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增收压力逐渐加大。但各级财税部门努力克服严峻挑战,坚持依法征收和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并重,全年仍实现8%的增长。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重点支出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
5、,“三农”、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住房保障等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二)千方百计支持稳定经济促进转型 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加速年”的决策部署,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在稳定实体经济发展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程的支持力度,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稳中求进。一是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经济增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设立工业经济稳增长专项资金,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展销会、经贸洽谈会以及重大项目招标活动,鼓励企业开拓市场;按市政府要求,设立3.5亿元应急转贷资金,帮助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利用省市外贸专项和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稳定外贸企业生产经
6、营。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推动转型升级。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市级财政共落实各类经济建设扶持资金9.38亿元,重点支持创新型园区建设和“510”工程项目推进,深入实施人才工程,扩大龙城英才天使投资基金规模,加大领军型人才创业扶持力度,引导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培育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做大做强。三是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全市落实各类财税优惠政策达198.4亿元。其中:出口退税105.2亿元;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40.89亿元;企业所得税减免29.73亿元;增值税其他各类优惠政策7.72亿元;营业税减免8.53亿元,其他地方税优惠4.12亿元;取消、降低
7、10项涉企收费1.21亿元;推进“营改增”改革试点,全市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六个行业纳入试点范围的6020户企业中,96.6%的企业税负下降,试点以来共减轻企业负担约1亿元。四是加强财政金融联动,有效引导信贷投放。发挥担保引导资金作用,引导民营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在保责任余额8亿元;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9000万元,引导三家合作银行为139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放贷24亿元;支持“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试点,为20户企业融资12.9亿元,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设立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金,引导金融机构为13户文化企业新增贷款1.07亿元;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积极开展以政府采
8、购中标合同为抵押的信用融资。五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全市共争取部省资金50.24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市区34.4亿元,同比增长19.9%。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三)强农惠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市各级财政筹集支农资金31.42亿元,其中。市本级4.82亿元。一是推进农业和水利现代化工程建设。市级财政安排1.56亿元资金,支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城市防洪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初步形成了主XX县区防洪大包围格局。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市级财政安排资金9875万元,支持高效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
9、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高效设施农业8.6万亩、高标准农田19万亩;安排2990万元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防疫等服务体系建设;安排资金2000万元,推进花卉苗木产业提档升级。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市级财政安排资金4200万元引导各级各类资本投入中心镇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筹集省市奖补资金4000万元,支持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捐赠6562万元,实施了283个村级公益事业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全年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49亿元,惠及农户55万户,户均补贴达450元;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持农民教
10、育培训,完成劳动力转移、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等各类培训6.47万人次,提高农民就业致富能力。五是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争取资金2800万元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新增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贷款余额136亿元;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规模增至4000万元,逐步建立农业生产安全保护网。 (四)全力以赴推进民生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一是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全市落实教育支出72.17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22.92亿元。切实落实省对市教育投入考核要求,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超过了14.8%的省定标准。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
11、建立了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和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安排1500万元,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200元。提高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550元提高到700元,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506元提高到550元,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700元,生均公用拨款标准提高到3500元。完善地方高校投入机制,地方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从1.15万元提高到1.35万元。安排资金1.59亿元,支持高中阶段学校化解债务,减轻学校的办学压力。筹措资金1.05亿元继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待遇。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49亿元,其中,市
12、本级支出12.5亿元。落实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帮助7.6万人实现就业,扶持创业4535人,创业带动就业2.3万人。市区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从去年每人每月1662元提高到1849元,受益人群达19.1万;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110元,受益人群达3.8万;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标准从去年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250元,受益人群达0.7万。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市区城市低保标准从去年每人每月435元提高到500元,受益人群达1.41万;城市“三无”老人集中供养标准从去年每人每月560元提高到1000元,增幅78%;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从去年每人每月1120元提高到1260
13、元,增幅12.5%;对市区4.2万困难群众发放低收入困难群体物价补贴800万元;对家庭困难学生,按学前教育每生每年2000元、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250元、普通高中学生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资助;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就业教育培训。三是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医疗卫生支出21.31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6.5亿元。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让利幅度达到30%;提升医疗保障参保待遇,职工医保住院现金自付比例降至23.8%;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360元,全市财政投入4.47亿元,住院现金自付比例降至48.66%,受益人群达180.98万;市区居民医保财政平
14、均补助标准从去年200元提高到240元,住院现金自付比例降至42.9%,受益人群达24.6万;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安排资金8990万元支持卫生惠民工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人均33元提高到45元,支持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卫生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化解债务。四是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全市文化体育支出8.9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4.85亿元。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安排5400万元资金支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常州大剧院低票价为民服务,安排新农村文化建设奖励补助专项资金,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排8000万元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和文物修缮工作;安排文化产业
15、引导资金3400万元,重点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引导;筹措1.3亿元资金支持公共体育设施改造、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五是支持保障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全市用于住房保障的资金达到11.68亿元,建设收储廉租房、公租房13414套,发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补贴3915万元,帮助住房困难群众尽早实现“住有所居”;六是支持养老事业发展。支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级财政投入800万元提高养老机构床位补贴标准和机构运行补贴;对90岁以上老人实行送时服务补贴,对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建设给予财政补助;投入7000万元发放尊老金,惠及人群达10.39万。七是支持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市区两级
16、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支持城市长效管理,筹集5.9亿元继续支持公交惠民;筹措2.53亿元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创建,推进“绿色常州”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轨道交通工程相关准备工作。八是支持社会管理创新。筹措6300万元资金,支持社会监控面建设、治安薄弱社区安防设施建设;安排1800万元,支持食品安全检测,争取省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支持肉菜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基金管理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 (五)强化管理提高财政依法理财水平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细化和优化部门预算编制,完善基本支
17、出定额标准,对项目支出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准备工作;在顺利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同时,完善事业非税收入管理,对全额事业单位征收的政府非税收入统筹50%用于各项社会事业支出;制定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部分通用资产的配置标准,扎实推进预算编制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初步建立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报表统计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革社保资金支付方式,将机关社保养老资金直接支付到个人;完善公务卡结算目录,拓宽用卡范围,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现金支付比例;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机制,确
18、保资金支付安全;加强预算执行进度考核,加快支出进度,提高支出的均衡性;开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试点工作。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全市完成政府采购总额44.3亿元,比预算价节约6.1亿元,节约率12.08%;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规范政府采购流程,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发挥政府采购信用政策引导功能,支持中小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拓宽中小企业市场份额。四是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深化。积极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改革,在省内先行出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事后评价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工作模式的转换;制定市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对科技、环保、旅游、创意产
19、业等18个项目实施了预算安排和绩效目标全面挂钩,有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五是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组织开展财政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确保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重大财政政策得到落实;建立财政监督检查员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大监督”机制。扎实开展投融资平台财务监督,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防范债务风险。 过去一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实体经济发展遭遇困境,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经济持续增长后劲乏力,给财政增收带来很大压力;而企业转型升级、民生保障、城乡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对财政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部分基层财政运行更加困难;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将密切关注中央、省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攻艰克难,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工程。 内容总结(1)市财政局工作报告 20xx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重点工程和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财政改革与管理稳步推进,预算执行总体保持平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