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习:古诗赏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习:古诗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习:古诗赏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古诗赏析专练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注释孟浩然(689- -约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散发:古人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的是作者这浪不羁的惬意。开轩:开窗。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清响:极微细的声响。故人:指辛大。是孟浩然的同乡,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劳梦想:苦于想念。劳:苦于。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4分)A.起首两句,写日落月升,写得很有动感,尤其“忽”“渐”两字,一快一慢,意蕴
2、丰富,耐人寻味。B.从用字来看,三四两句中的“散”“闲 两字,是顺手拈来的词语,不含言外之意。C.七八两句,巧妙地镶嵌进钟子期、俞伯牙之间“高山流水”的典故,暗示诗人与朋友辛大之间的知音关系。D.结尾两句交代作诗缘由,抒发对辛大的怀念之情,点明诗歌的主题。E.从情感表达来看,本诗借夏夜南亭乘凉的愉悦清爽闲适,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送”与“滴”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4分) 1.BE【解析】B项“散”闲”两字既是诗人的动作和身体状态,又是诗人的心境写照。E项抒 发的感情主要是对朋友辛大的怀念之情。2.送”是送来的意思;“滴”是滴落
3、、滴下的意思。(1分)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 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1分)多角度描写景色,嗅觉方面,“送”字化无 情为有情,生动地写出荷花的香气清淡悠远;听觉方面,“滴”字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 脆微细的声响(1分)表现了诗人在清幽之境中安然闲适的心境,又暗示诗人内心隐隐的 寂寥之感。(1分)(从以动衬静、拟人等手法来赏析,言之成理也可。)寒食江畔白居易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注释】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江,即江州。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4、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取次:亦作取此,随意,任意。下邽(gu):地名,是诗人的家乡。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 诗歌题目往往隐藏着一些作品信息。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写于春天,从而可以判断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都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B. 本诗从多种角度来写景,如首联写“草”“沙”“水”“云”等意象,采用听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写出江州春天景色怡人,勾起诗人对长安的思念。C. “莺”是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颈联中描写“莺”声清脆,诗人高兴地站在树下倾听,之后骑着自己的马儿在江
5、边随意行走。D. 虚实结合是诗歌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如尾联写诗人由眼前所见盛开的紫桐花,想象明日清明家人一起团聚的情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E. 本诗题为“寒食江畔”,却不写寒食,甚至也不写江畔,而是写“忆”,由眼前景物勾起的回忆,写“忆”,又不写所忆内容,而主要写“忆人”之情态,将所忆内容完全隐去。2. 诗歌首联描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1. (4分)DE【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A项,本诗是一首思乡怀人诗,并非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B项,“采用听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错误,应是“采用嗅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C项,“莺”声并没有让诗人
6、高兴,反而唤起他被贬的失落。DE两项理解正确。2. (4分)首联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青草的香气、和暖的沙滩、如镜的水面和晴空的云朵,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忽而笔锋一转,写这使诗人回忆起了在帝京的日子。前后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失落的心情,同时也表达出了诗人对帝京的怀念。(景象描写2分,情感表达2分,共4分)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释】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本诗是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树杪(mio):树梢。橦(tng)布
7、:用橦花(木棉)织成的布。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成绩斐然。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 古诗常从多种角度来表现景象,比如本诗实写“万壑、大树、千山、杜鹃”等景物,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B. 从画面描写看,蜀地具有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其先描绘出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写出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异景。C. 从政事民情看,妇女们非常勤劳地织着橦布,巴人们在争相耕种芋田,既表现出了蜀地物产的丰富,也写出了当地人民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情景。D. 从行文特色看,全诗刚开始描写出山林奇胜,是写景;接着描述蜀中风情,是叙事
8、;最后描写做官行事,是抒情。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E. 从情感表现上来看,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赞美了蜀地环境的优美,风土民情的淳朴,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在梓州翻新教化,大展宏图的劝勉之情。2.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1. (4分)BD【解析】A项,诗人大胆想象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村的壮丽景象,是虚写。C项,写出了蜀地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常常诉讼争田的情景,并非安居乐业。E项,作者对诗中景物、事物的描写以及对友人的劝勉都属于直接抒情方式,并非间接抒情。故选BD项。2. (4分)尾联运用了文翁的典故,诗人希望友人李使君到蜀地后能够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表达了诗人期望友人
9、能突破前人、恪尽职守以及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写作角度明晰,赏析正确给4分,无写作角度酌情给13分,赏析错误不给分)晚行口号杜甫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啊。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注释】南明梁人。江总传记载,梁太清三年台城沦陷,江总年三十一,自此流离于外十四五年,至陈天嘉四年还朝,江总年四十五,1.下列对这首诗取理解或者赏析不正确的两项实( )(4分)A诗歌首联写三川尚远,已是傍晚,回家的路还是那么漫长。眼前是重叠的山峦遮挡,既写路程遥远,也点题晚行。B诗歌前两联可晚行之景,后两联写晚行有感,颔联落雁、塞水、饥乌、戍楼等意象,写出景物凄凉之状,与自己
10、归家的喜悦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歌颈须联“丧乱儿时休”一句,写出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与“自经丧乱少确配。长夜沾湿何由彻”有异曲同工之妙。D诗歌尾联信用采朝工总流离在外多年,回家后尚且一头黑发的典故。侧面写出作者与其遭遇相似。回到家时依旧头黑发,E杜甫在艺术上, 尤长于律语;风格以沉移为主酒店精场,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此诗正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色。2.诗歌颔联“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历来为人们称道,请赏析。(4分) 1、BD(B、自己归家的喜悦不对 D、江总回家尚且一头黑发,可见作者并非如此)2、寓情于景(手法1分,答对任意两个即可得1分)落雁浮于寒水
11、之上,饥饿的乌鸦栖息在戍楼之上(翻译1分),描绘出一幅凄苦惨淡的画面,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氛围1分)。表达作者归家途中的孤独,落寞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丧乱中百姓的深深同情。(情感1分)。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释】庾开府:指北周的庾信。下句的鲍参军”指南朝的鲍照,二人为南北朝著名诗人。渭北:渭水北岸,借指唐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江东:今江苏浙江一带,当时李白在此。论文:指论诗。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联下句是上句的说明,李白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愤世嫉俗、离群索居
12、。 “也”“然”两个助词,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B.颔联用庾信、鲍照的文才反衬李白作品的清新俊逸,从这坦荡真率的赞语中能看出杜甫对李白的钦佩,也体现了他和李白之间诚挚的友谊。C.诗歌前两联从成就地位、气质个性、作品风格三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李白其诗其人,赞诗的目的是写人,这便为后文抒情做好了铺垫。D.尾联“何时”一词表明了对相聚的热切期待,而“重与”是说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 不得相见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E.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又由人回到诗,自始至终贯穿着文题 中的“忆字,勾连衔接,极其自然。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请
13、具体分析。(4分) 1.AB2.长安的树木枝丫吐绿,春意盎然,作者看着眼前之景,想象着此时江东也许正值日落,暮云纷纷。 (1分)一方面,此句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另一方面,作者思念友人李白,便想象李白也在 思念自己,虚实相生的手法(1分)突显了对故人真诚的牵挂。(1分)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14、诗题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人点。从本诗歌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赠别诗,此诗是诗人为送别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B.从艺术手法来看,中间两联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巫峡啼猿”“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衡阳归雁”“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而分写二人,更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C.意象传达出情感。送别友人,诗人的心情是不平静的。本诗便借“雁”这个意象表达对友人的深情,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雁”表达的感情一样。D.从情感表达看,全诗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峡中和长沙冷清苍凉的环境抒情,委婉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E.全诗构思巧妙。虽同送
15、两人,且贬谪之地不在一处,但高适处理得极为自然。首联总写送别,中间两联双双分写,结构严密,情感交织。尾联与首联照应,表达情谊,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4分) 1. AE(B.“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C. 表达的感情不- -样。D.首联与尾联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2.惜别关切之情。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一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是表达关切之情。宽慰勉励之情。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淡
16、、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藉。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为友人鸣不平,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情。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似乎是在嘲弄圣朝,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每点2分,任写两点,给出分析,即可得满分。)蜀先主庙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漂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注释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多次被贬,此诗请写于夔州任上。五铢钱:汉武帝时货币,被王莽废止,光武帝时恢复,此处代指刘汉帝业。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1.下面对本诗
17、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这首诗是凭吊古迹的脉史诗,诗人临先主庙感怀,总结蜀汉灭亡教训,主要目的在于讥贬刘禅。B.“天地”“千秋”囊括宇宙、贯穿古今。意境雄阔,“尚”写出了刘备的英雄气概万古长存,C.颔联运用对仗和用典,写出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借钱币之说写刘备思念先贤,暗喻他意图兴复汉室基业的雄心壮志。D.“得相能开国”中的“相”指诸葛亮,海诗人称赞刘备善于用人,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E.此诗多处用典,语言富于雕琢,艰深晦涩,是为了委婉表达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喻之意。2.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使用精妙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1.答案:B D解折】A.本诗意在
18、赞美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C.刘备并没有沉湎过去,而是意图振兴汉室。E.本诗语言自然朴实,用典不落痕迹。2.答案:此诗将刘备长于任贤、开创英雄业绩和他短于教子、最终功业未成相对比(4分),表达了对刘备英雄功业的称赞(1分),对其事业未竟、嗣子不孝的碗惜(1分)。借古讽今,讽刺了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荒唐,导致了国势日益衰颓(1分)。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释】钱穆:名鹤,又称钱四。元佑六年春,钱穆被贬赴任途
19、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古井:枯井。古时形容人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所动。筠:竹。尊:通“樽”,酒杯。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指送别宴会上歌姬的眉毛。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的格调,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B.词的上片主要叙事,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三年来,钱穆四处奔走、浪迹天涯。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更欢,犹如眷春日之温暖。C.词的下
20、片由议论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朦胧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悲伤凄惨的心情。D.“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转为旷达、豪迈,表面是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姬用不着为配合离愁别恨而故作哀怨,实则劝勉友人不要因为贬谪而忧伤、不要因为分别而惆怅。E.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收束,苏轼设身处地:既然你我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的聚散呢?词人用友人的处境作衬,将词人自己的命途坎坷、漂泊无功的感慨,写的是深沉细膩、动人心弦。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两句。【答案】(1)CE(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朋友钱穆虽遭贬谪,但内心波澜不惊、保持耿直名节的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中考语文资料 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