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1》.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1》.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1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登飞来峰为王安石岁时所作。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
2、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
3、、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入情入境。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
4、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102
5、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二首1 年级 语文教案 古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